漏天机:风水师的绝密手稿(19)

标签:
漏天机易经风水师绝密手稿中医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吧星座 |
分类: 【泄露天机】 |
其实,朱棣和袁忠彻早就认识,公元1399年燕王起事前,时年22岁、一直跟随父亲学习相人术的袁忠彻随父亲首次到燕王府作客,袁忠彻就露了一手令燕王刮目相看。当时燕王宴请北平所有文武官员,暗中嘱咐忠彻给他们看相,袁忠彻悄悄告知朱棣说:“都督宋忠方面大耳,但身短气浮;布政使张昞面方五短,但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臃肿早服、气短;都督耿献颧骨插入鬓,色如飞火;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依相法,这些人皆不得善终。”当时燕王听后大喜,他自己心里明白,日后起兵必先“料理”这些监视自己的京官,看来并非自己主观所为更是天意如此!于是更加坚定了朱棣当年七月份起兵的决心。
后来,燕王即帝位后,不仅他老爹袁珙得到重赏,袁忠彻也被封为鸿胪寺序班,一个没有实权的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九品文职虚官,相当于今天一个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办事人员。不过小小年纪能吃上皇粮就相当的不错了!
袁忠彻全面负责改建北京城的出色表现令明成祖对他更加赏识,不久,忠彻官升迁至六品。并时不时的跟随明成祖到处巡视,一路之上两个人少不了谈人论命,袁忠彻也是毫无保留的尽吐天机珠讥,后来竟发展到在私下里,那个比自己大17岁的明成祖非常随意的和他勾肩搭背的趣谈,两个人的关系日渐密切。有一次北巡回来后,明成祖屏退左右,密询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陈懋、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以及金忠、方宾、吴中、李庆等人的福祸前程,后来的实践证明,袁忠彻的断语竟然“一一应验”。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就在袁忠彻和明成祖的个人关系愈加亲密和火热时,危险也一步步的逼近袁忠彻……随着袁忠彻进入皇宫的次数日渐增多,他终于发现了关于明成祖朱棣的一个天大秘密……
有一天,袁忠彻像《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一样熟门熟路的去宫里找他的皇帝伙计玩耍,明成祖和他有说有笑的漫无目的的在宫中游走,不知不觉间来到供奉历朝历任皇帝的地方,明成祖朱棣在观看历代帝王像时,见到元顺帝画像便驻足不前,惊异地说:“他怎么不象元朝列帝而象宋朝列帝?”
袁忠彻毕竟是相人术的当代翘楚,其眼力和识人技术已经妙到毫巅,从任何的一张脸皮或画像中都能从中发现无限的玄机!他顺着朱棣的声音这么一比对,眼神里刹那间充满了惊诧,或许只有一秒钟的功夫又恢复了正常,他又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朱棣,尤其朱棣的高大身形和脸上的虬髯特别的惹眼,袁忠彻稳了稳神,非常随意的回答:“千人千模样,这或许是巧合吧。”
这话头就这样被袁忠彻轻巧的绕过去了,但离开皇宫的袁忠彻却慌了神了,他从这些画像中的确看出了不为人知的大猫腻:这当朝的皇帝朱棣先生根本就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生儿子!那他到底是谁、又是谁的儿子呢?总不可能和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
老先生进到这里,又端起杯子喝了一杯水,段云涛显然已经进入了故事状态,他急切的问:“这到底怎么回事?难道朱棣的出身还另有隐情?”老先生微微颔首,疑似肯定的说:“孩子,历史一再证明,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似有所思的又看了一眼段云涛,神秘的微微一笑:“故事发展到这个地方,才逐渐的要和你我今天的会面有了必然的关系,耐心听下文吧。”
袁忠彻一眼便看出,这朱棣绝非朱元璋的亲生子!那他到底是谁呢?袁忠彻回到住处,带着心中的疑惑,独自神不知鬼不觉的有针对性的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当他把这些相关人物的勾稽关系逐渐梳理出来后,他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凉气,脑海里终于勾勒出当朝皇帝的身世来历:
公元1276年正月,也就是宋朝德祐二年,蒙古大军终于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年仅六岁的宋恭帝只能跟随着谢太皇太后投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沦为蒙古元朝的阶下囚。
宋恭帝名叫赵显,是宋度宗之次子,为全皇后所生,他出生的时候正处于南宋风雨飘摇之际,蒙古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南宋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皇帝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二十万元军长驱直入,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宋度宗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称恭帝,因为年纪太小,只能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衮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忽必烈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朱元璋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皇族宗室都能安全的从北京撤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他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下囚。感于此,痛哭流涕,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公元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公元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吐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已经18岁的赵显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吐番,即今天的西藏。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正式出家,得法号“合尊”,从此以后,他为了忘却昨日的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人的血统里本身就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数年以后,赵显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后来还独自翻译了《百法明门论》,以及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在这里按下不表。
却说恭帝赵显在西藏出家为僧数年后,有一天,元朝皇族赵王经过他的寺院,见他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便留下一个回族女子与他作伴,公元1320年,在赵显50岁的时候,这个回族女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儿子还没有满月的时候,膝下无子的元明宗正巧经过,他十分喜爱这个刚生下的婴儿,便要了去作为养子,爱如亲生,对外保密工作做得超好,并取名为妥欢贴睦尔,就是他成了日后的元顺帝,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元朝政权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成了赵家的了。
不过,元顺帝并不是个有为上进的好皇帝,他除了特别好色、喜欢练房中术采补外,还特别喜欢玩木匠活,他号称“鲁班天子”曾经“自画屋样,又自削木构工,高尺余,栋梁楹槛,宛转皆具”。又自行设计制造龙舟,长一百二十尺,高二十尺,上有帘棚、穿廊、暖阁、楼阁、殿宇等,“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他对钟表也很有兴趣。曾经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滴漏,“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当的钟钲之鸣,狮凤在侧者皆翔舞。匮之西东有日月宫,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位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这伙计玩的非常花哨,是个标准的不务正业的吊儿郎当皇帝,这国家政权不丢在他的手上才怪呢!
元顺帝玩的女人无数,其中洪吉喇氏是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是太师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儿。元顺帝失败后,朱元璋进入大都(今天的北京)见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边自己享用。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孩子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朱棣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
说白了,朱棣是宋朝赵家和回族人、蒙古族人杂交的结果!其高大威猛、相貌堂堂、脸长虬髯、和其他朱氏兄弟们的长相南辕北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袁忠彻一旦真的弄清楚当朝天子的身世之谜后,他预感到,危险正一步步的逼近他……(未完待续)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