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饼菜 清明粿 吃出“泉州味”

标签:
美食蔡复泉州润饼菜清明文化 |
分类: 八闽文化 |
3、润饼菜的内馅原料大多为应季的时令食材。
4、润饼菜寓意“包金包银”,既好吃、好看,又营养均衡。
5、将食材分别切成丝,随后进行拌炒。
6、清明前后海蛎肥美,海蛎煎也是内馅“配角”之一。
7、包润饼时要先撒上米粉海苔,依靠海苔来吸收其他内馅的多余油脂。
8、依次搭好馅料,最后将饼卷成圆筒状。
核心提示
转眼清明将至,在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除了扫墓祭祖外,泉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吃润饼菜和清明粿。本期美食,就带大家一起回味这两道颇具“泉州古早味”的清明食品。
□记者 陈士奇 文/ 图
渊源:寒食节催生
清明前一两日,为古代的寒食节,相传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要到清明的中午才能重新举炊,由此便催生了不少在寒食节特有的食物,润饼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润饼菜”的起源,大概可从唐朝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找到线索。相传古代中原祭祀春神要献“春盘”,盘中有大葱、小葱、小蒜、韭菜、芸苔(现叫花椰菜)、胡荽(现叫芫荽或香菜)这六种有辛味的蔬菜。而光吃六辛难以下口,于是人们逐渐将“春盘”发展成春饼,用这六种菜配合其他食材用面皮卷着吃。
“唐宋时期,因中原人们南下迁徙,春饼随之流入了闽南地区,成为闽南润饼菜的前身。”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说,随着中原人定居泉州后,润饼菜这一传统食物也落地生根,在清明时节,便成为家家户户祭祖的必备祭品。
民间还传说,润饼菜是由明代厦门才子蔡复一的夫人首创。相传蔡复一是一个独眼跛脚的残疾人,虽然他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却屡遭奸臣陷害。因听信谗言,皇帝要求蔡复一整理抄写朝廷历年来的文书,且要他在四十九天内完成九大箱的文书,否则,以违抗圣旨论处。
为了完成任务,蔡复一废寝忘食,昼夜双手齐书,难得有歇息吃饭的时间。蔡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张薄薄的面皮,再把各种菜切细,炒成烩菜,然后用面皮把烩菜卷成圆筒状。每天用餐时,蔡夫人双手捧着“薄饼”喂丈夫吃,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搁吃饭。在夫人的照料和协助下,蔡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从此,蔡夫人做“薄饼”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傅孙义说,由于其白皮红馅的特征,也被赋予了“包金包银”的招财寓意,深受泉州人喜爱。如今除了清明节,许多老泉州人在除夕也会做着吃。而从现代营养学来看,润饼菜荤素搭配得当,营养均衡,不失为一道既美味又营养的美食。
润饼好吃,但要做出一卷地道的润饼菜,却并非易事,从饼皮到内馅制作,甚至吃法,都很有讲究。
配料:薄饼配时令食材
润饼皮可谓润饼菜的“灵魂”,随着清明节的临近,西街几家润饼皮作坊的生意也愈加红火起来。走进亚佛润饼皮店,一眼便瞧见店家傅师傅正在灶台前熟练地烙着润饼皮,一口口冒着热气的铁锅上,一片片轻薄的面皮,散发着淡淡的面香。
“好的润饼皮要求口感很筋道,要薄得可以透光且不能破。”傅师傅说,可别小瞧这一张小小的润饼皮,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光是制饼的平底锅就是特制的,全由生铁打造,每个锅直径约40厘米,底厚约1厘米,深3厘米,最大的好处就是加热快,保温效果良好,这样的锅不仅能让饼皮迅速成形,且会让饼皮更白更透亮。
润饼皮如何制作才能薄且不会破?傅师傅解释说,秘诀在于搅拌面粉时要适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以他几十年的制饼经验来看,好的面糊,需要用木棍不停地搅拌,并加入调料拌匀,连续不断地拌上几十分钟,这样才能调出既有黏性又有韧性的面粉。
待到面粉拌匀,铁锅烧热,只见傅师傅手捏着一把面团往锅上一贴,一蹭,划上一个圆圈,手快速提起。手落手起间,粘在锅底的面糊瞬间变成一张薄面皮,最后再用铲子轻轻挑起,一张又白又薄的润饼皮就算做成了。
而润饼菜的内馅原料大多以应季的时令食材为最佳选择,传统的润饼菜里大多包含了胡萝卜丝、春笋丝、高丽菜丝、绿豆芽、豌豆、豆腐干、香菇、猪肉、虾仁、蛋皮丝等食材,而清明前后正值海蛎肥美的季节,海蛎煎也是不可或缺的内馅“配角”之一。
此外,香菜、大蒜、花生、海苔以及米粉,也是制作润饼菜重要的辅料。
制作:馅料分类拌炒
制作润饼菜的内馅大致分为两个步骤:切丝、拌炒。
首先要将胡萝卜、豌豆、豆腐干、香菇等食材分别切成丝,随后分别进行拌炒,再分装入盘,如果想要让各类食材较为统一,也可混合拌匀。如此一来,胡萝卜的甜味、香菇的香味、笋丝和高丽菜的脆甜、猪肉和虾仁的甜味才能得以保留,令馅料的口感变得丰富起来。
而辅料方面,要挑选炒熟的花生,将其磨成粉后,与砂糖混合,制成花生糖粉。再将米粉炸至酥脆,加上砂糖与海苔拌匀。最后,再备一些蒜、芫荽和香菜。
吃法:饼包馅有顺序
当饼皮与馅料准备好后,便到了卷润饼菜的环节。将薄薄的润饼皮摊平,先撒上一层酥脆的米粉海苔,依靠海苔的“吸附力”来吸收其他内馅的多余油脂,这样即便馅料有过多的汁水,入口时,也会因海苔的中和而变得爽口,油腻感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随后依次撒上花生粉末,以及由胡萝卜等烩煮成的主馅料,最后点缀一些蒜白和香菜,卷成圆筒状,双手握好,一卷美味的润饼菜就成了。还可根据个人的口味添加一些蘸料,例如芥辣、辣酱、甜酱等。
手握一卷润饼菜,轻轻咬下一口,弹牙又略带咸味的饼皮被咬开,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气,还没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馅料错综复杂的味道也“紧随其后”,一下子,脆的、甜的、咸的、滑的、酥的等各类不同口感的味道溢满口腔之中,咸甜鲜美的口感,让人一下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吃润饼菜时,最好能搭配米汤或白粥,这样一来,不仅能解腻,亦能促进消化。
清明粿:麦皮豆馅最“抢手”
除了吃润饼菜,清明粿亦是不少老泉州人的最爱。“清明粿,不仅是清明扫墓的祭品,在过去,更是农民们在春耕农忙时充饥的点心。”泉州民俗专家傅孙义介绍说,泉州最传统的是一种以小麦磨粉搓成团,包裹上糯米皮,被称为“麦馅粿”的清明粿。它的出现源于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旧时劳动人民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清明节的传统美食。
市面上的清明粿还有一种是以糯米浆或麦粉揉成皮,同样包上豌豆沙或绿豆沙制成的,分别有褐色和白色两种。而在安溪、永春等地,另外还有加上鼠粬草、艾草等混合糯米皮包裹上豆馅料的清明粿。
“泉州人最喜欢吃的还是麦皮豆馅的清明粿。”这家位于西街的幼霞食杂店售卖清明粿已近30年,店家魏阿姨说,以麦皮为主的清明粿,外皮韧香,馅甘甜,不但是清明时节泉州祀祖的传统供品,更是市民们日常喜爱的解馋小点。
那么,这款深得人心的清明粿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已有多年制作清明粿经验的魏阿姨介绍说,要做出好吃的麦皮清明粿,首先要将小麦去杂质,然后下锅翻炒熟,干磨成粉,过筛滤去渣末后与水和白糖混匀,最后用木棒进行反复搅拌,直到均匀成团,这样做出的麦皮不仅麦香浓郁,入口时更会尝到小麦的细小颗粒,唇齿留香。
而豆馅的部分,则要先将豌豆去杂质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煮至酥烂为止,接着用手揉擦豆去壳滤水,取出细腻的豆沙后加上白糖入锅翻炒,制成馅心。最后在麦粉团包入制好的豆馅,搓成圆形,放糯米粉上滚一下防止粘连,再用长长的栗子叶绕一团包紧,放置蒸笼即可做出美味的“清明粿”。
相关链接
各地清明食俗
陕北地区:吃“子推馍”
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沿袭着在清明节吃“子推馍”的习俗。其外形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包上鸡蛋或红枣,其头顶顶子四周有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江南一带: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上海等江南一带人有吃“青团子”的风俗。由“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再与糯米粉拌匀,揉和后制作成团子。其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在包馅时,再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四川成都:吃“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清明节习惯吃以糯米作团的“欢喜团”。其团子做法很简单:先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天,磨成细浆,吊干成团。再将吊干的粉团捻碎搓成粉状,加进红糖、白糖、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再将浆团揉成条形、断成小块,搓成圆形后,投在芝麻盆里滚满芝麻。最后麻油入锅,烧至七成熟时,将生坯入油锅氽炸,色呈褐红时起锅。
闽东:吃“乌稔饭”
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在每年“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士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