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南婚俗(文:庄小芳)

(2011-01-10 08:32:54)
标签:

庄小芳

泉南

新娘子

婚俗

新郎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泉南婚俗 

 

   周公制“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中国大传统中遵循的婚礼基本习俗,泉南婚俗,也有遵循此六礼,但次序和内容等又掺杂融合了很多的地方特色。在泉南的婚俗中,现今仍保留的一些小仪式和小细节,细细体味,很有味道,有难得的人文关怀及温馨迷人的氛围。

  撒糖钱

  童年时代的乡间婚礼,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便是新娘由德高望重的好命婶姆引到家门口的时刻,鞭炮响起之时,人群喧哗中,有人高喊:“撒糖仔喽”,围聚在各处的小孩大人立刻全部跑到屋顶下,等待屋顶上撒下糖果、饼干和硬币,抢成一团。

  撒糖果与新娘同步,新娘脚步迈门之时,也是糖果撒落之际,既增加了热闹氛围,也转移了大人小孩的视线。大家忙着抢糖果硬币,也就自然不怎么去注意和议论新娘子了,羞答答的新娘子也就得以顺利大方地进入陌生的家门。

  如今,这种“从天而降”的快乐,因为楼房盖得越来越高,因为屋前渐少开阔石埕、因为糖果的吸引力不再等因素,渐渐流于象征与形式,人们只在家门口撒几颗糖作为象征,也不再有大量的小孩围观,令婚礼少去许多韵味。

  吃茶见亲

  新娘迎进家门、婚宴开始之前,要有一个“吃茶见亲”的仪式。

  为怕见冲,新娘子在进家门的时候,公婆以及亲友都是要躲避起来,只有在这个仪式开始才能见面。公婆及重要的亲属,如新郎的伯伯、舅舅等分坐大厅两旁,新娘新郎还是由牵新娘的那位婶姆带着来到大厅,新娘依照大小敬茶,新郎在旁指点新娘各位亲属的称呼,婶姆在一旁念着吉祥语。敬完茶后,公婆与亲属会将红包放于茶盘上,新娘回于各种礼品。给婆婆的回礼中,必须要有一块头巾和一朵簪花,婆婆需当场带起头巾,插起花朵。

  此仪式因于婚宴之前,仅限于较为亲密的亲戚间。对于较为旁支的乡邻和亲属,整个吃茶礼一直延续到婚后的三天或更久。对于行走不便的一些长辈,在婚宴过后,新娘新郎则要到其家中行“吃茶见亲”礼。

  撒铅钱

  闽南语中“铅”音“缘”,也即缘分之意,应是佛教的影响吧。泉人十分相信缘分,结婚本是两人与两家结缘的事,故铅钱在泉南婚俗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与今皆然。婚礼中,新娘和新郎两家的礼品交互中,不管是婚礼前的“盘担”还是婚礼后的回礼中,都需要包一包碎的铅钱压在礼品担中。家乡,新娘子的礼服、内衣、衬衣等的肩膀上,都要用丝线缝上一枚完整的铅钱,称“担缘”。

  结婚第三天清晨,新娘子需在黎明之时起床,由原来牵新娘的那位婶姆带着,挑原本由新娘家买来的两个红桶,桶底压着一些细碎的铅钱,手提一提水的小桶,到村里最古老的井边挑水。古时,清晨的村庄,早起的村民站在自家门口,由新娘挑桶的姿势辨认新娘是否是干活能手。到了井边,婶姆教新娘将桶底的铅钱撒一部分到井里,嘴里念念有词,仪式完毕,新娘才用小桶从井里提一点水上来,放在红桶里,沿着原来的路线回家。挑水、劈柴、做饭是古时女子的分内事,以前一般一个村庄才有一口井,这一仪式便是教新娘子认得取水的路。撒下铅钱便是与井结缘之意,要新娘子安于此方水土,同时勤劳顾家。

  泉南婚俗繁杂,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区各村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俗。以上仅是我亲历的一些小细节,分享与大家。   

□庄小芳/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