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洋楼九十九间--有一种生动叫传奇

标签:
陈铁逵印尼洋楼四兄弟面粉文化 |
分类: 八闽文化 |
四座洋楼九十九间
有一种生动叫传奇
在鲤城区常泰街道五星社区,有四座建于民国时期的连体西式洋楼矗立在一片红砖厝之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群众称其为“四座洋楼”,又称“九十九间”。由于闽南各地有多座名为“九十九间”的建筑群,为以示区别,当地也常将其并称“四座洋楼九十九间”。
也许没有谁细数过这四座洋楼是否有九十九个房间,可提起洋楼的主人——爱国华侨陈正宗及其家族,民间传说就不下九十九个了。
八十多载风雨沧桑
午后探访四座洋楼九十九间,天空下起了细雨。
沿着江南老罐头厂旁的一条柏油小路拐进了五星社区,一路迂回曲折,各式闽南建筑尽入眼帘。
行走的终点停留在一排红白相间的別墅建筑,遥遥望去,线条粗犷,墙体斑驳,岁月在此刻下了沧桑。
“这就是四座洋楼了!”五星社区宣委老陈说。
据介绍,四座洋楼九十九间始建于1924年,是旅居印尼华侨、信记公司陈氏四兄弟兴建。
该建筑群由四兄弟中的老大陈正宗主持建设,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工程耗时近三年半。
四座洋楼九十九间外观采用欧式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采用木材、水泥、钢材、砖、瓦。四座楼相连,前面近800平方米作为埕地,配套一个600多平方米的花园,与该宗族两幢祖居毗邻(祖居已是近百年的建筑)。
“建成后恰逢兵乱匪患,社会动荡,陈正宗兄弟都没进去住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被借用作部队办公楼、医院和学校。”老陈介绍说,如今的九十九间因长年闲置,已呈现荒废景象,更有附近居民在洋楼的门口堆起了稻草,圈养起了家禽。从高大的半户窗和宽敞的天台院,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它当年繁华的景象。
陈氏家族传奇故事
“陈正宗兄弟四人,早年在印尼泗水开办公司,主要经营土特产、咖啡粉厂、碾米厂、仓库等,规模很大。”五星社区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建好四座洋楼后,四兄弟准备另外再建一更大的别墅群给子孙住,可后来遇到抗战,只得作罢。”
史料记载,陈正宗是民国时期泉州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家乡常济困扶危,调节宗族矛盾;不时从海外汇款,用于购地、兴建学校,还出资支持抗日游击队和地下党的活动。
事业发达后,陈正宗还花费巨资,在老家江南斗南村(现属常泰街道五星社区)兴建了占地5亩的宅院,供村里的穷亲戚和一些孤寡老人居住。
陈正宗之子陈铁逵先生也是一位爱国华侨实业家,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捐资百万。自小他就有个心愿,“事业有成,必定返回故土,同步关注家乡的公益事业,竭尽贡献!”小时候的铁逵,就很崇敬父亲的挚友、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他在泉州读完中学后,进入集美高中和泉州海疆学校学习,学成后出国前往印尼谋生。
泉州的地方志曾有这样一个故事:陈铁逵25岁那年,前往泗水,26岁时娶安溪人周美凤,结婚后依靠做一点小生意过日子。有一年,铁逵的几个朋友来聚会,言谈中提到,当年欧美的小麦产量锐减,只有极少部分的面粉能够进入印尼泗水,而当地,有富商囤积着面粉,准备等高价后出售。在印尼,很多人吃面食都需用到面粉,可市场供应短缺,有的朋友就建议铁逵去试试,看有没有机会。于是,陈铁逵就找到那个富商。富商问他,你是哪里的?陈铁逵答说,是陈正宗的儿子。让铁逵没有料到的是,那富商此前曾受陈正宗救命大恩,这样,就以低于市场价把面粉转卖给铁逵。富商还答应,可以先运走面粉,过后再来算钱。这笔生意后,陈铁逵有了第一桶金,开始在生意上有了较大发展。可以说,“陈铁逵受其父亲的福荫而开始发达”。
近年来,创意文化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旧厂房引入新概念,古文迹创造新产业。不论是侨居还是古厝,都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开发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现代人为他们书写新时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