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哭调”
(2010-11-22 17:27:59)
标签:
闽南哭调漳州掌故长歌当哭封建礼教文化 |
分类: 八闽文化 |
闽南“哭调”
冰心说《笑》,我谈“哭”。所谓“哭”这东西,凡人再熟悉不过了。然“哭”之所以为“哭”,是因其哭之有调。正所谓,长歌当哭,亘古有之。但此处所谈之“哭”却有异于他处,是别具一格的闽南妇女之“哭”。
闽南一带妇女的“哭调”别具韵味,具体说是富有浓厚的音乐感和闽南乡土气息,其声调委婉,余音袅袅,催人泪下。正如《漳州掌故》里所说的,哭而有调是众多妇女发自内心情感的共鸣,是经过历次不断“修改”而定调的。但是,哭归哭,调归调,其因性质不同而有多类之分。真哭之于假哭,有的悲痛欲绝,有的虚与委蛇。
据《漳州掌故》记载:在哭丧时,无论哭的是丈夫、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儿女,都可用“统一的曲调”自己“编词”,痛哭一番。而对于亲属不多的家族,倘若有人驾鹤归西,则拿钱雇人“助哭”,力图造成死者亲族甚多之假象,以尽“哀荣”。
但是要强调的是,“哭调”并非哭丧专用。在古代,甚至今天,妇女若有心情抑郁,或悲愤难平者,大都会借此痛哭一番,以发泄郁积心头之情,或寄哀思,或诉身世,或抱不平。此时,所谓之“哭”虽与上文是同一哭调,但因其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处似乎更显凄切。更有一些妇女为了发泄心中之怨恨借题发挥,以哭代骂,当街破口大“哭”,可谓淋漓尽致。这也许与封建礼教统治下妇女地位之低微有关,从前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所受之委屈无从排解,有苦说不得,惟有哭而为之。哭,是最可发泄感情的方式之一。所以说,闽南妇女之哭有色有调,其音其律,可比高山流水之韵,在催人泪下的同时让人流连忘返。
但此类富有特色的“哭调”也不只局限于闽南一带,据音乐学家们研究和考证,最古老的芬兰民间音乐作品有一类民歌叫“依特哭”,意思是“哭”,可译为“哭调”。它与闽南妇女之哭有些相似之处,不妨也谈谈。其“哭调”主要在葬礼和婚礼中唱,在葬礼中用于追悼死去的亲人,在婚礼上则是新娘离开娘家、和亲人告别时唱的。哭调主要由妇女唱,每个乐句都从高音开始,逐渐降低到低音结束,旋律与语言音调结合紧密,和亚洲民间流行的哀歌,特别是西西伯利亚一带的哀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可见,“哭调”应用甚广。
还有一种哭,是哭着玩的,在《漳州掌故》中也有记载,但它大多是农村小女孩的即兴之作。众所周知,从前,女人一到“及笄”之年便只能在家织布,作女红,不轻易出门。而一些小女孩往往要上山放牛、拾柴。山野间是她们的自由天地,她们便学起了大人的哭调,自己“编词”,胡乱“哭”起来。在闽南,闺女出阁时还有“哭嫁”之俗,而其哭所用的是与哭丧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哭调,不似哭丧那样放声号啕,而是吁吁低吟,如泣如诉。
总之,闽南妇女之哭调已成风俗,容不得你不哭。 □黄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