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南人林外写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2010-11-14 20:27:34)
标签:

林氏

晋江

林外

题临安邸

洞仙歌

文化

分类: 八闽文化

千古之谜:《题临安邸》作者是谁?
泉南人林外写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泉南人林外写诗 <wbr>“山外青山楼外楼”
  林外故居墙上刻有《题临安邸》
 

  □早报记者 朱彩云 文/图

  施宣圆等主编,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书中,将《题临安邸》作者是谁列入疑案之一。2010年年初开始,记者对此谜进行调查,并于近日在泉州解开此谜。

  宋代时,一位诗人在浙江临安的一家客栈里,醉饮留诗。龙飞凤舞,即兴题壁。落款里,他的名字狂草难辨,似“外”、似“升”又像“洪”,遂成疑案。不仅这诗人名字有多种说法,就连诗文也有被传抄讹误的。传短短几十个字就有多字难以辨识。

  据了解,有的教材上,该诗作者名字写的是林升。不过,泉州林氏族人曾赴浙江考证,因年代不符,排除作者是林升的说法。

  在泉州学研究所林少川所长的帮助与联系之下,记者采访了泉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林树丹。

  他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泉州师专一位名叫汤兴中的副教授经考证,认为晋江人林外才是《题临安邸》的真正作者。汤兴中先生在论文《晋江诗人林外考略》中认为作者是林外的原因主要如下:林外于绍兴三十年前为临安太学生,时间和地点都符合《西湖游览志余》的记述;其二,旅邸题诗,符合林外垂虹题桥、小旗亭题壁、滩驿题壁的习惯;诗中对南宋君相偏安纵逸的不满,在林外《洞仙歌》中也有流露,思绪符合,“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风格相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传唱千古的《题临安邸》因作者落款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名似“外”、似“升”又像“洪”。故《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将《题临安邸》的作者列为500疑案之一。早报记者经过长时间探访得知,此谜在泉州被解开。《题临安邸》的作者就是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晋江永和马坪人林外。


题壁“狂人”林外 
 泉南人林外写诗 <wbr>“山外青山楼外楼”
  林外画像
 

  据了解,多种古籍记载,泉州人林外有随手于壁上题诗、词之“癖好”。

  《齐东野语》称其飘若仙人

  宋朝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林外独游浙江西湖,在小旗亭饮酒,角巾羽氅,飘飘然若神仙中人。

  林外饮完再饮,数斗酒不醉,一直至黄昏,讨来一枝笔,题诗壁间。

  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

  江城恋酒不归去,老却碧桃无限花。

  《齐东野语》还说,林外“字岂尘,泉南人。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饮酒无算……”更道他“外美丰姿”。   

  林外《洞仙歌》轰动一时

  林外不止在壁上题诗,还跑到了桥洞下仰头题诗。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林外中进士,但未被重用。后来皇帝换成了宋孝宗。

  有一天,林外来到苏州吴江,见垂虹桥如长虹卧波,有七十二桥洞,诗兴顿涌。他令船家停稳了船,自己爬到了篷顶,仰面朝天,在一桥洞穹顶写下《洞仙歌》(该词被收入张思岩《词林纪事·卷八》)。

  词云: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桔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换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

  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

  归去也,林壑洞门无锁。

  认云屏烟幛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当人们从桥底下过的时候,发现了这首词,而且还没署名,百思不得其解,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会有题词,这又是怎么写上去的?于是,世人一时间惊为神仙所书。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以及《古今词话》等古籍记载,这阕词轰动一时,甚至传入了皇宫中。

  宋孝宗道破“福建人所写”

  有人将林外《洞仙歌》抄呈宋孝宗,并附传说为仙人吕洞宾下凡所作。

  偏偏宋孝宗谙熟诗词格律、音韵,读罢说,这哪是什么神仙,分明是福建人所写的,原因是带有闽南乡韵。末字“晓”是ao韵,接下来韵脚还有如“草”、“老”、“帽”,但“锁”要用闽南话来读方能押韵,可见是位福建人所写的词。

  后来,宋孝宗派人寻访,果然证实是晋江人林外所写,一时传为佳话。

  宋帝奇其才,于乾道四年(1168年)任林外为兴化令。

  明代巡按应天府监察御史林一柱曾赞林外:“刘饮李咏,惟公两称。风流活泼,骀荡妙令。垂虹一词,千古莫竞。诗中之豪,酒中之圣。黄甲播芳,列宿是应。”

  《九牧二房锦马大宗谱》收录《题临安邸》

  泉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比干文研》编委会主任林树丹介绍,马坪林氏族谱《九牧二房锦马大宗谱》收录了林外的四首诗、词。第一首是《题云盖山》,其他三首是《题西湖小旗亭壁间》、《洞仙歌》、《题临安邸》。


林外故居 在晋江马坪 
泉南人林外写诗 <wbr>“山外青山楼外楼”
  灵源山上,林外墓前的樟树参天。 
 泉南人林外写诗 <wbr>“山外青山楼外楼”
  马坪林氏族谱显示林外是其十世祖(红圈处) 
 泉南人林外写诗 <wbr>“山外青山楼外楼”
  翻看族谱 
 

  

  □早报记者 朱彩云 文/图

  林外是宋代高士林知的后人,林知隐居灵源山并葬于此地,林外死后也葬在灵源山中。

  林外故居今犹在

  通过泉州文史界的帮助,记者在林荣义、林江淮两位老先生的引领下,从位于晋江永和镇马坪村的比干庙步行到宋代诗人林外故居。

  林外故居门前悬有“林氏家庙”石匾,墙上镶石,刻着林外的一些诗、词,厅中有“忠孝”木匾,四周为林氏先祖画像。

  据族谱记载,马坪林氏的远祖是唐九牧,二房林藻乃闽中第一进士,比“温陵甲第破天荒”的欧阳詹还早一年中进士,林藻之孙林翘为晋江县令,开基马坪。二世祖林知,传到林外的父亲林轮为第九世,林轮是广东海丰县丞,博览群书,学识过人,林外是其长子。

  传到林外,为第十世,林外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享年84岁。他于绍兴十三年(1160年)中进士,乾道四年(1168年)任兴化令。

  林外有两个儿子,林乾和林坤。

  林树丹也说,林外的后裔比较多,不完全估算,如宗族发祥地晋江马坪就有十数个村庄,南安溪尾有13个村庄,另外晋江还有二三十个村庄,诸如深沪东山、柳山就有六个村,内坑葛州也有三个村……粗略估计少说也有六七万人,主要分布在晋江、南安,台湾也有,另外,有的远在菲律宾。

  林外与林知

  皆葬于灵源山

  记者与林氏族人一同到了晋江灵源山这一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管理人员介绍,名山代有名人居,林外的先人林知曾在此山隐居和读书,并葬于此处,林外死后也葬于这里。

  一位做工的吴师傅说,山脚边上有林外的“停棺室”,林氏族人带记者前往探看,原来,林外的墓葬原是露天的,后人建了一个小屋保护。小屋墙上嵌着一方墓碑,中间写,宋绍兴进士岂尘林公之室,落款为清光绪年间。林荣义、林江淮两人介绍,岂尘是林外的字,这一墓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

  墓碑案下突出一石,据说是空心石,因为拍上去会发出空心的响声。

  晋江马坪林氏的二世祖林知的墓葬距此不远,后人新立起了一块纪念牌坊。

  《泉州府志·隐逸传》记载,林外是北宋高士林知的后代。林知是具有儒道思想的人物,曾隐居晋江灵源山,死后“即葬此山”。

  北宋后期刘涛有诗《吊处士林知墓》:

  处士坟三尺,吴山松万株。

  空余著书业,不见炼丹炉。

  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

  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据说,林知曾筑“望江书室”于灵源山巅,在吴师傅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山中的“望江石”。

  灵源山旅游景区立牌介绍,“望江石”是矗立在一巨大石台上的巨石,石上雕刻有“望江石”三个大字,书六尺见方,笔画雄劲有气魄,为万历二年吴可承所书。“望江石”半卧半屹,大有数丈,面向大海。据传,好天气时,站在石上,泉州湾的“日湖塔”和“姑嫂塔”遥遥可见,并可将金门岛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另外,在吴师傅的带领下,我们还看到了紫云室遗址。

  据介绍,“紫云室”即“旧寺遗址”,宋时为进士林知读书处。明初,张定边于室傍建一寺称“天公案”,人称“古寺”。寺门有一对联曰“绕寺紫云追古迹,中峰法雨洒群生”。后寺毁于兵,残存废址。

  山中有罕见石井

  曾作为主要饮用水源

  山中有名人隐居,还有一口罕见的奇井。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山中一口石井,天然石井石为底,形成一个井窟窿,不深,清可见底,井水当然不可能从地下冒出来了,而是从侧面石缝所出。

  汩汩山泉汇于井中,称灵泉井,又称师姑井。《宋志》记载,宋有吴六娘者居山凿井,因此也称“吴六娘井”。录泉井是一口凿在巨石之间的石井,宽3尺多,深不过4尺,清可见底,无论多严重的旱灾,都有泉水从石缝流出,可供数百人每天的茶饮和食用,水无杂质,清冽甘甜。

  山中人告诉记者,这口井早年是这里的主要饮用水源,如今才改饮其他水。 

  ■专家考证

  《题临安邸》落款

  是“外”非“升”

  中国作协会员、晋江市作协副主席颜长江介绍说,即兴题壁也许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时尚,林外的作品在一次次辗转传抄中给讹误了,到了南宋淳■间赐同进士出身的刘克庄选编《后村千家诗》的时候,他手头收集到的《题临安邸》已是署名为“林升”的诗稿。这大概是“外”与“升”字的书体在行草之间极其的相似,特别是作者的名字不受平仄的限制,讹变也不易觉察出来。

  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谜案。

  难怪历代一些重订选注本多谓诗人“生平无考”。

  多少热心的学者沿着诗意背景寻求着答案,有人还推断诗人可能属于仕途范畴的人,就查遍了南宋时期的题名录,都没有发现能够与“林升”相链接的资料。也有人经过多年的稽考攫微,最终把视线的焦点落在南宋绍兴年间兴化县令林外的名字之上,并从《宋开基马平(现为“坪”)林氏谱牒》考证《题临安邸》作者林外系福建晋江人,为宋处士林知的八世裔孙。

  据悉,不少文人墨客还因为诗作者林外葬于灵源山,特地前往采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