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养孩童要学吗(原创勿转)

标签:
育儿管教原生家庭亲子 |
分类: 成长烦恼 |
http://s4/mw690/538513cftcc9da3519793&690
在一些妈妈认为育儿方面教导有方、无需寻求的同时,也有一些妈妈却感觉到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更多的表象是一个烦躁不安、容易哭闹的孩子的存在。眼下,如何管理孩子的书籍层出不穷,各式教养孩童的培训班也比比皆是。面对供需,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拒绝学习有原因
有的妈妈认为上辈人怎么带孩子自己也怎么带;有的妈妈或许有烦恼、有迷茫,但也认为这算正常,不把这种现象归类为教养方法的问题。当我们在公交车上、超市里看到一个怒不可遏的家长正在训斥甚至体罚一个呼天抢地的孩子时,咱这当妈的心里都不是滋味。其实人人心中有杆秤,知道何为不妥。
没有时间和精力往往是那些不愿再学习的家长的推脱借口。当然了,潜台词就是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或家族的教养理念被颠覆、被指摘。而那些在教养孩子方面不断寻求的妈妈,敢于颠覆自己、颠覆传统的家长在改变了一些言语或行为方式后,他们获得的是与孩子之间不断增进的感情。
原生家庭是根源
家长们自然形成的管教方法到底来自哪里?答案是原生家庭。即你的父母怎样对你,你也会怎样对待孩子。如果你的父母非常善于使用积极的语言,那么作为家长的你也亦然,你同样会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你的小孩。
让我们想想原生的教育理念下培养了孩子怎样的品行。当家长把对孩子的期望写下来时,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运用的方式是如此的不恰当。比如,我希望孩子可以独自解决问题。那么父母身边的却是个快6岁了还不会自己擦屁股或者一个七八岁了还要妈妈追着喂饭的孩子。我们为人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对孩子的期望值?
积极学习开良方
教育理念在各个国家都是五花八门。而教育理念不能用先进与不先进来衡量,而是用是否恰当、能否带来良性果效为目的的方式方法。耳熟能详的理念就有蒙氏、华德福、巴学园、6A的力量……这些理念从根基上来讲都是运用了正面的、积极的方法加以持之以恒的引导。
让我们看看正面管教理念下的一些果效。当孩子打翻了饭碗,作为家长的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说“会不会吃饭”、“连饭碗都拿不好”、“你能干点儿什么”……诸如此类呢,还是“你可以做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孩子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显而易见,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可以让家长收获一个自己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家长一旦认可这一观点,那么孩子再犯错误的时候就不再那么紧张,因为,对于我们父母和孩子,犯错同样是学习的好机会!
当你带着一身疲惫从单位回到家里,你却接到老师告状的短信,通知你的孩子在学校打人了。混杂着身心疲惫的因素,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叫过来劈头盖脸痛骂一顿,即便这个时候父母多半自称“已经很克制”。如果真想知道打人经过,训斥或者说教都是不好使的,那该怎么办?
“积极聆听”是最近在家长中间不断升温的一个词语。在这四个字的后面不仅是自我克制,还有对孩子的尊重。当你耐心倾听的时候,孩子不再会把父母作为敌对面,可以放松地述说原委了。耐心是需要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自我训练的哟。倾听后,我们再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家长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管道形式多
如何把自己固有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改正过来?读一本好书,参加或组建一个家长俱乐部,参加一次培训,都是很好的方法。运用积极的、正面的管教方法会让家长事半功倍。
家长不是全能的,更不是完美的。怎么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有专家在书中显明,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换言之,孩子所有行为背后都有着“归属感和价值感”这种潜台词。记住这一点,家长就打开了理解孩子的大门,他们的恼人行为也就没有那么可憎了。
Jane Nelsen《Positive
Discipline》一书中这样描述孩子的四个错误的行为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2、寻求权力;3、报复;4、自暴自弃。而这些行为共通的就是孩子们在寻找归属感。
我们千万不要当老古板,拒绝新的知识呢。即便一个新理念、一本新的教养书籍不合胃口,也不要将它们像洗澡水一样全部倒掉。我们拥有一颗学习与成长的心,孩子也很容易在我们身上学到这一点,而学习的积极产物就是——让我们的情绪和脾气的“潮汐”变得越来越平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