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同的调调儿

(2012-03-19 10:44:57)
标签:

胡同

平房

自行车

旅游

西四

分类: 东游西逛

当“西四”这个地名出现在老公的嘴里时,我懒惰的神经动了动。那里虽没充斥着小情小调,但是,那里,隐隐的,留存着一些东西。去吧,为了我的CD面包机(注:西四有一条电器配件销售一条街,那里可以维修家电也可以买一些配件自己修理电器)。
我们在灵境胡同“浮出水面”。街道上的人并不很多,阳光和煦地洒向那些似乎熟识的房房瓦瓦,无风。这种祥和为我增添了一些力气。修电器的事情并不顺利,穿梭在小市场里,人物乏味。从一家小市场穿入另一家小市场时经过一条胡同。向里望去,似寻到一种味道。远远的,望到白塔寺的白塔,一种怀旧的心情油然而生。我提议,在这不尴不尬还轮不上吃午饭的当口,走走胡同吧。

 

【北京人游胡同】

这一走,一发不可收拾;这一走,走出个旅游思路。
从西四二条游荡过去,穿赵登禹路,再入苏萝卜胡同。
http://s15/bmiddle/538513cftbb8f9d155a1e&690

http://s11/bmiddle/538513cft7927f6263eca&690
对于平房,我没什么感觉。自打在北京出生,住的就是楼房。即便如此,总是有那住在平房的同学吧,总是串过门儿的吧,有些东西当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记忆里却保有一席之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翻江倒浪。老公就不然了,他是典型的“胡同串儿”。看着那熟悉的大门,熟悉的门廊,熟悉的砖瓦,配合着儿时的光景,心里顿时涩涩的。
按照老的说法,东西城都是大臣亲王们的宅邸,所以,户门都是那种宽大型,很多都有着四五级台阶,双“物儿”把门的也比比皆是。不过,旧的门大都没了,主人家上了新的,刷了新漆。不过,那房檐优美的曲线还在,瓦片的曲线还在。后建的就都是一水儿直线条,体现着形似而非神似。
大户人家安装的都是豪华的或现代或仿古的大门,窗子也都打了防盗栏;有的仍是大杂院,门口十个电表整整齐齐的码在门楣上;有的房顶破损,用苫布搭了;有的瓦缝儿里已经钻出老高的杂草……比较煞风景的是,一家一户都有一个电镀的插国旗的支架,还有一个类似卫生间里防止跌倒的扶手。后者能够理解是街道居委会之流想出的便民办法,但是他们却没有考虑配合胡同的调调。就像有人勿拆了谁谁的旧宅一样,历史、古迹在他们眼里不算东西。

【北京人转向了】

http://s15/bmiddle/538513cft7927f6951f6e&690

http://s15/bmiddle/538513cft7927f6a7175e&690
从胡同里钻出来踏上赵登禹路的时候,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突然搞不清西四和阜成门那个算城里了!完全被二环这个东西给洗脑了,以为阜成门是城里,西四要更向西呢。检讨自己太喜欢“乡间”生活,而忘了自己的根,本在这里。
苏萝卜胡同里左转右转地看到一堵红墙——我们已经走到白塔的下面了。看着这堵墙上一个个的排水口感慨,古人是如此懂得建筑和城市配套呢。转而想到胡同里的房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屋顶?尖顶!为什么现在的高楼大厦都是平顶?因为没人会考虑到北京的气候,北京的雨水,平顶的成本肯定比尖顶低。记得小时候,总是修缮那个漏水的1976年建成的破楼房,尤其在北京的雨季——不长的雨季,2个月左右,但是不乏汹涌澎湃者。
突然想起上小学时的一场暴雨前夕:下午的天是暗的,似黑夜一般,父母不在家,我一个人趴在折叠圆桌上写作业。不时地忘向窗外。害怕。没人陪伴,没人保护的感觉真不好。
清明节前后,老公停刊一期。我们一家人有一个小长假。我想,我们就来个胡同游吧。不要那给老外预备的三轮车。最好的行头就是带儿童椅的自行车。自行车让上地铁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