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认知都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最早是静态事物,给事物下定义,然后再对事物的运动下定义,形成概念。然后再对这些概念进一步归纳抽象,形成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数字、空间、时间等,就是对单个静态、整体静态和动态的抽象。进一步的抽象,就是有和无,就是把一切都统一到人的感觉上——感觉到了就是有,感觉不到就是无。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把对事物的客观描述转化为人对事物的感觉,意味着隐含的认知假设的提升:从认为“事物是纯粹客观的”,转为认为“事物是人对事物的感觉”。在这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抽象,把有和无统一起来,把事物和人对事物的感觉统一起来,形成主客观的统一体,就是道,这是终极抽象。
这种抽象,因为已经超越了人的感觉,所以就是无。但这种“无”与“有无”中的无不同,这种无不是感觉不到,而是不知道的意思。就是说超越了感官,无法真切感受到,所以对于意识来说就是不知道——“无”。因此,《道德经》中对于道的描述都是含含糊糊的,好像有,但是又说不清。这种感觉其实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是“不知道”。又因为“道”是抽象之物,所以任何试图用具体感受之物来描述道,其结果都是说不清楚,好像有点像,但是又不真的是。
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道”,但是却知道什么不是“道”。所有的有形之物都不是道,所有语言都不能描述道,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道”是思维之物,而且是终极抽象的思维之物,是思维从具体有形之物中抽象出来。悟道的人,看世间万物都是体现着道,没有悟性的,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之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