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就在意识到一切不过是“思维之物”时
(2024-12-23 11:33:08)
标签:
顿悟思维之物 |
我们总是试图弄清楚这个世界,于是产生了对这个世界的各种解释。
我们从直观感觉中,把这个世界分为我和我之外的具体的外部世界,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外部世界,感觉是这个外部世界的反映。然而,细细琢磨,所谓的外部世界,也不过是感觉。外部世界即使真的存在,但如果没有被我们感觉到,那么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不存在。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世界。由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白为什么结婚要门当户对。世俗的经验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
在对现实感觉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主观和客观的概念。表面看起来不过是对感觉中的我和我之外世界的抽象概括,但不知这已经从具体进入抽象。抽象的东西看似与具体相关,其实只是在思维中相关,已经脱离现实。由此出现了一个叫做“矛盾”的东西。这个东西只在思维中,现实中要么矛刺穿盾,要么盾防住矛,不存在两者同时发生的可能。于是自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政策自相矛盾却浑然不觉,一旦执行矛盾便暴露出来,落不了地。社会越是发展,层次越高,决策与实践越是脱节,一刀切与实践的的矛盾越是突出。激化到一定程度,旧系统便运行不下去而崩盘。
对这个世界理解的顿悟,就在于认识到所谓的我以及我之外的外部世界,都不过是我的感觉,而主观和客观更是纯粹的思维之物——概念。这个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说所谓的实在也不过是思维认为的存在,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所谓研究外部世界,不过就是用思维来研究思维中的世界,终究还是思维之物。
由此,我们就从意识与客观世界的二元划分,回归到意识一元的统一。但如果真的这样,你就会发现陷入混乱。意识变成纯粹的思维活动,脱离现实,虚无缥缈。思维与现实的矛盾再次出现,只是这种出现不是在思维的抽象活动中,而是思维最为基础的直觉中——对世界的感觉中。直觉告诉我们,这样意识发展的结果就是个体的灭亡。要破解这个矛盾,还是要回归矛盾本身——思维之物。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运用思维概念推理,而是回归本能直觉,就不会陷入矛盾。如果把这个答案表达出来,那就是实践——我和外部世界的结合体。实践是一个活动,包含了思维定义的主体、客体、时间、事件,其实就是人在做事,然后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以交流传递信息的故事。在实践活动中,思维和现实世界不再是两个抽象概念,而是两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感觉反映客观,同时主观改造客观,这一过程随时间不断变化,永无止境。
当你意识到一切都是思维之物的时候,就不会再执着于所谓外部的客观世界,也不会执着于所谓的客观真理,因为真理不过是思维之物,不会再执着于各种概念,比如主观、客观等,就会认识到其实一切都是一个整体,思维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映着外部世界,改造外部世界,也随着外部世界而进化,思维不可能超越这个整体。
意识到这一点,你也就“悟”了,努力但不试图超越,尽力但可以接受一切结果,相信命运,知道感恩,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凡人一生。
我们从直观感觉中,把这个世界分为我和我之外的具体的外部世界,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外部世界,感觉是这个外部世界的反映。然而,细细琢磨,所谓的外部世界,也不过是感觉。外部世界即使真的存在,但如果没有被我们感觉到,那么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不存在。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世界。由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白为什么结婚要门当户对。世俗的经验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
在对现实感觉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主观和客观的概念。表面看起来不过是对感觉中的我和我之外世界的抽象概括,但不知这已经从具体进入抽象。抽象的东西看似与具体相关,其实只是在思维中相关,已经脱离现实。由此出现了一个叫做“矛盾”的东西。这个东西只在思维中,现实中要么矛刺穿盾,要么盾防住矛,不存在两者同时发生的可能。于是自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政策自相矛盾却浑然不觉,一旦执行矛盾便暴露出来,落不了地。社会越是发展,层次越高,决策与实践越是脱节,一刀切与实践的的矛盾越是突出。激化到一定程度,旧系统便运行不下去而崩盘。
对这个世界理解的顿悟,就在于认识到所谓的我以及我之外的外部世界,都不过是我的感觉,而主观和客观更是纯粹的思维之物——概念。这个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说所谓的实在也不过是思维认为的存在,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所谓研究外部世界,不过就是用思维来研究思维中的世界,终究还是思维之物。
由此,我们就从意识与客观世界的二元划分,回归到意识一元的统一。但如果真的这样,你就会发现陷入混乱。意识变成纯粹的思维活动,脱离现实,虚无缥缈。思维与现实的矛盾再次出现,只是这种出现不是在思维的抽象活动中,而是思维最为基础的直觉中——对世界的感觉中。直觉告诉我们,这样意识发展的结果就是个体的灭亡。要破解这个矛盾,还是要回归矛盾本身——思维之物。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运用思维概念推理,而是回归本能直觉,就不会陷入矛盾。如果把这个答案表达出来,那就是实践——我和外部世界的结合体。实践是一个活动,包含了思维定义的主体、客体、时间、事件,其实就是人在做事,然后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以交流传递信息的故事。在实践活动中,思维和现实世界不再是两个抽象概念,而是两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感觉反映客观,同时主观改造客观,这一过程随时间不断变化,永无止境。
当你意识到一切都是思维之物的时候,就不会再执着于所谓外部的客观世界,也不会执着于所谓的客观真理,因为真理不过是思维之物,不会再执着于各种概念,比如主观、客观等,就会认识到其实一切都是一个整体,思维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映着外部世界,改造外部世界,也随着外部世界而进化,思维不可能超越这个整体。
意识到这一点,你也就“悟”了,努力但不试图超越,尽力但可以接受一切结果,相信命运,知道感恩,踏踏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凡人一生。
前一篇:权力、制度、利益与人性
后一篇:张三杀了张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