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三杀了张三

(2024-12-24 09:44:08)
标签:

精神

概念

事实

肉体

如果你听到“张三杀了张三”这句话,第一反应是什么?自杀吗?
当然有可能,但是还有没有另外的可能呢?一个张三杀了另外一个张三。显然,这也是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更大的可能,因为第一种情况,我们一般就表述为“张三自杀了”。
扩展开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如果名和实一一对应,那么现实中的“张三杀了张三”就等于“张三自杀”,但是概念中的“张三杀了张三”却一点也不违和,似乎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无论是“张三”还是“杀”,都是概念,并非事实。张三虽然可能意指现实中不同的人,但是“张三”作为一个概念就是同一个,因为你无法区分“张三”与“张三”。“张三杀死张三”之所以不违和,是因为概念世界里,所有的概念都是平行的,都可以毫无冲突地存在。离开了现实,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便毫无意义,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只有意指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在具体的现实中发生,才会产生现实的逻辑和矛盾。
我们思维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把概念等同于现实,直接把概念套在具体事物上,把概念之间的联系套在现实事物上,要求现实事物按照概念和观念要求运行。这种做法看似逻辑完美,合情合理,但却忘记了形式逻辑本身只是现实逻辑的反映。如果深入调查研究,就会发现现实的细节其实也是符合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可能不同于简单的套用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逻辑。比如毛主席的军事理论,遭到了当年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今天回头看来会发现其理论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当年那么多聪明人就不明白呢?上升到更高维度,就只有一种可能,我们所谓的抽象逻辑其实都来自实践,不过是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因此并非绝对正确。无论是抽象逻辑的形成还是使用,其实都是实践的产物。因此,实践,而不是思维,才是世界的本质。只有沉下心来,深入实际,才能发现现实的逻辑,与抽象逻辑对上号,并再次丰富抽象逻辑的内涵。
更进一步,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但不能止步于明白道理,因为明白道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好好地活在当下。作为一个现实的人,虽然孜孜以求看似要弄懂这个世界以至于宇宙,其实都不过是活在当下的本能需要,即使是超越物质的精神需要,其实也是一种现实需求。明白了事物的本质,就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以为自己的精神真的能超越现实。这样,也就能踏踏实实地真正活在当下了。虽然庸俗,但是幸福,因为无论精神多么超脱,终究还是安放在一副臭皮囊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