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制度、利益与人性
(2024-12-20 09:28:50)
人人都知道权力是一个好东西,世俗都在追逐权力,但奇怪的是同时世人又都憎恨权力,说有权就任性,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权力真的都被关进了笼子里,大家都按规则办事,人就成了执
行制度的工具,那么还有谁对权力感兴趣呢?所谓的权力,一定是针对他人的、公共的东西,否则不能称为权力。如果都对权力没兴趣,那么就意味着公共事务没人管,整个社会必然是离散的,一盘散沙。
可以断定,无论你喜不喜欢,权力都是一个必然,是一种更高级社会组织形态的体现。就是说,一个有权力的社会比没有权力的社会更发达,而且权力一定不会被完全关进笼子里,否则权力就会消失,因为被完全关进笼子里的权力其实就是对权力的取缔。我们最多只能对权力的履行进行规范,但不可能完全消灭权力中的人为因素。权力如果不能体现人性,不能成为人性展现的工具,那么权力就会失去吸引力。无人追逐的权力总将会在人类社会里消失。
回头看看制度。制度到底是什么?显然,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制订的。制度执行也靠人,因此脱离人谈制度没有意义。制度一定是为解决问题制订的,否则就没有制订的必要。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事情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固定的制度一定会过时,因此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甚至推翻原有制度。制度是死的,只有人才能不断应对情况变化,制度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于是,我们发现,无论是权力还是制度,其实都离不开人,都是人性的体现,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东西。从人性发展和表现的维度,我们能更好理解两者及两者的关系。
人性是世俗的,总是要求利益和回报,但世俗的发展又会推动其对立面——精神的发展。所谓饱暖思淫欲,衣领足而知礼节,要想提升社会的精神追求,必须从其反面——物质入手,物质发展了,就具备精神提升的内在需求。这个时候,再发展精神文明,就不再是要求,而是需求。
看看资本控制下的企业运作方式,就能比较好理解这一点。资本用利益的方式获得权力,利用权力制订制度。这种权力和制度又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如果制度的实施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不能够给员工带来利益和发展,那么员工就会用脚投票,离职跳槽,权力终将因为不符合追求利益的人性而消失。行政权力的运作方式看似复杂一些,但是底层支撑依然是利益,包括晋升,提拔,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等。虽然社会对公务员道德品质要求很高,但是他们也是现实的人,有着现实的追求。
由此,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体制内的,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处于社会中上层,但对他们提出了服务社会的要求,并对此进行考核和监督。虽有抱怨,但还是舍不得离开,本质上还是利益。就像大公司的员工,虽然收入不错,但是也要以客户为上帝,这是组织要求。
越是高层的,越强调理想追求,强调组织纪律,这也是与他们的所处的社会层次和地位相匹配的。越是基层的,越是关心私人利益,这既符合人性,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高层,虽然还是人,但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化身,遵从的是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人私德。人性与神性在其身上交织斗争。因此,对于身居公共管理职能的人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个体人,还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必须克服人性中的自我。
社会需要规则,但规则的背后是人性,以及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利益。最终,规则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是社会必须绝对服从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推动社会发展是人,是那些有理想有情怀有精神追求的人。只有这些人用精神的力量引领世俗社会,并脚踏实地制订符合追求利益的人性的制度,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财富,让人们过上好日子,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