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佛家、道家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24-08-02 16:02:31)
标签:
儒释道唯物辩证法传统文化 |
儒释道虽然见解不同,但也只是说法不同,面对的都是同一个现实的世界。对于现实世界,它们的基本看法是相同的,就是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于变化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儒家从具体现实出发,找到具体应对之策,并不断总结经验,这就是实践的做法,从现象问题入手,并不关心变化的本质。佛家认为一切现实之物都不过是一定条件下各种因素聚合而成的有形之物,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其本质就是空。因此,只要人们看透了这一点,就不会再偏执于某种看似真实的存在,从而摆脱苦恼,得以解脱。其方法就是修行,通过修行达到看透世界的境界。道家也认为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但这些变化都是不变的道展现出来的表象。至于道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道德经》中用各种比喻描述道,但也承认这些比喻都并不是真正的道。道家的一大特色是用相对的方式来阐述道理。比如用有和无来阐释道和现象的关系,以及各种感觉之间的相对关系,比如声和音、高与低、长和短等。道家虽然也没说清楚道到底是什么,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就是辩证法,也就是阴和阳,“形而上”和“形而下”。看似相反的事物,其实是一对相互依赖的存在。要从事物的对立面来理解事物,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儒释道三家的不同,并非基于不同的事实,而是基于主观的需要。儒家作为统治国家的需要,并不在乎怎么想,而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必定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佛家其实是基于个体从现实的变化无常中解脱的需要。由于人体局限,总在追求永恒,就难免受现实无常之苦,其办法就是通过修行达到无我两忘的精神,使得精神超脱现实之苦,因此就成为脱离现实的纯粹唯心主义。其实从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王子身份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人在物质满足之后的精神追求,因此也必然无法在穷苦大众中普及。民间信奉佛教的,基本以迷信的方式出现,而且充满了求佛祖保佑满足自己各种现实需要的现实主义。这是一个讽刺,佛教信徒并不能领悟佛法。佛法以其现实功用才能普及,这样普及的并非佛法本身,而正好是佛法所反对的世俗。真正闻名天下修佛有成的大师,往往出身富裕之家,如弘一大师。而现实中各种所谓大师不过把佛教当作一门生意在做,你信他,就着道了,比如曾经的佛教协会会长——北京龙泉市方丈学诚法师。道家也在追求无常背后的永恒。它不认为这个永恒是空,而认为是道。但是这个道是无形的,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世间万物变化都是由道的运行决定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它强调无我。人只要做到了无我,就能顺其自然,融入客观世界。佛教与道教都试图解释变化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佛教通过看透现实世界,摆脱世俗(包括肉体)追求精神的永恒,觉悟了就是佛,本质上还是追求永恒的精神的我。道家则告诉你,个体精神是肉体的一部分,精神必须忘掉自己才能与肉体合二为一存在于世界,永恒的只有道,人可以悟道,从而更好地世俗地活着,但不可能成为道。因此,道家是以出世之心做世俗之事,精神不可脱离世俗,但也不能困于世俗,一切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因此,道家思想深深根植于现实。历史上有很多以道治国的例子,如周文王,汉文帝,让百姓休养生息,也有很多道士建功立业,如梁山泊的吴用道士,瓦岗寨的徐懋功等。道士建功立业毫不违和,而佛家即使有类似案例,也给人一种要么迫不得已要么迷信的感觉。如著名的少林棍僧救唐王,以及十分推崇佛教的南朝宋齐梁朝。但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度,养着一众天天念经不干活的专业人士,缺乏世俗烟火气,注定坚持不了多久。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是围着现实转,不断干中学,不追求把问题彻底想明白;道家是把所有的现象都归结为道,但道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人只能顺应道,顺势而为而不能左右道。道家告诉人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我们就想通了,不再我执,和光同尘,活在当下;佛家从我执开始,目标就是消除我执。但佛家消除我执的方式,不是把自己交给道,而是通过修行使得精神脱离肉体,从对有形的执着,变成对“空”的执着,再编织一个轮回转世的梦想,使得世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精神虽得以解脱,但在世浑浑噩噩,或者当个旁观者。
唯物辩证法可以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萃其精华而自成一体。唯物辩证法首先强调实践,这是基点,也就是说唯物辩证法是现实的,而不是搞纯粹的思维活动,这一点与儒家完全吻合。不同之处在于,唯物辩证法非常重视精神,实践活动并不是人单纯的适应环境,而是改造环境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的能动性也是现实的,而且是实践活动最重要的部分,毕竟所有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类文明正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唯物辩证法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于如何总结经验。儒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当然也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辩证性,但并没有上升到规律性认识,只是被动适应。道家虽然意识到了辩证法,但更多是一种源于实践的朴素感觉和经验的总结,并没有用形式逻辑给予清晰的说明,所以给人一种模模糊糊,虽有但说不清的感觉,人们学起来也是不得要领。一部《道德经》阐释者无数,但含含糊糊的几千年来也没人说明白。其核心原因在于人类思维方式是形式逻辑,而辩证法是对形式逻辑的否定,或者说是比形式逻辑更高的层次,要理解辩证法就要求思维突破自己固有的模式,其难度可想而知。正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来以后没几个人能看懂一样,试图弄懂辩证法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的寥寥无几。唯物辩证法建立在西方形式逻辑基础上,用形式逻辑阐释辩证法,虽然依然晦涩,但是比中国的朴素辩证法好懂多了。唯物辩证法证明了中国朴素辩证法的正确,也把人类对辩证法的理解提升到新的层次。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实践,就更加精准,也更加自信,主动性更强,体现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一次飞跃。唯物辩证法与佛家的不同,在于佛家试图通过精神修炼解决精神问题,而唯物辩证法则认为应该通过精神的对立面——物质来解决精神问题。现实中有两个直观体现。一是比如对于心理问题,西方治疗方法就是话聊,就是通过聊天使人们认识到问题实质,从而化解。佛家类似,就是通过讲经,以及每天念经修炼,来看都世界本质达到领悟。而唯物辩证法则相反,它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因此,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就是改变生存状态,参加社会实践,面对现实,忙忙碌碌,没时间想那些空无不着边际的事情,从而改变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二是虽然佛家是对现实世界的揭示,但是这种揭示毕竟需要通过透过复杂的表象才能看到本质,对于大多数悟性不够的人要达到这一点很难,如果能够在现实中把佛家的思想直接展示出来,那么世人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佛家也因此更容易普及。目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虚拟现实的发展,已经能够模拟出一个明知是虚拟的但是感觉却很真实的世界。用这个事实来阐释佛家所说的一切皆像,是不是比佛经告诉你眼前看到的东西是假的只是一个表象更容易理解,体会更加深刻?唯物辩证法用唯物的方式,来证明佛家唯心的思想,奠定唯心的现实基础。这种结果虽然有点搞笑,但却再次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只能是“自以为”,个别超越社会存在的意识,注定只能是个别的,不会成为社会意识。飞扬的意识,终究拗不过现实的大腿。世俗世界的发展,正为佛家精神摆脱肉体的目标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意识正在逐步脱离肉体而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中遨游。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意识与意识的对话,而不是人与人的对话。肉体有限,意识长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