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之物与现实之物
(2023-09-13 17:08:30)
标签:
思维现实概念 |
我们的感官感受并确认着现实存在的事物,思维对感受之物进行抽象,从而形成抽象之物。抽象之物就是关于物的概念,意指某类东西,但是并不与具体事物相对应。但是当我们提起某个概念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与概念相关的具体事物的形象。由于抽象之物抽去了具体事物的种种细微特性,便也具有了普遍性。但是,当在现实中要把这种普遍性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却既有可能把“认为”当现实,忽视了现实事物的感官确认性。
举几个例子。比如,当我们数自然数的时候,从1开始,数到1000,10000,之后我们就不用数了,但是认为可以一直数下去,于是,思维自动把感性的有限的自然数推广到无限的自然数。还有,我们发现周围存在着各种事物,只要我们转动眼睛,各种事物和景色便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感官确认的现实之物。根据经验,我们很容易得出事物存在的概念,并且认为事物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我是否感受到。也就是说,很多东西即使我没有感受到,它也是存在的。于是,存在就从一个依赖于我们感受的东西,经过抽象,演变成了一个摆脱感受而存在东西。回到现实中,我们就会认为某某人现在肯定在某个地方,即使我没有他的消息。然而,他是否在某个地方,或者在我认为他活着的那一刻,他是否还真活着,这些都是要经过感性确认的。但是,我们的思维却跳过这个环节直接想当然地确认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一发生突变呢。在你想到他的那一刻他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是这样,你的思维之物就不再是现实之物。
从思维抽象回到现实,就来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路。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感受事物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时间越短,我们感受的范围越小。所谓同时的概念,即如果把时间缩短为0,那么我们感受的距离也就为0。因此同时的感念只存在于思维当中,在现实中的同时的感受就是什么也感受不到。因此,对于人的感受而言,时空是一体的,时间越长,空间越大。而现实中的同时,依赖于感觉灵敏度,如果感觉不到时滞,那么你就认为是同时的,那是如果你要拿非常灵敏的仪器测量,所谓的同时其实是有时差的。爱因斯坦凭借唯物主义的态度,以严密的逻辑从思维抽象回到现实,从而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相对论,引起物理学的革命。
曾今有人问王阳明,说“那花你看不看,它不都在哪里吗”。王阳明回答说:”我看它时,他便盛开,我不看它时,他便同我的心一起泯灭“。有人把此斥为唯心主义,其实这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离开主观谈客观,那就是臆想的思维之物。
举几个例子。比如,当我们数自然数的时候,从1开始,数到1000,10000,之后我们就不用数了,但是认为可以一直数下去,于是,思维自动把感性的有限的自然数推广到无限的自然数。还有,我们发现周围存在着各种事物,只要我们转动眼睛,各种事物和景色便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感官确认的现实之物。根据经验,我们很容易得出事物存在的概念,并且认为事物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我是否感受到。也就是说,很多东西即使我没有感受到,它也是存在的。于是,存在就从一个依赖于我们感受的东西,经过抽象,演变成了一个摆脱感受而存在东西。回到现实中,我们就会认为某某人现在肯定在某个地方,即使我没有他的消息。然而,他是否在某个地方,或者在我认为他活着的那一刻,他是否还真活着,这些都是要经过感性确认的。但是,我们的思维却跳过这个环节直接想当然地确认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一发生突变呢。在你想到他的那一刻他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是这样,你的思维之物就不再是现实之物。
从思维抽象回到现实,就来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路。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感受事物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时间越短,我们感受的范围越小。所谓同时的概念,即如果把时间缩短为0,那么我们感受的距离也就为0。因此同时的感念只存在于思维当中,在现实中的同时的感受就是什么也感受不到。因此,对于人的感受而言,时空是一体的,时间越长,空间越大。而现实中的同时,依赖于感觉灵敏度,如果感觉不到时滞,那么你就认为是同时的,那是如果你要拿非常灵敏的仪器测量,所谓的同时其实是有时差的。爱因斯坦凭借唯物主义的态度,以严密的逻辑从思维抽象回到现实,从而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相对论,引起物理学的革命。
曾今有人问王阳明,说“那花你看不看,它不都在哪里吗”。王阳明回答说:”我看它时,他便盛开,我不看它时,他便同我的心一起泯灭“。有人把此斥为唯心主义,其实这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离开主观谈客观,那就是臆想的思维之物。
马克思唯物史观取得的突破,就是把主客观二分的思维之物与现实对接起来,形成了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认为,所谓的主观和客观,都不过是概念,是思维之物。回到现实,你就会发现只有在实践中主客观才会从纯粹的概念过渡到实际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主观反映客观,同时也改造客观,改造后的结果,形成新的客观。现实中的主客观不过是实践这一活动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面,它们是同时产生的。以实践的概念把主客观的概念统一起来,从而把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真正建立起思维与现实的联系。
毛主席曾经谈过过河与船和桥的关系。他说,如果找不到船和桥,那么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把过河比作战略,船和桥比作战术和方法,只有战略没有战术,没有方法只有想法,结果都一样,只能是思维之物,而不是现实之物。因此,讨论现实问题,就必须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人们思维中经常性的误区,就是思维自己分不清现实之物与想象之物,而把二者等同起来。比如无限之物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而思维中的概念都是无限之物,并试图在现实中找到无限之物,比如上帝、神仙、佛祖。实在找不到,就把其塑造成具体之物,比如雕像、故居、电影等等,使其现实化。然而这些思维之物终究只能存在于自己的思维想象之中,跑不出个体意识之外,意识彼此之间也无法交流。
思维之物,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是思路是否可行,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且,我们始终要记得,思维之物来自于现实之物,因此对于思维之物始终要保持警惕,对于现实世界始终要保持敬畏。现需谨慎,才是现实生存之道。人再聪明,你也无法撼动你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
毛主席曾经谈过过河与船和桥的关系。他说,如果找不到船和桥,那么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把过河比作战略,船和桥比作战术和方法,只有战略没有战术,没有方法只有想法,结果都一样,只能是思维之物,而不是现实之物。因此,讨论现实问题,就必须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人们思维中经常性的误区,就是思维自己分不清现实之物与想象之物,而把二者等同起来。比如无限之物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而思维中的概念都是无限之物,并试图在现实中找到无限之物,比如上帝、神仙、佛祖。实在找不到,就把其塑造成具体之物,比如雕像、故居、电影等等,使其现实化。然而这些思维之物终究只能存在于自己的思维想象之中,跑不出个体意识之外,意识彼此之间也无法交流。
思维之物,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是思路是否可行,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且,我们始终要记得,思维之物来自于现实之物,因此对于思维之物始终要保持警惕,对于现实世界始终要保持敬畏。现需谨慎,才是现实生存之道。人再聪明,你也无法撼动你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