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之困
(2023-09-17 11:19:01)
标签:
意识科学意义世界 |
意识之困,一是围困,二是困惑。二者互为因果,交互作用,自我演化。
意识之困,一是为现实所困,二是为自身所困。
现实之困,困于身体。在于意识是自然的产物,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存在。但是在生命基础上发展出的意识,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否定。意识从一个生命中诞生并成熟起来之后,就会反过来控制生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很好刻画。然而,意识虽然可以控制生命,但是它也很清楚生命是自己的载体,折磨生命就是摧残自己。因此,除非万不得已,都不会消灭生命,因为那样就消灭了自己。于是,意识看不上自己的那副臭皮囊,但是却不得不困在其中,忍受生老病死以及七情六欲带来的精神折磨。想干什么事,都不得不掂量掂量身体本钱。
现实之困,困于外部现实世界。意识想要在外部世界实现自己的想法,就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就会遇到自然的限制和其他意识主体的对抗。现实把意识拉回现在,是自己明白自己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非外在于世界。
自身之困,在于意识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可以穿透一切,包括自身。它可以反映和观察它外部的世界,寻找世界运行的规律;它也能意识到自己所观察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本身,而是意识中的世界,是思维的构想物;更进一步,除了能意识到思维之物,它还能意识到意识本身。如果说无论是对于现实之物,还是对于思维之物,意识都还有一个清晰的确定的画面,那么当意识思考意识自身的时候,就会进入意识黑洞,意识之前建立的一切清晰画面瞬间坍塌。因为当意识思考意识的时候,其实这时的思考主体还是意识,就是成了“意识思考意识”这样一种死循环。就如那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对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故事是‘从前有座上,山上有座庙......”。意识如此不可琢磨,那么思维之物也就只是昙花一现,并不如所想的那般清晰稳定。正是因为意识的这种可以穿透思考一切的特性,导致心无所住,不得安宁。于是,意识只好寄托在外部世界的现实之物上,幻化为各种世俗,或者说本身就是各种世俗。
意识的困惑,源于现实之困。为了摆脱现实之困,意识寻找各种出路。自然,这些出路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意识世界中,在意识形成的意义世界中。于是,各种伦理道德理念出现了,各种文化产生了,各种宗教、各种神话传说出现了。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意识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然而,意识不明白,它自身本性就是不安分的,因此寻找到的所有安定都只能是暂时的。它的不安分,正与世界的惰性形成一对角力的力量:意识改造世界,世界束缚意识,从而形成我们所看到世界稳定而不断演化的画面。
科学,以一种现实的方式,推动着世界的变化,同时也推动着意识的进化。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对客观世界所有的经验建立在我思基础上,因此承认所谓的科学本质上正是一种思维的产物,而不是存在本身,因此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证伪而不是证实。然而科学研究深化不断揭示的现实,也在不断影响着意识构成的意义世界,使得少数圣者(佛、觉悟者)领悟到的世界真相,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俗人也能真切感受到世界皆像,所谓的真实不过是虚假的像,以及世界不断运动变化的事实。当世人普遍意识到这一点,意识普遍进化,从而意义世界本身发生变化,意识整体变化,就以为着改造世界的力量发生了变化,世界因此改变。科学,不但提供了意识改造世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实的变化改造意识本身,从而更大地改变世界。进入一个科学——现实——意识循环催化的过程。现实是交汇点和运动场所。
意识之困,一是为现实所困,二是为自身所困。
现实之困,困于身体。在于意识是自然的产物,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存在。但是在生命基础上发展出的意识,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否定。意识从一个生命中诞生并成熟起来之后,就会反过来控制生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很好刻画。然而,意识虽然可以控制生命,但是它也很清楚生命是自己的载体,折磨生命就是摧残自己。因此,除非万不得已,都不会消灭生命,因为那样就消灭了自己。于是,意识看不上自己的那副臭皮囊,但是却不得不困在其中,忍受生老病死以及七情六欲带来的精神折磨。想干什么事,都不得不掂量掂量身体本钱。
现实之困,困于外部现实世界。意识想要在外部世界实现自己的想法,就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就会遇到自然的限制和其他意识主体的对抗。现实把意识拉回现在,是自己明白自己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非外在于世界。
自身之困,在于意识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可以穿透一切,包括自身。它可以反映和观察它外部的世界,寻找世界运行的规律;它也能意识到自己所观察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本身,而是意识中的世界,是思维的构想物;更进一步,除了能意识到思维之物,它还能意识到意识本身。如果说无论是对于现实之物,还是对于思维之物,意识都还有一个清晰的确定的画面,那么当意识思考意识自身的时候,就会进入意识黑洞,意识之前建立的一切清晰画面瞬间坍塌。因为当意识思考意识的时候,其实这时的思考主体还是意识,就是成了“意识思考意识”这样一种死循环。就如那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对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故事是‘从前有座上,山上有座庙......”。意识如此不可琢磨,那么思维之物也就只是昙花一现,并不如所想的那般清晰稳定。正是因为意识的这种可以穿透思考一切的特性,导致心无所住,不得安宁。于是,意识只好寄托在外部世界的现实之物上,幻化为各种世俗,或者说本身就是各种世俗。
意识的困惑,源于现实之困。为了摆脱现实之困,意识寻找各种出路。自然,这些出路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意识世界中,在意识形成的意义世界中。于是,各种伦理道德理念出现了,各种文化产生了,各种宗教、各种神话传说出现了。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意识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然而,意识不明白,它自身本性就是不安分的,因此寻找到的所有安定都只能是暂时的。它的不安分,正与世界的惰性形成一对角力的力量:意识改造世界,世界束缚意识,从而形成我们所看到世界稳定而不断演化的画面。
科学,以一种现实的方式,推动着世界的变化,同时也推动着意识的进化。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对客观世界所有的经验建立在我思基础上,因此承认所谓的科学本质上正是一种思维的产物,而不是存在本身,因此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证伪而不是证实。然而科学研究深化不断揭示的现实,也在不断影响着意识构成的意义世界,使得少数圣者(佛、觉悟者)领悟到的世界真相,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俗人也能真切感受到世界皆像,所谓的真实不过是虚假的像,以及世界不断运动变化的事实。当世人普遍意识到这一点,意识普遍进化,从而意义世界本身发生变化,意识整体变化,就以为着改造世界的力量发生了变化,世界因此改变。科学,不但提供了意识改造世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实的变化改造意识本身,从而更大地改变世界。进入一个科学——现实——意识循环催化的过程。现实是交汇点和运动场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