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唯物辩证法有益于心理健康
(2023-04-14 10:34:55)
标签:
心理问题唯物辩证法 |
一个懂得唯物辩证法的人,是不会出现心理问题的。
曾经专门学习过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理论都是西方的观点,各种流派。学了半天也不得要领,但是总感觉隔靴搔痒,没有找到问题的要害,也没把问题说透。后来学习唯物辩证法,豁然开朗,拨开了西方心里理论总也说不透的那层薄纱。
西方心理理论,总是试图从心理上解决心理问题,比如心理咨询,通过开导、催眠等方式,来调解认知,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亦或者,通过物质的手段,比如电机、手术、药物等方式,通过改变生理结构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心理虽然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问题一定存在其生理问题,但是二者并未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心理问题可能存在多个生理点位,存在复杂的生理联系,而某一个生理点位也会负责多种心理现象。如果单纯从生理上清除生理问题的基础,可能引发很大副作用。一个心理问题清除了,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并且由于生理点位的清除,在清除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清理了心理功能。缺乏了某些心理活动,人就很难称其为一个完整的人了。因此,生理手段治理心理问题,如其说是解决心理问题,不如说是清除心理本身。泼水弃婴的方式,其后果不言自明。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心理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疾病。思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当思维脱离现实,不能够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思维作为人的一部分,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服务于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存在。因此,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当人们不在需要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不再需要想象现实就能够现实地想象的时候,思维就开始脱离现实基础,而逐渐走向虚无缥缈。因此,心理问题是物质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文明病,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体进化缓慢,不能够适应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表现。可以预期,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进入富裕生活条件的人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也会愈发严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治愈心理问题,需要回归思维存在的现实基础。曾经接触过中国的一个心理咨询流派——意象心理流派。该流派认为人的思维无法区分现实的反映和想象中的意象。举个例子,我们晚上开车,如果开着车内灯,车内的景象反射在车前玻璃上,就会与窗外的路灯混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就很难区分那些景象是车内景象的反射,那些是透过车窗印入我们眼中的真实世界,因此,开车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关闭车内灯光,否则就有危险。心理疾病正是如此,因为分不清真实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产生认知偏差,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西方心理咨询的认知学派,试图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患者从想象的世界中回到真实的世界,其实不过是以咨询师的认知替代患者的认知,通过一种想象替代另一种想象。而咨询师对患者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认知也不过是通过患者的口述有所了解,再加入自己经验的想象所形成的,与患者真实的世界相差甚远,咨询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咨询频率那么低,一个礼拜才一两次,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西方心理咨询强调助人自助的原则,那么最能实现这一原则的便不是心理咨询,而是让患者回到真实的世界,用唯物的眼光看待现实的世界。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让患者回到现实的世界,尤其是回归到人作为一种动物本能的世界,那就是人得有事情做。每天忙忙碌碌,活到老,忙到老,精神寄托在具体事务上,而不是每天无所事事地想象,天天看各种漫天飞得跟自己得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得消息上,被各种消息带着跑。世界虽大,但是跟你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那么多。学会做减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为什么?因为仰望天空总是那么简单和令人愉快,似乎只要想象,一切都会自动变为现实。其潜在的副作用——脱离现实不接地气与现实的冲突,由此而产生心理问题,自然就会伴随而至。
至此,治愈心理问题,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只需要把一个人放在现实生活的磨难中,在磨难中坚定意志和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生命的历程。具备了这些,心理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从小生活条件太优越并不是意见好事。物质的丰富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在现实中锻炼和成长与物质条件无关。贫穷和富裕的唯一区别,就是到底是为生存而奋斗还是为兴趣而努力。一句胡,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不是想象的存在。否则,生存就是一种苦难和灾难。
曾经专门学习过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理论都是西方的观点,各种流派。学了半天也不得要领,但是总感觉隔靴搔痒,没有找到问题的要害,也没把问题说透。后来学习唯物辩证法,豁然开朗,拨开了西方心里理论总也说不透的那层薄纱。
西方心理理论,总是试图从心理上解决心理问题,比如心理咨询,通过开导、催眠等方式,来调解认知,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亦或者,通过物质的手段,比如电机、手术、药物等方式,通过改变生理结构来解决心理问题。但是,心理虽然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问题一定存在其生理问题,但是二者并未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心理问题可能存在多个生理点位,存在复杂的生理联系,而某一个生理点位也会负责多种心理现象。如果单纯从生理上清除生理问题的基础,可能引发很大副作用。一个心理问题清除了,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并且由于生理点位的清除,在清除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清理了心理功能。缺乏了某些心理活动,人就很难称其为一个完整的人了。因此,生理手段治理心理问题,如其说是解决心理问题,不如说是清除心理本身。泼水弃婴的方式,其后果不言自明。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心理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疾病。思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当思维脱离现实,不能够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思维作为人的一部分,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服务于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存在。因此,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当人们不在需要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不再需要想象现实就能够现实地想象的时候,思维就开始脱离现实基础,而逐渐走向虚无缥缈。因此,心理问题是物质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文明病,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体进化缓慢,不能够适应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表现。可以预期,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进入富裕生活条件的人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也会愈发严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治愈心理问题,需要回归思维存在的现实基础。曾经接触过中国的一个心理咨询流派——意象心理流派。该流派认为人的思维无法区分现实的反映和想象中的意象。举个例子,我们晚上开车,如果开着车内灯,车内的景象反射在车前玻璃上,就会与窗外的路灯混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就很难区分那些景象是车内景象的反射,那些是透过车窗印入我们眼中的真实世界,因此,开车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关闭车内灯光,否则就有危险。心理疾病正是如此,因为分不清真实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产生认知偏差,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西方心理咨询的认知学派,试图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患者从想象的世界中回到真实的世界,其实不过是以咨询师的认知替代患者的认知,通过一种想象替代另一种想象。而咨询师对患者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认知也不过是通过患者的口述有所了解,再加入自己经验的想象所形成的,与患者真实的世界相差甚远,咨询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咨询频率那么低,一个礼拜才一两次,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西方心理咨询强调助人自助的原则,那么最能实现这一原则的便不是心理咨询,而是让患者回到真实的世界,用唯物的眼光看待现实的世界。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便是让患者回到现实的世界,尤其是回归到人作为一种动物本能的世界,那就是人得有事情做。每天忙忙碌碌,活到老,忙到老,精神寄托在具体事务上,而不是每天无所事事地想象,天天看各种漫天飞得跟自己得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得消息上,被各种消息带着跑。世界虽大,但是跟你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那么多。学会做减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为什么?因为仰望天空总是那么简单和令人愉快,似乎只要想象,一切都会自动变为现实。其潜在的副作用——脱离现实不接地气与现实的冲突,由此而产生心理问题,自然就会伴随而至。
至此,治愈心理问题,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只需要把一个人放在现实生活的磨难中,在磨难中坚定意志和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生命的历程。具备了这些,心理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从小生活条件太优越并不是意见好事。物质的丰富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在现实中锻炼和成长与物质条件无关。贫穷和富裕的唯一区别,就是到底是为生存而奋斗还是为兴趣而努力。一句胡,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不是想象的存在。否则,生存就是一种苦难和灾难。
前一篇: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
后一篇:“唯物主义”的含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