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白玉:恰逢首届康巴原生态锅庄节

标签:
甘孜白玉县甘孜旅游白玉白玉寺甘孜旅游自驾川藏甘孜317自驾川西317白玉县 |
分类: 游乐中国 |

白玉县有一项令人既高兴又悲哀的桂冠-它是德格附近这片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冠军。可是,之所以能当选这个冠军,仅仅是因为白玉在1980年才通汽车。据说在50年前,它连前四名都排不上,可见这几十年康区生态之巨变。
无论如何,如果你从甘孜或德格进入白玉,都必然会赞叹……哇,一下子到江南了。
河流绕过小小的县城,空气温润而清新。街道两旁都是垂柳和树荫,清净从容。只是前来这里的游客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注目礼,因为这个地处川西北一隅的“交通死角”,当地人还不习惯“陌生面孔”的出现。
白玉县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附近最大的两个县“甘孜”和“德格”都相距较远,且路途不便。
从德格到白玉,纯粹的土路,几乎很少有车辆来往,就连长途汽车也不走这条线路。从甘孜到白玉,据说路况也较差,途经的山体经常有滑坡发生。但幸运的是,我们去的时候,从甘孜到白玉刚刚铺装了柏油路。白玉县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引人注意的旅游景点,所以专程去那里的游客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而我们之所以前往,原因有两点:一来,亚青就在去往“甘白路”的途中,那是我选择国道317进藏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而到亚青,我最期盼的又是傍晚的景象。由此白天多出来的几个小时时间,去趟白玉正好。二则,去白玉还可以顺便看看是否有合适的藏刀可以采购,“姑娘爱花,小伙爱炮,老头儿要把小藏刀”。
白玉的河坡以手工艺品而闻名,尤其所产藏刀可谓名满全康。
传说唐代的时候,河坡已经开始制造各类冷武器,德格土司和昌都地区的藏兵所用的刀器都产自河坡。只是据说现在河坡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情愿去挖虫草,更赚钱。
白玉县城非常简单,最显眼的白玉寺坐落在山坡上。主街像是以白玉寺为坐标的中轴线,所有的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也都在这条街道上。街道西面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河流,桥的另一边散布着少量民居。可能是因为交通相对闭塞的原因,这里和其他城镇的风情看起来截然不同。街道沿河而建,栽种在马路两边绿荫荫的杨柳低低垂下,自然而成一条清凉的长廊。三两个红衣裳的僧人在街头随意闲散,小河潺潺流过,流水声像悠扬的音乐穿荡在每一条柳枝下,整个小城散发着让人倍感舒适的慵懒气氛。
白玉境内还有另一个名气颇大的地方,叫山岩,这是白玉最西面的一个乡。因其靠近金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旧时以独立小国而自居。1780年,噶厦和川军奉命出兵进剿山岩,历时半年。此次战争,成为18世纪中,除1727年卫藏战争和1791年两次抗击廓尔喀军入侵外西藏地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军事行动。噶厦与川军的最终失败,使得山岩的名气在藏区暴涨。山岩能够独立,不服“王化”的主要后盾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戈巴”,这一团体有着非常强大的战斗力。目前在山岩乡,仍保留着部分城堡式的碉房,在此地也可以看到树葬。
出乎意料的是,县城内并不是我原先想象的人烟稀少,相反人很多、很热闹。
距离主街道还有一段距离,车辆就已经开始拥堵。看看车前车后的牌照,除了甘孜的之外还有康定的,成都的牌照虽少但也能看到。更有交警,骑着摩托很拉风地往返穿梭着指挥交通,警笛声刺耳。再往前走,终于看见路边悬着的红色条幅,白色大字显眼:首届中国·白玉“康巴原生态锅庄节”。
真够巧的。
白玉,系藏语译音,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
白玉县地处川藏结合部,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贡觉相邻。区域内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森林原始状态保持完整,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天然屏障,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天堂”。白玉县藏传佛教文化、山岩戈巴文化、萨玛文化、康巴歌舞文化源远流长,享有“宁玛祖地,父系子遗”的美誉。
锅庄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其中的康巴锅庄更是奔放矫健,优雅飘逸,体现了康巴人勇敢骠悍、纯朴善良的性格。白玉县地处康巴腹心地带,长久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康巴文化底蕴更为深厚。早在元代,白玉就有跳锅庄和赛锅庄的习俗。当时的藏民将对生活的祈祷和美好向往演变成歌词来吟唱,将除草、耙土、丰收、砍柴、打墙等劳动形式演变成舞蹈来抒发与表达心中的情感,逐渐形成了独具白玉地域民族特色的锅庄。
服从指挥听命令,县城里人多,所有车辆只能按照要求停在主街道以外。
找一处稍微开阔的地方停好车,我们打算四处走走。
主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三到四层的楼房,或白或灰。若不是窗户和屋檐有藏域的特色,你以为身在内地也不为过。一层照例为沿街的门面,美发屋、小超市、品牌服装或手机专门店和内地所见的几乎一样。较为特殊的是那些招牌上写着“牦牛肉制品”或“河坡手工艺品”的小店,虽然门口挂着厚厚的帘子,却惹得人总想进去看看。
男人们的着装和我们大体一样,只是脸庞各个都是黑红黑红的。吸引眼球的是女人们,踏着欢快的步伐快步行走,色彩鲜艳的藏式长袍看着制作精美。还有穿着传统农居服装的,整体多为深色,彩色条纹状的“邦典”围裙让人眼前一靓。
“邦典”藏语意思是毛织围裙,
是一种五彩的、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邦典不仅是藏族妇女生活上的装饰,也是一个女人成熟的标志。一位藏族少女长到15岁以后,家人就要择日为她举行成人礼。其中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头戴巴珠卡,腰部也第一次系上五彩的邦典。
县城的街道并不长,来回走一趟也就半个多小时。卖藏刀的河坡工艺品店也进去看了,多数店家不能顺畅交流汉语。但商品上标识的数字我还是看得很清,动辄数百元的价格让我旋即又退了出来。
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渐渐都汇聚成一个方向。拉住一个学生模样的小朋友,我打算问问情况。小朋友的普通话倒很流利:嗯,都去学校呢,有表演!三点,都去呢……说完,一溜烟地跑开。
看表估摸着时间,如果等到下午三点看表演,那去亚青就可能时间来不及。
思前想后,还是作罢。
顺着主街再往前走,就是白玉寺。
白玉寺全名为“白玉郎吉祥秋切岭寺”,意思是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宣说无上密咒的圣地。白玉寺是康区著名的宁玛派寺庙,和更庆寺一样,也是德格土司供养的五大家庙之一,创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白玉寺逶迤绵延、规模宏大,像张开的臂膀,把白玉小城环抱在怀中。每天的诵经与法号把佛法的光辉洒满这座高原小城,也给白玉平添了几分安详宁静。
寺庙里的僧人不多,据说一部分去表演现场祈福,还有一部分是去当观众。
和藏区其他重要寺庙一样,依山而建的白玉寺看起来也非常雄伟壮观。另外相同的是,过了中午之后,这里几乎所有的大殿也都关门而谢绝参观了。
偌大的广场上只有我们几个人,来回转悠了会儿,正欲离开,却远远地看见一位僧人走来。
得知我们是从西安来,并且准备离开,那僧人笑着说让我们稍等。几分钟过后,僧人从另一处房里走出,手上拎着一大串钥匙,他要为我们专门去开主殿的门。
当白玉寺主殿巨大的木门缓缓开启,听到咣当一声铃响,阳光透过天窗照着殿内的多个庄严佛像熠熠生辉。尘土的颗粒在空气中飞舞,气味干燥而景象又让人惊叹不已,仿佛带我回到某个记忆深处的胜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