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雀儿山:川藏第一险

标签:
川藏行雀儿山自驾雀儿山雀儿山甘孜雀儿山 |
分类: 游乐中国 |

位于川西高原西北部的雀儿山,突兀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角,紧邻川藏边界,山脉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沿雀儿山连绵不绝的山体,向北是莫拉山,向南是沙鲁里山。山的北侧有自西而东的雅砻江支流玉隆河,南侧则为由北环流的金沙江支流夕河和麦宿河。
雀儿山藏语名为“措拉”,是“老鹰飞不过的山峰”的意思。
雀儿山的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势挺拔,山顶终年冰雪皑皑。经亿万年冰川和流水的推蚀作用,整体山脊看上去呈锯齿状,异常险峻。而靠近顶部的石峰嶙峋峭立,形状又像麻雀展开的翅膀一样。巍峨雄壮的雀儿山最高峰海拔6168米,周围更有十余座五千米以上的山峰相互围绕。
川藏北路的雀儿山路段曾是中国最危险的公路。除去交通事故之外,每年冬季因冰雪造成人员高山缺氧致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为地势陡峭、道路狭窄、缺氧、极寒,雀儿山被称为“川藏第一险”。
雀儿山垭口的海拔标高为5050米,是四川省境内最高的公路垭口,也是川藏北线上著名的险关之一,自古就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
雀儿山东坡高寒,各种农作物均无法生长,因此只有牧业而没有农业。与东坡重镇玛尼干戈截然不同的是,南坡为半农半牧的物产丰盈之地。
南坡下有座名气颇大的县城,叫作“德格”。
一路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在雀儿山脚下戛然而止,不远处是正在修建的隧道入口。几辆工程车在隧道口进进出出,尽管车身颜色被尘土覆盖的几乎看不清楚,但看穿梭行进的姿态依旧井然有序。
沿着山脚下路牌的指示拐弯,车子徐徐地开始攀升,准备上山了。
前方弯曲盘旋着的,是望不到尽头的土路。
土路姑且算是平整,但却不宽。一辆车走过,距离稍显宽敞。两辆车若是并排,只能说是勉强。
天空飘起了雨,不大。
或者说,是或有或无。
雨可以减少扬尘,最大的好处就是开窗不至于被灰尘呛到,只是可怜了路边骑单车的人。我原以为国道317上路途艰险,应该鲜有骑行的人,没想到在甘孜时就见到两个。我又以为骑车翻越雀儿山的人更不会有,可上山还没走多久,就看见前方不远处一个独孤的车影正摇摆着艰难向前。似乎每一脚踩下,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路过时,大声喊一声“加油”。本以为会有回应,却只听见一声沉重的“哦……”,看来真的是累了。
山路盘旋而上,一圈又一圈。这样的路经历得多了,倒也没觉得怎样。
一侧的沟壑距离路基还远,另一侧的山坡看起来也较为平缓。
雨大了点,个别地方可能因为土太厚,转弯速度稍快就觉得有些湿滑。车子略微漂移之后,身上一层冷汗冒出。几乎是180度的急转弯,一个接连一个。慢慢的,一侧的悬崖距离路基越来越近了,几乎是贴着路边。而另一侧,也由山坡变成了山崖,几乎垂直的角度。
小心翼翼地开车,尽量降低车速,一个弯一个弯地过,一个坡一个坡地爬。
突然又想起刚才遇见的那个骑行人,不知会怎样翻过这座“老鹰也飞不过”的山?
我曾在甘孜城的江边遇到过一个满头白发骑自行车准备进藏的老人,下巴上蓄着花白的胡子,看模样应该有六十多岁。见到他时,他正把车靠在路边吃着自带的干粮。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也会是他即将走的……一个老人家为什么要选择骑车赴藏?他能否扛得住高原的缺氧和风、雨、烈日这些恶劣天气的挑战?支撑他的信念是什么?人的信念究竟又有多强大?
车缓慢行进着,我满脑子瞎想着。
国道317,无论自驾还是骑行,通常走的人都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道318被炒作得太热,号称中国的“景观大道”、“自驾圣路”。所以有计划走川藏线进藏的人最终大都选择了国道318,而放弃了国道317。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国道317的路况实在太差。尽管身份上是作为318的备道,但常年却缺少必要的维护保养。想想,几天前从马尔康到色达时若不是因为路基被水淹而不得不改道,我说不定还能多出几个小时去听听大经堂的讲课呢。
实际上,走川藏北线的难度要比南线要高的多,尤其是进入西藏境内、昌都向西之后的类乌齐县、丁青县、巴青县,沿途经过羌塘高原地每个地方海拔几乎都在4000米以上,无论路况还是环境都极其恶劣,就连经验丰富的运货车也不愿走。
国道318走过了,再走国道317进藏纯粹是心愿。如此,川藏南、北两条线路都体验过也算圆满了。但实话说,我绝对没有自驾挑战高难度路况的任何愿望。所以结合多方面客观条件,我们制定的线路是入川后沿着国道317从德格进藏,再向南到昌都,然后放弃317转而向南到邦达与国道318汇合后向西经林芝进藏。但不巧的是,临行前看了沿途的实时路况播报,前一周通麦过河的铁桥正好因洪水冲垮而限行。通麦和排龙一带原本就号称国道318的“天险”,何时桥能修好通车,着实是个未知。假期时间有限,不能无限期等待,所以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又重新规划了备选线路:如果到昌都后确认两天后通麦不能通车,那就走国道317完成最后的进藏之路……义无反顾!
看路边,偶尔经过的里程标牌也是如此破落。几乎就是一根铁棍再加一块木牌,毫无讲究地随便插在乱石堆里,似乎随时都会被大风无情的吹倒。与之对比鲜明的,国道318沿线几乎每一块里程牌都是方方正正的石碑,上面刻有涂着红漆的数字。大凡里程是整数或者有点象征意义的道碑上也都写满了骑行者的各式涂鸦,看着非常热闹。相比熙熙攘攘的川藏南线,川藏北线似乎正被人们渐渐淡忘。
随着海拔的快速升高,山势变得愈发险峻。
雀儿山正一点点儿地揭去面纱,向往来的人们露出真实的面孔。
窗外风景变得苍劲起来,只黄、灰、白三种颜色。黄色的是山,是裸露着的土。灰色的是云,是大片的阴沉。白色的是最远处的山巅,积雪皑皑。
山风呼啸,掠过山谷,经幡猎猎作响。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老鹰在飞翔。雨依然在下,那山脉依然安详,行进的车辆迷失在浓雾中……
车上的人都不说话,只眼望着三种色调组合着营造出来的庄严肃穆,发呆。
下午三点,伴随着发动机竭尽全力的低吼,车子终于抵达雀儿山垭口。
同在藏区其他高山垭口看到的一样,这里的路边也悬挂着无数经幡。经幡,是当地藏民对神山的敬畏和祈福。经幡随风招展,是向神明念诵经文,是为世人祈祷祝福。
上车不睡觉,下车忙拍照。
下车后才知风有多大,也终于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狂风”。上山时的小雨,此时变成了细碎的冰雹。冰雹伴随着风声呼啸而来,噼噼啪啪地砸在脸上,很疼。美妞也跟在身后打算看风景,我还未来得及提醒她注意,扭头却看见她早已很识趣地往回跑了。腿上跑着,嘴上却不忘接连喊“呀、呀……”。这个时候,才知道长胖点有多重要。纵使我猫着身子,奈何还是被风吹得止步不前。站立不稳,赶紧蹲下。相机端不稳,索性收起来,用手机。
略微适应一会儿后,摇晃着站起。走几步,停一下,接连大口喘气。风太大,空气中的含氧量明显低了很多。只大口呼吸,莫名地竟心生豪迈之情。与之相匹配的,是心脏“砰、砰”地剧烈跳动。
一步三晃,慢慢走向散满碎石的路边,我去寻找心中期待已久的那个场面。
网络上去找关于雀儿山的图片,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这样的:大约在冬季,并不突出山势的险峻。前景虚化,远处山坡铺满厚厚的积雪,几位身着彩色登山服的人正稀疏排成一列纵队艰难跋涉……我的眼前也有山坡,却没有积雪。山坡隔着山沟,也不知道该怎样到达。
左右观望,寻找着画面中的角度。
垭口的路边立着“川藏第一险,川藏第一高”的路碑,很高大。走近了,需得仰视才能观其全貌。在川藏公路上,还有另外两处垭口的海拔也在5000米以上。一个是地处拉萨与林芝分界的米拉山垭口,海拔5013米;还有一个位于西藏左贡县的东拉山垭口,海拔5008米。而雀儿山垭口的海拔官方标高为5050米,可谓“险胜”。
风猛烈,稍小一些的碎石被吹得翻滚着跌入深不见底的悬崖。传说雀儿山是连麻雀也飞不过的山岗,看这情形估计是真的。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自我标榜的所谓改造能力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助。即使国道317已经修通很多年,这条翻山的道路依然有着很高的危险系数,塌方、暗冰、狂风、雨雪,可谓永远也修不完,永远也修不好。
站立垭口,雀儿山景色一览无余。
平视,沙鲁里山脉十多座雪峰簇拥着排开,在浓云的映衬下威武硬朗。俯视,盘山路如巨龙般弯曲盘绕、忽隐忽现。在这里,你会有种忘掉一切、甚至忘掉自我的感觉。
与川藏南线上的十二金刚相比,雀儿山的山势明显要险峻的多。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就是各个高低不同的山峰均猛然拔地而起,眼见着都是大起大落的恢弘场景。如果计算一下相对高度,就会发现雀儿山的平均海拔与脚下的德格有将近2500至3000米的高度落差。
向西看,是下山的方向。
但远远地望过去,天际的浓云渐行渐淡,那边的天空已经依稀是蓝天了。如此景象,可谓是关于分水岭最直观的说明。
雀儿山是垭口,垭口有很多在地理范畴上都是分水岭。
雀儿山就是雅砻江水系和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又因一座大山把德格县一分为二。东部的雅砻江流域,是纯牧业地区;西部的金沙江沿岸,是半农半牧区。雅砻江一路向南,还是四川和西藏的天然界限与屏障。
下山时,果然如同在垭口时看到的一样,天气渐渐变好了。
但与此同时,路况却变差了。
所谓的“变差”,不是说车底下的路面,而是指车旁的山体。上山的时候尽管路窄且弯道多,但路边毕竟稍微空旷,车辆还有腾挪的空间。但现在的路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仅更窄,而且很多时候那路看起来就像是硬生生地从山岩间劈出一条窄缝。
车辆经过,小心翼翼。
向另一侧看,是悬崖。
原本还想跑快点,无奈也只能慢慢来。
但好在虽然海拔落差大,路程却不长。
一路向下,海拔4000米左右,土石路终于和柏油路相接了。
再往下,远处能看见绿色的山了。
再往前,路的两边是草原与河流。
接着走,路边美景接连不断,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德格,快到了。
------------------------------------------------------------------------------------------------------------------
2016年10月,雀儿山隧道通车。隧道洞口海拔高度437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
过往车辆只需10多分钟就可以穿过雀儿山,而不必再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也将一去而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