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甘孜寺:雪山脚下绝美的喇嘛庙

标签:
自驾川藏317雪山脚下喇嘛庙甘孜寺雪山脚下喇嘛庙甘孜旅游甘孜寺国道317自驾甘孜寺 |
分类: 游乐中国 |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无比期待着去某个地方,其原因就在于某时、某刻、某段生动的描述打动了我们的内心……
关于甘孜寺,有文字这样说:傍晚在寺庙平台上欣赏甘孜美景是非常美的一件事。河流、麦田以及城池都在你的面前徐徐展开,而驻寺僧人在屋顶打坐、遥望雪山的画面,更是别处所见不到的。在甘孜寺,每个傍晚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守在平台上,等待拍摄整个县城在夕阳与雪山映衬下的绝美场景……
甘孜,藏语中是洁白美丽的意思。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缘。因为地处三省交界的枢纽之地,加之从明末清初即在此地设立了大驿站,由此号称“北路大埠”,自古就是川藏北路和川、青、藏三省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尽管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但由于降雨充沛,河流众多,因此甘孜水草肥美、植被茂盛。州治境内,所到之处遍布清澈的湖泊、高耸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富庶的农庄……
国内有两条通往雪域高原西藏的公路均途径甘孜,那就是国道318(川藏南线)和国道317(川藏北线)。因此,甘孜州也被称作“天堂的路口”。热爱自驾游的,如果能有自驾行驶川藏线、亲历甘孜州的经历,绝对是朋友聚会聊天中值得再三吹嘘的谈资。
甘孜有多重要?从它的名字成为州名就可以看出。而这个康北重镇在1950年还真的做过甘孜州的州行政中心,只是由于地理位置太过偏僻,后来才将州行政中心改为康定。
甘孜的名字来源于“朵甘思”,这个蒙语名字可以追溯到元代甚至更早。由此可见,甘孜的历史实在悠久。
事实上,甘孜的确是一处风水宝地,它可能拥有整个康北地区最大规模的市镇和最好的农田。
咆哮怒吼的雅砻江,艰险万状,可一旦冲出峡谷进入甘孜,江水便立刻变得平缓,从而形成了康北最开阔和最肥美的平原。雪山与麦田在此交相呼应,景色辽远而壮美。
甘孜寺是康北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康藏地区有名的“霍尔十三寺”之一,至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霍尔是藏族对蒙古人的称呼,“霍尔十三寺”的来历与蒙古人对藏区的统治有关。
十七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并尊崇藏传佛教。考虑到曾率军在康巴藏区进行杀伐,固始汗十分后悔,便委托五世达赖的弟子、具有蒙古人血统的曲吉·昂翁彭措在康北各地广建寺庙用以赎罪。曲吉·昂翁彭措在五世达赖面前发誓,要在康巴藏区的北边、即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十三座格鲁派寺庙。1655年,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曲吉·昂翁彭措在德格建立了康北第一座格鲁派寺庙-更萨寺,并成为该寺的第一任活佛。而后,他又以更萨寺为母寺,相继在甘孜、炉霍、道孚境内陆续建造了甘孜寺、孔玛寺、大金寺等其它十二座寺庙。
为了纪念蒙古人对格鲁派的贡献,人们将此十三座寺庙称为“霍尔十三寺”。
甘孜寺,当时赐名的全称为“甘孜扎西达吉罗卜楞”,藏语意为“洁白美丽吉祥兴盛珍宝寺”,以后甘孜就逐渐成为州县地名。
甘孜寺,因寺址有白色石头而得名。
甘孜寺位于县城北面不远的人字形山坡上,寺庙建筑坐北朝南。
全寺建筑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建筑风格属藏、汉结合,由主大殿、弥勒殿、千佛殿、罗汉堂等九殿三堂以及近千栋僧舍组成。大殿为土木结构,一底四楼,顶层为宫式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琉璃瓦、铜宝瓶、铜如意等,气象非凡。
大殿周围有条不紊地分布着很多僧舍,全都依山而建。僧舍下方则是更加密集的民居群,簇拥着寺庙。一排排房屋借着地势而层层上升,往往下层的屋顶就是上层的平台。
这在藏区是极其常见的布局,也体现了寺庙神佛凌驾于尘世之上的地位。
甘孜城最重要的主干道有两条,一是东西方向的川藏路(国道317),二是南北方向的解放路,贯通甘孜寺和雅砻江。
提前在攻略上摘录了去往甘孜寺的路线,看起来很复杂:进入县城后沿着解放路一直向北走,看到路左侧的公安局后,甘孜寺便快到了。这时应左转进入菩提西路,不过这个说法一般没人知道,本地人都称其为根布夏村。路过一个转经房,沿村间小路向上十几分钟,很快就可以看到甘孜寺的大门……
县城里,距离甘孜寺还有很远的距离,就能看见山壁上金碧辉煌的整个寺庙。
可惜要想到达甘孜寺却并不容易,因为路线虽然清楚,但进村后导航却突然没了信号。
车子迷失在街巷中,前后左右试了多次也找不到上山的入口。所走的路,要么是没有出口,要么就是七扭八拐后又干脆转而指向下山的方向。
人们常说“望山跑死马”,我们的状态是“看寺累死车”。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可以毫不费事地随处看到路边遍布的传统夯土民居。甘孜气候温和,民居窗台上遍植花朵,这更是在康区别处难以见到的。
车大,路窄……每一次掉头,都是一头汗。
好不容易见到路边经过“红领巾”,赶紧停车问路。一番热情的指点后再次上路,心里依旧是不明不白。
但让人欣慰的是,又一番折腾后距离山顶看似越来越近了。
街巷也越来越狭窄了,两边的房屋密密匝匝地,一直向山上铺陈开去。
小心翼翼地开车,让人、让牛、让狗……说来奇怪,越是接近山顶,反而见到的行人也越来越多了。
甘孜寺,外地人去的很少,所以从县城到山脚、经过村落再到山顶,所经过的路上很难看到路标。
除了问人,别无他法。
PM17:38,终于抵达甘孜寺大殿旁的停车场。
这里是最佳的观景台,俯瞰可以纵观整个县城,远眺可以遥望整排雪山……而身边,则就是蔚为壮观的甘孜寺。
日照强烈,让人不得不眯起眼睛。
眼前,由近及远,先是山坡上密布排列的僧舍,及到山下时又是层层叠叠的民居……民居的屋顶多是深红色的,看着温馨和谐。倒是几处现代化的高楼突兀着挺立,显得很扎眼。阳光努力挣脱云彩的遮掩而投射下来一柱柱光束,照在城市的上空如同舞台的聚光灯。光线只钟情一处时,那里便是目光聚集的焦点。而暗处,则又像另一处舞台,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渐渐亮了起来。
视线所到之处,如同一出精彩的大戏徐徐上演,让人舍不得移开半点目光。
乐章,在心头响起……无声,却无比震撼。
耳边,风势正大,吹得经幡猎猎作响。
目光望向更远处。
青稞田金黄灿烂,点缀在河岸两旁的空地,或是平缓的山坡。稍高的山地耸跃起来,形状不一地环绕在河谷周边。雪山,如同熠熠生辉的银色花边,颇为点睛似的镶嵌在天际。而另一番庄严的神态,又像是天神注视着苍生大地。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我哼唱着,灵魂早已独自飞向天际。
甘孜寺院落清净。
所见的僧人并不多,只有几位年龄稍长的偶尔行走着路过,步履匆匆。游客更少,除了我们几个,别无他人。
一层大殿闭着门,内里面传来诵经的声响,原来僧人们正在上修行课。
几只乌鸦在空地上蹦跳着,久久不愿离去。即使我走近了去看,它们也依旧如故,并不怕人。或是兀自在石地上找着吃食,或是跳到木杆上整理羽毛……只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然后接着蹦跳,啄食。
看得出神,索性纵容自己在阳光下发呆。
任思绪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大殿旁的厨房开着门,走进去看。
两三个僧人正忙碌着晚饭前的准备工作,一个刷着一口大锅,一个往大铁盆里舀着青稞面,还有一个在忙着烧开水,大水壶里呼呼冒着热气。厨房里的光线很暗,仅从窗户和门缝里透进些许光来。
我的脚步很轻,但依旧引起他们的注意。
扭身,他们面呈笑容很友好地向我挥手打着招呼。末了,又示意我可以从隔着黑色厚帘子的小门进入大殿参观。
脱鞋,静静走入。
大殿里有红的柱,红的凳,凳上铺着红的垫,就连地板也是红色的。
景象,喜气又庄严。
大殿正面供着佛像,佛前有贡品,白色的哈达摆在香案边。
香,烟气缭绕,空气中有酥油的香浓味道。
大殿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僧人,褐红色僧袍覆盖全身。他们一排排弯腰整齐端坐,每个人都手捧着经书低头念诵着。
我当然听不懂这经声,只觉得节奏悦耳动听,竟禁不住也想跟着念叨起来。
小心地挪几步,尽量不带声响。
左右环顾,我的出现并没有引起僧人们的任何注意。
不愿打扰这肃穆的氛围,于是静静地缓步退出。
心中,默念着六字真言。
刚刚转到平台边的低栏,就听见身后突的传来喧嚣。
转身看,原来下课了。几十个僧人鱼贯而出,跑在最前面的是几个年龄看上去不过十岁的小僧人。
平台上,立刻喧嚣起来。
年轻的僧人三三两两聚集在平台的边缘,聊天,时不时传来笑声。我想着,若是在城市里,他们也应该是颇为时尚的小伙子吧。
年纪更小的僧人来回踢着石子,不亦乐乎。几块很普通的小石块,在他们的脚下成了最有趣的玩具。或许,在他们的这个年龄,玩乐才是本身的天性。
我看着他们,莫名地笑了出来。
他们看见我在笑,也笑了,黝黑的面庞上露出洁白的牙齿。
我其实很期待那种浓云密布的天气,场景看上去会更有历史的沧桑感。
可惜眼见的都是蓝天、白云,只好断了这份念头。
西部的落日晚,想看夕照雪山估摸着还得再等一个多小时。感觉到肚子里“咕咕”地叫个不停,再看看美妞也是饿得一个劲儿喝水,于是心里动了下山觅食的心思。
街巷蜿蜒,道路曲折……回首,我在一个又一个闪过的房屋间隙中看着渐渐远去的甘孜寺,视线渐渐模糊。
甘孜寺的楼上还有图书馆,据说富丽堂皇像是宫殿。
可惜我们错过而无缘相见,只能留个念想等下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