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文

标签:
碑林碑文书法西峡 |
分类: 游乐中国 |
我呢?现在的我---
我的双眼在看-快乐女生,我的双手在写-今晚博客。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
1、《开成石经》--我看到了“三字经”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2、《大唐三藏圣教碑》
东晋王羲之手书见于《大唐三藏圣教碑》,此碑文字是后人从他的遗墨中拼集而成,人称“千金碑”。
3、《唐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的真迹。
4、《唐玄宗秘塔碑》留下了柳公权的楷书。
这是柳公权的真迹,飘逸而具有骨感美(博友“蓝色海洋”语)。
5、《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6、这个忘记是怎么说的了,好像是说是一种特殊的篆体书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的轨迹,爱好书法的人可以在馆内选购影印的碑贴。
7、《判千家字文》,这是唐代著名草书大师张旭的作品。
据说此人每次写字之前一定要狂饮,然后出门狂奔,待到彻底疲惫时才回家开练。
8、巧了,昨晚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盛唐气象”时,恰逢讲到张旭。
于是,匆忙间立刻抓图于上--看张旭如何写字。
在碑林中漫步,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书法艺术,还可以看到碑石上精美的图案花纹。
如清代的《关帝诗竹图碑》、明代《魁星复斗图碑》、宋代的《唐兴庆宫图》...
9、反映印度宗教传入大唐的达摩大师。
10、《魁星点斗刻石》
此图系清代马德昭书画,是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鳌”字上(连鬼带斗,就是一个草体的“魁”字)。取“魁星点斗、独点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古人文字游戏之作的名品!
魁星原指北斗星,《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魁也为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是主宰科举考试(文章兴衰)的神,他手里拿了一支笔,专门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谁梦见魁星,谁就能成为考场上的幸运者。
11、《风雨竹》
关羽《风雨竹》:“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这是三国时候的关羽写的题画诗。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羽画竹的记载,相传他是我国最早善于画竹的人。此诗写的就是竹的析象。“不谢东君意”,就是永葆青春的意思。“不谢”即不凋谢,“东君”,春神之谓,即春天。“丹青”就是绘画。诗里说,竹子永葆青春,在画中独自挺立。别看它没有花朵只单长叶子非常平淡,可是它“终久不凋零”。“孤叶”就是单长叶子的意思。单长叶子包含着不开花之意。此诗当然是在表达一种谦逊不争、洁身自好的感情。“莫嫌孤叶淡”,就是不必去争开花,保持自己的平淡就可以。但感情的表达很含蓄。
我们看见的只是竹子因安于无花的“孤叶”而“终久的凋零”。
这样,竹子本身就显示出了“安常可致远”的哲理。
明日休博一天,去西峡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