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碑
(2009-08-13 22:02:21)
标签:
碑林西安 |
分类: 游乐中国 |
1、看到这个亭子,才算真正进入碑林。
“碑林”一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2、《石台孝经》
我们先看看这座通体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石台孝经》碑是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5.1
米,安置在三层石台上。
3、《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故叫做《石台孝经》。
4、《石台孝经》碑的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5、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展厅,一片温暖。
光线柔和的样子,四周很寂静;细细听,只有游客轻轻的走步声。
6、这些表面被镶嵌了防护玻璃的碑石,都是些国宝级文物。
哦,忘了说--据说都是防弹玻璃。
早十几年,碑林还不是很注重保护这些国宝,来参观的人们可以免费拓片。
现在呢,只能隔着玻璃欣赏了。
7、这些没有加装防弹玻璃的碑石,应该属于次级保护文物了。
他们也是身着重甲,倍加呵护。
8、历经岁月的侵蚀,很多碑石表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那些喜好历史和书法的游客,于是就用相机拍下来,等待回家后细细揣摩。
9、又是刻有龙纹的石碑,皇家遗迹--大唐多宝塔感应碑。
这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是他44岁时所写,也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0、这个背驼碑石的霸下,不知什么原因找不到头颅了,许是战乱的原因吧。
看残缺部分的纹路,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11、展厅侧面的墙上,还镶嵌有很多石碑。
但他们大都字迹模糊,若不仔细观看,根本看不出其上所云。
12、每个展厅之外,有环廊相衔接。
侧廊的屋檐下,还有很多石碑被搁置着,接受阳光和风雨的洗礼。
展厅相对很小,这些价值稍小的碑石只能在露天里静静的述说各自的历史了。
这些碑文上到底写着些什么?他们又将要告诉我们哪些历史故事和传奇?
我们下回书再说,请看明日续集《碑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