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速记 |
从公交车降价看中产阶级的衰落
房贷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
你是否不敢结婚,或是不打算生儿育女?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
《M型社会》的作者大前研一说,如果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答案为“是”,那么你已经掉出中产阶层之外了!
什么是“M型社会”?在大前研一眼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一种结构:一方面,富有的人财富快速攀升,他们可以赚全世界的钱;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中产阶层因为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到了中间这一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像字母“M”一样。
还是说说我的一个贴身体会吧(没写错,真的是贴身)!
自从公司搬家以后,虽然离家近了,反而天天打车。这周一早上终于良心发现,下定决心去坐公交(不坐也不行,已经成了月光仙子)。
以下略去849字关于等车、挤车的狼狈过程及复杂感想。
下车以后一边庆幸,人类已经从猴子进化完全,在挤车时不必担心尾巴被夹住;一边连忙安慰自己,今天只花了8毛钱,比平时打车便宜了23.6倍;最后发誓赌咒,再也不坐公交,至少不在高峰时去坐。
当天下班以后还是打了一辆车回家,103.9交通台正在说,由于最近很多公交线路票价降到了四折,坐公交的人爆增。司机师傅告诉我,最近天天在说这个事,然后向我抱怨,他们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大家都坐公交去了,但是路上的拥堵状况没有一点儿好转。
北京市政府在2002年左右开始大力推动市民买车;2006年初,北京的私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54万,据说将在2008年突破200万。后来发现交通拥堵的问题过于严重,又开始大力发展公交,票价倒退了20年。
于是我跟出租车师傅一道,对北京市政府的这种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做法进行了一通抨击。
我很怀疑,政府在作出这些抉择之前,是否有做过民意调查,如果有,他们遵循的到底是哪个阶层民意?去年年中出租车涨价,现在的公交车降价,似乎是“均贫富”之举,其实是革了社会中层的命。
以我自己为例,本人一个月花在交通上的费用大约500元,但是,这是在家里有一辆车的情况下。我家“大锅”每月养车的花费大约要1400,所以,加起来将近2000了。我在《数字》编辑部做了一个小小的调研,发现像我这样的情况属于比较普遍的,我的同事们每家每月的交通费差不多也是在1500-2000左右。这样的数字也并非说带来了多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在为这样的交通付费时,体验很不好。
假设《M型社会》的理论是正确的,收入两极化趋势将导致消费的两极化,也使消费市场呈现两极化的增长。
另一本书《顾客要买什么》的作者认为:“消费者市场都正分裂成两个迅速壮大的阵营。在高端市场,消费者是趋优消费,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购买高品质、高利润充满感情色彩的商品和服务;而在低端市场,消费者却是趋低消费,他们挖空心思用更少的钱购买低成本的基本产品,当然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可信度还要过得去,并要有时尚的设计。” 而那些曾经靠给中端市场的消费者提供中端产品的企业,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中端之死”。“这些中端产品的利润都很薄,既没有包含独特的情感因素,也不比低端产品质量更好。只要可能,消费者就不会买这一类的产品。”
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论是不是对的,就交通工具而言,我非常希望出现一种公交车,带空调,票价在5-10块之间,这样的票价自然会把一部分人分流。我发现在编辑部,有这样想法的人还不少。但是如果政府中的决策者读过《M型社会》和《顾客要买什么》这两本书,恐怕就会把我们的想法撂在一边儿。
在调查中我还问了问我们的勤杂工小张,他居然不知道公交降价这件事情,而且,据说要买四折票必须有月票卡,对于他一个外地打工者,很难搞到手。但是他说如果每天能坐上四折的公交,一个月的交通费就只要80来块,这还是比较能接受的。小张现在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从西南四环的郑常庄到东三环外的大望路,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