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并不是比正式学习更好或更重要,它只是在学习体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在今天,无论对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还是对于学习与发展专业人士来说,重视并正确认识、理解非正式学习的本质与特性,营造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采取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不仅是新的技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践社团:一种有效的非正式学习方法
在惠普公司,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软件销售和安装工程师组成的“高实用性软件社团”,每月召开远程电话会议,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学习实用知识。虽然不是法定义务或领导安排,很多成员都积极地自愿参加,因为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可以分享最佳工作实践、快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甚至推动跨部门、公司级的工作流程改善与重大问题解决。
在硅谷,有一个电路设计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公司,他们的职业、年龄、种族都不相同,但大家对电路设计有着共同的兴趣,完全出于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定期组织分享、交流,甚至对某个成员的电路设计方案进行“会诊”、争论。
在互联网上,一个个社交网站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知识或学习社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
这些团体看似形态各异,但在哈佛大学教授埃特纳·温格(EtienneWenger)等研究者看来,如果它们满足以下三个特征,它们可能都可被称为“实践社团”——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非正式学习方法。
第一,实践领域上,成员们有共同的工作、话题、兴趣爱好或专业知识领域。
第二,社团组织形式上,成员之间彼此信任,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结构(有的是相对清晰、稳定的,有的则可能是隐含的或动态变化的),对社团有归属感。
第三,学习或知识导向上,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这些社团交流、探讨的话题之一是实践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经验,目的之一是发展和提升成员的专业能力。
简言之,实践社团指的是具有共同实践领域的一群人,按照社团化的组织机制,定期或持续地进行互动或协作,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交流、工作技能的提升、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知识、观念或产品服务创新的激发。
实践社团能帮助企业有效管理知识资本
实践社团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或什么新生事物,相反,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洞穴生活时代,至今它仍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实践社团并没有给予高度关注和系统研究、“管理”,大量实践社团处于自发状态,活力不足或自生自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知识资产经营与组织学习体系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知识经营与组织学习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尽管很多企业高度重视与强化了正式学习、搭建了知识管理系统,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本质上看,知识主要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组织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的头脑中,蕴藏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体系之中,只有少量的知识可以被“沉淀”、萃取出来,以“显性知识”的形式被存储、“管理”、共享;同时,学习也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对于成人而言,主要表现为在工作实践中发生的“非正式学习”,而非由组织设计与实施的、在教室里或远离工作现场的地方进行的正式培训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实践社团的价值,系统地规划并培育实践社团,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温格、IBM知识管理研究院以及波士顿大学等很多研究表明,实践社团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本、促进非正式学习。这些作用包括:
(1)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平台”和机制,便于社区成员提交、整理或找到自己需要的、与工作及问题相关的各种知识载体,如最佳实践案例、工具方法、制度或规范等;对于一些人员众多、工作地点分散的大型企业来说,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2)通过面对面的会议或线下交流活动,帮助个人结识有相同兴趣的参与者,建立信任和人脉网络,将原本分散的专业知识和人员连接起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
(3)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快速诊断和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响应客户需求。
(4)通过分享不同主题的观点,鼓励员工在没有日常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互相传递新想法,激发创意灵感。
(5)不仅能加速“新人”的学习,对于“老手”的知识更新和专业能力维持也非常有效。
实践社团不为人知但值得关注
非正式学习并不是比正式学习更好或更重要,它只是在学习体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在今天,无论对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还是对于学习与发展专业人士来说,重视并正确认识、理解非正式学习的本质与特性,营造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采取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不仅是新的技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看来,按照结构化程度以及结果的驱动力两个维度来划分,非正式学习主要有三种策略与方式(参见图1):
图1 非正式学习的三种策略与方式
(1)项目团队
通常有相对明确的目的、任务目标,有一定结构设计与组织实施,例如行动学习项目或混合式人才培养学习方案,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起来。项目团队成员是自愿参加或被指派参加的。目前,此类非正式学习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多已纳入人力资源开发或人才培养的范畴,发展很迅猛。
(2)实践社团
具体有多种表现形态,可以是部门或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跨地区、跨部门,甚至是组织之间的;其组织形式也可能是非常多样化的,结构明确、组织严密,也有可能是模糊或隐含的、自发形成的治理与运作机制;一般来说,成员是基于兴趣爱好、出于对共同实践、知识领域的关注而自愿参加的。
(3)社交网络
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Web2.0、社交网站、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人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快速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化学习也快速兴起,例如蓬勃发展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除了社会公众网络之外,也有一些大型企业部署的私有社交网络,如IBMSNS系统等。在此类非正式学习中,虽然组织难以控制或影响,但参与者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或工作所需,按需学习,也有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中的“弱连接”也有助于激发创新。
在上述三类非正式学习中,实践社团是迄今最不为人知晓和掌握的,但相对于另外两种方式来说,实践社团是更值得关注的非正式学习机制。事实上,作为组织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组织是否支持或用心培育,实践社团都存在并自我发展,但毋容置疑,如果企业能够用心培育实践社团,将有助于提升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水平,从而在当今竞争激烈、变化频繁的知识经济时代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据笔者所知,在国内,阿里巴巴和李宁等公司,均在实践社团方面有过成功的实践。
培育实践社团的关键
温格等人曾对实践社团进行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不能用传统组织管理的模式来发展实践社团,而应该采用一些非正式的、自治的措施,把知识社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过程来培育。因为实践社团的健康发展主要依赖于成员的自愿投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如果人为地想要加速实践社团的发展,则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培育实践社团更多的是引导和培育参与,创造环境,鼓励互动,而不是计划、指导和指挥它们的活动。
基于对最佳实践经验的总结,温格等人提出了培育实践社团的七项原则:
(1)精心设计社团的演进历程:在温格看来,任何一个社群从诞生到成长、衰落,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不同,所需的能量、关键要素以及培育策略也要及时调整。
(2)在内部和外部的不同观点之间建立公开的对话。
(3)鼓励不同程度的参与。
(4)既发展社团的公共空间,也维持适度的私人空间。
(5)以价值为关注焦点:从根本上看,实践社团之所以能够繁荣,是因为它们能给组织、成员所在的团队以及成员自身带来价值。如上所述,绝大多数社团的参与者都是自愿的,如果能让大家看到效果、感受到价值,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唤起参与的热情,积极投入并承担责任;相应地,社团就具备了活力,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此循环,构成了实践社团的成长引擎。
(6)把控熟悉与新鲜的感觉平衡。
(7)创造社团的节奏。
总之,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非正式组织或社团一样,实践社团也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组织结构,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社群可能红极一时,也可能关门大吉。要把握社团演进的自然节奏和内在规律,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干预、氛围的营造,引导与促进人们参与,激发实践社团的活力,既是科学,更是艺术。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3年第5期《E-learning》
作者:文/邱昭良,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