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造在线学习“好内容”

(2013-06-14 20:38:31)
标签:

内容为王

在线学习

e-learning

财经

分类: 学习技术
    任何内容都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角色,基于内容的专业度和符合度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内容划分为四种类型,以食品打比方,分别是奶酪、粗粮、鸡肋、垃圾。打造“好内容”的四项策略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知识的萃取;注重业务场景的匹配;精心设计转化策略。

   在2013年1月《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13中国在线教育创新公司论坛”上,很多嘉宾都提到了“内容为王”的观点(参见《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13年第2期),例如某公司CEO认为“在教育行业,内容才是关键点……在线教育最核心的是内容。”某投资人认为,“基于互联网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内容的产生。”对于这些观点,我个人认为值得进一步思考或商榷。例如,之前我个人基于对在线学习的研究曾提出过“运营为王”的观点,因为内容固然重要,但它并非目的,也离不开学习设计、技术呈现与交付等环节;在“如何用好E-Learning?”一文中,我认为“开发自有内容,增强针对性与用户粘性”是用好E-Learning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我并不认可“UGC”模式必然导致“差的内容”。
 
  乍看起来,这些观点相互矛盾,孰是孰非,或者如何理解?我认为,一方面,不同人观点不同很正常,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另一方面,每个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是好内容”的标准,隐藏着“内容”对于在线教育重要程度的判断。在不同场景下,这些问题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答案。
 
  “内容为王”是一个伪命题
 
  稍加研究可知,“内容为王”一说较早是由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1996年提出来的。盖茨在当年一次讲话中指出,电视革命和互联网革命诞生了很多行业,与硬件设备制造比起来,利用这些媒介,传递内容(软件也是其中一种内容)和娱乐的行业才是长期的赢家。这是“内容为王”的基本含义之一,这与“在线教育”中谁更重要没有任何联系。
 
  其实,对于在线教育或学习,除了“内容为王”的提法之外,还有“技术为王”、“场景为王”、“体验为王”等多种说法。我个人认为,在线教育或学习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它离不开技术、内容、学习设计,也离不开学习者的动机、参与热情以及知识结构、学习风格,以及与他人的互动,甚至组织乃至社会环境等要素。
 
  按照德内拉·梅多斯的看法,对于一个有多个要素和反馈回路同时在运作的系统来说,“只有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回路才能决定系统的行为。”(Meadows,2008)而内容所在的那个反馈回路,何时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固定答案。试想一下,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果内容不好,将无法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对学习者产生吸引力,形成口碑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支持者以及内容的生产者——这是一个自我增强的反馈回路,会影响(推动或制约)在线学习的成长。这种情况下,内容这一因素明显制约占据主导地位的反馈回路,就可以说是“内容为王”。相反,如果内容没问题,但是学习者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体验极差、背景嘈杂,也没有应用转化的环境,学习效果会好吗?在这些状况下,谈什么“内容为王”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容为王”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对于在线教育或学习系统,我们要有系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摒弃线性思维。
 
  判别内容好坏的两个维度
 
  不管内容是否“为王”,它都是在线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对于内容,也的确存在好坏之分,只不过我们需要梳理、明确判别内容好坏的标准。对于任何一项内容,都有生产者(创作者)和消费者(需求者)两种角色,二者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则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我认为“好内容”要符合专业、精炼、有教学设计(便于学习和应用转化)等标准;从内容消费者的角度,我认为“好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特质、尽可能贴近学习者的应用场景等标准。
 
  基于上述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内容划分为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以食品来打比方,如下所述:


  • 奶酪:内容精准、专业,有相应的学习设计和应用指南,而且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与其应用场景相匹配。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内容是大家最期望和公认的“好内容”,正如美味 、营养、易于消化吸收 的“奶酪”。
  • 鸡肋:从内容的质量上看,精准、专业,也有相应的学习设计,但是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与其应用场景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不能完全说内容不好,但实际学习与转化、应用效果可能不理想(因为若不符合学习者的需求,难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为学习场景与应用场景的差异影响学习转化),恰 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粗粮:虽然这些内容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应用场景也与其实际相匹配,比较有用,学习者也愿意学习,但遗憾的是,内容的提纯度和专业度不高,比较初级或粗糙,也没有进行学习设计,如同“粗粮”,虽然可以填饱肚子,但营养不够。 
  • 垃圾:有些内容不精准、专业,纯粹是胡乱拼凑起来的,或完全经不起推敲,也无学习设计,用比较单调的方式交付,而且不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与其应用场景不匹配。这类内容就像“垃圾食品”,虽然成本低廉、生产快捷,但没有营养,没有价值。
 
  打造“好内容”的四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打造“好内容”的策略包括以下四项:
 
  1.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其量身定制最适合其需求的内容

    没有人会否认,内容是为学习服务的,因此所谓内容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只能是学习者,评价标准只能是学习效果。毫无疑问,对不同学习者,内容的好与坏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关键看是否满足其需求。

  在企业的实践中,有很多案例能印证我的上述观点。例如,在银联培训中心,内部开发的、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自有内容,受欢迎的程度远大于从外部采购的、精心设计与制作的通用内容;在万达学院,由具有丰富的万达自身实践经验的内部讲师开发的、与学员日常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相对于外部专家主讲的、某一个专题知识或技能(与工作相关,但并非直接帮助其解 决问题)的培训,更加受欢迎。

  当然,要想为每一位消费者都提供“量身定制”的、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成本高昂或不太现实,但是,也并非不可能。一方面,要激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其去自主搜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尽可能细化内容,或以员工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为某一类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提高内容的针对性。
 
  2.加强知识的萃取和提炼

  在前面提到的比尔·盖茨那篇讲话中,盖茨指出:互联网最令人激动的事情之一就是,任何人只要他拥有个人电脑和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发布他能创造出的任何内容。这句话的确不假,尤其是随着Web 2.0时代的来临,我们如今正处在“自媒体”时代,不仅通过免费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可以很方便地发布任何内容,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几乎任何内容,而且有免费、公开的百科可以实现“众包”,有免费的教学网站可以开设课程和学习。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拿我个人研究比较深的组织学习领域来看,随便到一些百科或微博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大量的肤浅的、断章取义甚至是错误的言论,而且完全没有结构、缺乏全貌。因此,要想打造“好内容”,必须加强对知识的萃取和提炼,或者找到“内容专家”。
 
  3.注重业务场景匹配

  时代光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最佳实践表明,内容的设计应以情境为依托,基于学习者的业务场景,模拟真实环境,不仅有助于直接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习的转化。事实上,相当多的学者相信,知识不同于信息,它依赖特定的情境,并与行动能力相关联。因此,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结合其业务应用场景来设计和交付内容,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才叫做“做出好内容”。
 
  4.精心设计转化策略

  如上所述,内容是为学习服务的,因此,好内容要有相应的应用指南和转化策略,即如何促进学习者消化、吸收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促进能力和行为的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讲,“好内容”不能只是“裸内容”,还应该包括教学转化策略设计、学习路径规划以及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适应不同学习对象的需求。
 
文/邱昭良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资讯)2013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