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组织发展领域的一场革命——“欣赏式探询”

(2012-09-02 20:47:59)
标签:

组织变革

欣赏式探询

团队学习

个体学习

杂谈

分类: 组织发展
  人是很特殊的一种动物,如果输入肯定、赞赏的信息,我们不仅感到高兴、得意,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真的有可能按照这种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如果输入否定、批评的信息,我们不仅感到挫折、压抑,可能会激起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事情也许真的会朝着这种消极的方向去发展。前者不仅有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佐证,而且发展出了诸如体育与管理学领域的“内心戏”、心理治疗以及“欣赏式探询”等应用。后者不仅有“墨菲定律”作为佐证,而且发展出了诸如习惯性防卫、对话、行动科学等心理学与社会学技术。
 
  因此,要想实现好的结果,就要学会真心欣赏,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释放人性的潜能——“欣赏式探询”正是这样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它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是激发组织集体智慧、实现积极变革的法宝。
 
  学会真心欣赏 释放积极潜能
 
  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天天与雕像相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爱和痴情所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了这名少女为妻。
 
  这则神话传说在西方一直被传诵至今,到近代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选取了几个班,煞有介事地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然后把一份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宣称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最有发展前途者”,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名单中所列的学生有些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却不然,甚至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知名的心理学家,又似乎有智力测验的依据,老师对这份名单深信不疑。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力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他俩又来到这所学校,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对于这种现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上述希腊神话,将其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从原理上讲,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没有告诉其他人,但由于他们受到“权威性的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充满信心,掩饰不住的热情会通过他们的眼神、语言、音容笑貌等传达出来,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正是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冲动在他们的血管中激荡。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虽然这只是一个试验,但在实际工作、生活、教育与管理中,却有着神奇的功效。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从而表现得更为消极,结果也变得越来越差;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们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自我认知良好,行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如图1所示)。
 
组织发展领域的一场革命——“欣赏式探询”

 
 
  “欣赏式探询”能促进个人发展
 
  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也可能变成“厄运之轮”,正如“墨菲定律”所言。据称墨菲定律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没想到,这句话竟迅速流传,多年之后甚至被称为“定律”,进入人们的日常习语范畴。
 
  虽然墨菲定律很简单,但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而且你越是担心某种情况发生,它就更有可能发生。美国学者提摩西·加尔韦曾是一名网球教练,在多年执教生涯中,他慢慢领悟到,很多人之所以打不好网球,关键在于内心充满了害怕失败、怀疑、犹豫、不恰当的假设以及自我谴责的“内心干扰”——它们导致人们动作扭曲、发挥失常。如果能够排除内在干扰,保持一颗平静而专注的心,则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实,在一些竞技比赛和商业竞争中,这种情形也经常出现:一些看似胜券在握的选手,往往在最后一个动作时,因患得患失或压力过大而导致失误;另外一些看似不抱希望的选手,轻松上阵却笑到了最后。
 
  因此,加尔韦认为,乾坤逆转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从内外两方面来影响个人的自我认知,他将其称为“外在我”和“内在我”。他指出,不管从事任何活动,从打球到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表现”等于个人潜能减去干扰因素之后的结果。良好的心理预期不仅会激发个人潜能,而且能降低干扰因素,消除自我怀疑、错误的假设和对失败的恐惧,从而提高个人实际的表现。而心理预期不仅受到外在世界(企业文化、管理措施等)的影响,而且受到“内心戏”的主导。唯有从内心改变自我认知,深层次的学习与变革才有可能发生。
 
  所以,笔者认为,积极的自我认知是促进个人发展的不二法门。但在组织管理领域,以命令-控制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以及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为焦点的运作原则,却非常不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在主流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下,人们被教导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等等;一旦不符合规范、预期或标准,则被视为错误,或被训斥,或遭惩罚。久而久之,人们很容易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抗拒心理或挫折感,从而削弱天生的热情和学习的责任。相反,“欣赏式探询”则是颠覆传统管理模式,在组织范畴内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的有效方法。密歇根大学资深管理学教授罗伯特?奎因也高度赞誉“欣赏式探询”,将其称为“组织发展领域的一场革命”。
 
  “欣赏式探询”有助于激发团队智慧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一种很巧妙的机制,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很焦虑的事情时,我们的“自我”会产生一系列防卫机制,用来保护自我避免受伤。若适当使用,防卫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则会产生逃避、否认、负罪感等不良情绪,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等精神失衡。从这种意义上看,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之天性,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自我防卫,但其触发器则是紧张与焦虑。实验表明,建立相互信任、安全、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有效的团体对话,可大大消除焦虑,从而将自我防卫机制控制到适当的范围,有助于团体成员之精神健康。
 
  而组织学习理论的鼻祖、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阿吉瑞斯则更进一步将防卫机制的概念引入组织与管理学范畴,他认为阻碍组织学习和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组织防卫”。组织防卫可以表现在组织的政策、实践或行动的任何一个方面,可以出现在组织的任何一个层次上,包括个体、团队、团队之间、部门、部门之间。所谓组织防卫,是面对障碍或威胁时的一种自保性反应,如最常见的“心口不一”(沟通时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无原则的妥协、归罪于外、相互指责、转移话题等。而组织防卫一旦出现,就会阻断对相应障碍或威胁的深层探究,使参与者无法发现那些障碍或威胁产生的真正原因,也就失去了深层次学习的契机。因此,虽然组织防卫可以保护个体免受尴尬或威胁,维持表面的和谐、达成共识,但却使团体智慧受到了极大影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团队有效性一再弱化(如图2所示)。正如阿吉瑞斯所言:团队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但团队整体表现出来的智商还不到60!
 
组织发展领域的一场革命——“欣赏式探询”

 
  因此,从激发团队智慧、促进组织学习与创新的角度来讲,营造相互信任、安全、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学会深入有效的团体对话、集体决策、协同行动与共同反思的技能,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欣赏式探询”是激发集体智慧、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用有效的最新方法。
 
作者:邱昭良 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 qiuzl@sina.com  本文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2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