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缓解交通拥堵要标本兼治

(2010-12-21 09:52:05)
标签:

北京市

缓解交通拥堵

系统思考

四环

标本兼治

杂谈

分类: 系统思考
    近日,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并在网上征求意见。

    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时间参与意见,但今天注意到一则新闻,提及网友主要反馈意见,我认为可能很多东西还是停留于表面,很多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症状解”。例如,开征拥堵费、调整停车费、加强交通管理、单双号限行等,只是在现有车、路、人的限制条件下努力,空间有限;而修路、限制机动车增长,虽然可以调整增量,但我个人认为效果也有限,因为修路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有效容量,限制机动车增长也如同“隔靴搔痒”,随着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该买车的还是会买。

    那么,如何有效治理交通拥堵呢?

    我个人认为,治理交通拥堵需要系统思考。

    按照我理解的系统思考的三重转变,分别可以从深入思考、全局思考、动态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标本兼治的“根本解”和“杠杆解”。由于论述篇幅较大,这里不再展开。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自己试着按这些思路练习一下。

    在这里,我大胆地提出一个想法:按照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结构影响行为”,堵车这一行为表现必然有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影响或造成。我个人认为,一个较为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就是城市布局——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是按照“摊大饼”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大量政府机构、公司/商务场所、商业/购物、休闲,甚至医院等设施都集中于城市中心(四环或三环以内),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中央区房价的高企,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在四环甚至五环以外的地方居住,但他们不得不去城市中央区去办公、办事、商业和休闲、看病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人流。君不见,每天早晨,从回龙观、通州等地,大量的人流涌向四环或三环之内的办公或办事场所(公务、看病、购物……);每天晚上,大量人流又从城市中心区赶回自己睡觉的地方——这样的人流是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源,也是任何其他措施无法消除的。只要我们需要去这些地方办事,而这些地方又很集中,交通拥堵就不可避免。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行为,就需要从结构上做出调整。例如,是否可以把大型国家机关、医院、商场、购物中心等人群密集的设施,分散至四环甚至五环之外,尤其是靠近几个人群聚集的卫星城,这样将能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而且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

    其实,相对于每天大量因为交通拥堵而发生的巨额成本和排放,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我所提到的这些措施并不是“不可实现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