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小升初,两行辛酸泪”
“小升初”,这是一个令很多人颇感心酸或无奈的缩略语。在谷歌中输入这三个字,居然显示有1000万条结果(搜索 小升初
获得约 10,000,000
条结果)。不同的媒体在不同时段,似乎都曾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也是一个关系民生、举国上下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例如:
从新闻报道可知,“小升初”不仅使“三好生”的评选被异化,激发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黑幕重重”,而且催生了“奥数”、“英语”和各类竞赛、考级或考证,出现了火爆的“占坑班”和各类校外辅导班……真是一派“乱象”,甚至有家长写出了“一纸小升初,两行辛酸泪”的《新木兰辞》。
“小心隐藏在暗处的石头”
毫无疑问,“小升初”这一政策不仅无人叫好,而且影响深远、遗祸无穷。但是,这一切乱象的由来,动因其实很简单,甚至是“善政”:为了把孩子们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考试中解放出来,上个世纪90年代,按照《义务教育法》中“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教育部门取消了“小升初”统考。
表面看起来,决策者的逻辑是这样的:取消统考了,孩子们不用在校园里考试了,因此他们的课业负担就减轻了。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对策”。不幸的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这种简单近乎于幼稚或弱智。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按照我在《系统思考实践篇》中的论述,任何一个决策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副作用”,与其他因素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同时,每一个决策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假设,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石头。如果我们看不到它们,就会在思考和行为时被它们绊倒。
在“小升初”取消统考这一问题中,那块隐藏在暗处的石头就是因教育资源的失衡而导致的“择校风”和“推优法”。
都是“择校”、“推优”惹得祸?
由于当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的失衡,优质教育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人们为了获得这些稀缺资源,必然引发竞争和选择。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规律。因此,取消“统考”之后,没有了考试分数作为甄选的依据,必然采取“推优”或“择校”的方式,而这将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使得问题(小学生的负担)更加糟糕。
首先,从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角度看,由于要“推优”或“择校”但又不能考试,那么如何评定谁“优”呢?这就激活了各类竞赛(如“奥数”、钢琴、声乐、作文、科学等)或各种证书、考级(如“英语”),这毕竟是一种证明嘛。
其次,从学生家长的角度看,要么钻墙打洞,托各种关系去“择校”,要么就只能累积“推优”的证据——为此,不仅要确保孩子的成绩,还要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课外竞赛或培训,或者导致“三好生”评选等被“异化”。
再次,人是社会性动物,别人的孩子都在学各种课外班,自己的孩子不学不就“落后”了嘛?因此,你学我也学,你学三门我学五门……这样一种恶性竞争的结构,使得各种竞赛之风愈演愈烈,而学生与家长的负担更重。
尽管各地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或措施,来抑制“择校”和“推优”,如北京市教委多次明令禁止各中学以各种名义面向小学生举办以招生选拔为目的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类培训班,并三令五申不允许将各类证书与招生挂钩,但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因为它们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众所周知,“择校”或“推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失衡。
因此,取消统考只是一种“饮鸩止渴”或“舍本逐末”似的决策,是“治标不治本”的“症状解”,而非“根本解”。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高鸿源所说,“教育主管部门减负的初衷是对的,但还是缺少非常科学、敏锐的预见。”
恢复“统考”管用吗?
面对愈演愈烈的“小升初”乱象,一些人(包括专家、老师和家长)都在呼吁恢复统考。一项针对“小升初”的网上调查显示:由于对推荐等入学方式不满,约有八成家长支持恢复统考,认为这样才能公平竞争。“用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才更有说服力。”但是,这真的管用吗?
毋庸置疑,统考只是另外一个“症状解”。如果恢复了统考,学校、老师、学生又会陷入“题海”之中。
“强者愈强”
面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失衡,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其形成的机理。其实,这也是系统结构使然。这一结构就是“强者愈强”(参考《系统思考实践篇》,邱昭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
一方面,对于一些“名校”而言,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吸引更好的师资和生源,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变得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普校”,生源越来越差,师资和资源越少,成绩越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系统思考的智慧
为了应对上述系统内在机理,我们必须重回系统思考的智慧,关注“根本解”——尽快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平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