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淮汽车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四项“秘诀”

(2007-03-18 22:03:14)
标签:

江淮汽车

创建

学习型组织

案例

分类: 学习型组织
   1月27日,本人很荣幸地应邀赴江淮汽车集团参加了“江淮汽车集团第三届学习型组织行动研讨会”。在会上,江汽集团五个优秀“学习实验室”项目进行了经验分享,董事长左延安先生也对江汽集团学习型组织创建发表了重要指示,我应邀对五个优秀案例进行了点评,并和与会代表就学习型组织创建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江汽集团自1996年开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至今已坚持十年有余,创造性地应用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包括对话技术、学习型团队、组织记忆和学习实验室等),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彼得·圣吉博士曾盛赞江淮汽车是“世界上最接近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然而,在研讨会上,江汽集团左延安先生非常清醒而坚定地称:江汽集团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历程刚刚开始,我们花了十年时间来进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熟悉一些工具、方法,了解一些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也摸索了自己的做法。今后,江汽集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大规模应用学习型组织,将学习与创新作为保持组织肌体健康的长效机制,作为企业发展、实现JAC愿景的“成长基因”。这已经被写进《JAC宪章》,是江汽集团发展的一条基本路线。

    通过对江淮汽车创建学习型组织历程的了解,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实践经验非常可贵,值得大家认真研究、学习借鉴。可供借鉴之处至少包括:

    第一,领导真正重视,洞悉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真谛,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开放、学习的态度。从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先生的讲话中可见,他不仅认识到了学习型 组织的真谛,立意高远,胸怀大志,而且保持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并有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勇气、毅力与智慧,不断向世界优秀企业和国内同行学习,并勇于创 新。有这样的领导,可能是江淮汽车创建学习型组织能够坚持十年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原因之一吧。

    第二,脚踏实地,务实求真。在江淮汽车创建学习型组织之初和整个过程中,他们并没有拘泥于五项修炼或其他理论架构,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学习借鉴、积极实 践,创造出了很多简单但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品格教育”、“蓝色托盘”、“40+4”等,走出了一条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之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 们在创建之初,从员工的基本品格教育开始,耗时数年,为员工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之后,他们推出了带有强 制性的“40+4”全员学习制度,并坚持数年;为了解决国有全员内部领导与员工之间沟通的问题,他们创造性地推出了“蓝色托盘”活动,简单有效,但富有创 意。

    第三,学习借鉴,锐意创新。为了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江淮汽车公司专门成立了学习型组织研究会,制定专人负责相关协调、促动等工作,他们亦多方学习最新的理论、方法与工具,例如我于2006年6月为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团队促动技术培训, 他们也主办了第三届ECW活动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学习借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创造,例如,他们学习借鉴了学习实验室 (Learning Lab)方法,但并未拘泥于国际上一般对学习实验室的三种应用方法,而是大胆创新,将其作为整合各种管理工具与方法的“集成器”,作为协调各种学习型团队 (Learning Team)活动的平台和框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从本次研讨会上介绍的五个案例来看,效果令人振奋。

    第四,建立机制,形成习惯。学习型组织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关键在于建立机制,形成习惯。例如,江淮汽车公司内部已经建立起了制度化的共享机制,也初步 形成了反思的习惯(“每战必反思”)。今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点更是突出“内化”,要将观念转化为方法,将准则转变为制度、流程,并演变成为思维习惯。

    总之,从江淮汽车的实践可见,虽然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但它并不是高深莫测,或复杂无比的。相反,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它是非常生动、具体的。一些简单的方法和转变就有可能产生非常明显、巨大的成效。

    以上个人看法,和大家分享,也求教于大家。

邱昭良
http://my.cko.com.cn/attachments/2007/01/30/1645_200701302126561.thumb.jpg

江淮汽车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四项“秘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