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要在所谓高雅艺术的后现代时期裸奔
标签:
音乐韩再芬黄梅戏西风昆曲传统艺术杂谈 |
对古典诗词和音乐钟爱的我,也对传统艺术有着自然的欣赏,比如拉西古乐、昆曲、越剧、黄梅戏也时不时的去听。去云南独行考察古窑址期间,住在丽江古镇,然后去听拉西古乐,咋一听真有聆听天籁之音的感觉,毕竟这种古乐是原生态的久远自唐代遗留的那种纯净和美。当然听昆曲对我更是亲近,也许是长期研究元代历史、人文和文物的缘故,这种起源于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的戏曲,也让我有着对元代戏曲盛行时的畅想和回味想象。比如元曲、杂剧、南戏等浓缩到昆曲里传承到现在,从它的词意、曲风、唱腔中仍然强烈感受到元末文人骚客和怨女们凋零的哀怨。昆曲传播到了清代初期,并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一阶层。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昆曲本身在发生着一些入乡随俗的变化。越剧、京剧、川剧、黄梅戏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
除上述古曲戏曲的欣赏而外,对黄梅戏的欣赏主要是淳朴流畅而细致,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民俗感情丰富的表现力,当然这种欣赏与正统的古曲(古琴曲、古萧曲、古琵琶曲)的聆听欣赏是不同的两个境界。但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一种扑面而来的醇厚感和朴实感。黄梅调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所以安徽的安庆也就成为今天黄梅的传承之地了。
解放后演唱黄梅戏的如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都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目前晚字辈韩再芬算是黄梅戏领军人物了,她自1984年因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韩再芬的表演具有大家风范:扮相俏丽,噪音圆润,表演细腻,演唱韵味纯厚、清亮悦耳。她在舞台上、电影、电视里塑造了许多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都是大家共知的。我其实还是很在意她的优雅和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对时下低俗搞笑艺术的深恶痛恨。一个柔弱女子在全国一片靡俗搞笑践踏艺术的热浪里,发出那点微弱的反抗之音,显得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和“自不量力”。是啊,连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样的“喉舌”也频频的“低俗”起来,一发不可收,那其他一些媒体和一些艺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低俗”呢?不过现在的社会很扭曲,很无奈,很彷徨,想高“雅确”实太沉重,一来是没有资本高雅,二来是确实已经缺乏“高雅”的环境,就连静下心来自信思考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对于大多数人,早上起来对许多人就是生活,就是房贷,就是堵车,就是干不好立马就下岗的囧境。反而那些“抱一抱上华侨”、“这是为什么呢的二异类”等反而能强奸人的艺术细胞,而且和那些“脑白金广告”一样,让人毫无反抗能力,甚至是无可奈何的接受。因为在沉重的生活面前,什么都没有吃饭和挣钱重要,这就是人们不去在乎什么艺术,什么高雅不高雅的问题所在。诚然,整个社会都在“流氓”中开始高潮了,什么还不是都在头脑中一片空白?艺术裸奔的时代也许到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