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墨竹西风
墨竹西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9,027
  • 关注人气:1,8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墨竹

苏轼

文同

郑板桥

瓷板画

景德镇近现代瓷板画

民国 王琦画照镜图瓷板座屏
嘉德香港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成交价: 1,003,00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汪野亭画粉彩山水纹瓷板坐屏
嘉德香港
估价:80,000-120,000 HKD
成交价: 129,80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徐仲南画粉彩竹图瓷板挂屏
嘉德香港
估价:40,000-60,000 HKD
成交价 108,560 HKD (含买家佣金)
(2019-09-26 00:21)
标签:

墨竹

苏轼

文同

郑板桥

中国画

外国人眼里的竹子



外国人越来越喜欢竹子,一中国姑娘在农村制作竹器家具的直播视频(不管咋样,动手能力超厉害),老外简直看呆了,留言不计其数,纷纷拜倒(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5715278853645048146)。一项西方调查,列举中国最有影响的十大项里,其中长城和竹子并列首位。根据调查,全球有竹子
标签:

收藏

文化

文物诈骗

元代

元青花

过去的一年,因写书和考察,加上手机微信占用时间太多和诸多杂事,更新博客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书稿终于完了,上博客看了下,私信留言的网友这么多,没有及时回复,非常抱歉!

网友关心最多的是近年来赝品文物古董诈骗案的频发,受害者越来越多。关于这些问题,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收藏领域最关注的问题。因为相关法律和法规严重滞后,致使许多受害者依靠行业行规和个人之间解决已经没有了可能,即便通过法院起诉也是非常扯皮的事,因为法院判案不管真假。我还是建议,搜集相关证据,直接报警来的直接,就按诈骗来报案。下面的案子也许可以作为参考。

 

 南京警方破获千万特大古董诈骗案 “老朋友”精心设局托人卖赝品给“土豪”

来源: 金陵晚报 作者: 徐宁 秦公轩 丁筱蒙

标签:

收藏

元代

元青花

文化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印度德里皇宫遗址出土庞大数量元青花

 

近80件残器,基本是盘碗,立件少有最大直径接近60公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元元青花最大直径。

那些鼓吹西亚说的学者,面对南亚印度大量出土元青花和泰国近10件完整器元青花怎么说?也是印度说吗?

标签:

收藏

甘肃

元青花

元代

丝绸之路

分类: 中国元青花瓷器
甘肃出土的部分元青花瓷器

甘肃地区作为陆路丝绸之路重要必经之地,尤其在元代,地理位置更是特殊。除武威,临洮等地区发现元青花瓷器之外,兰州清理河道时期,也发现元青花残碗底部标本,天水官方也发现收藏有数件元青花瓷器,民间发现标本也有些许。回头等忙完好好梳理数梳理。





标签:

收藏

鉴定

元代瓷器

元青花

收藏的门道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西风《收藏的门道》出版 



 

出版社昨天送来刚刚入库的新书,仔细又读一遍,确实有一点小感慨和淡淡的忧伤。感慨的是,每次编写都是一次学习和反思;忧伤的是,每个人,每个收藏家在各个时期所要面对的困难与困惑。尤其在写‘’中国历史上的收藏面貌‘’一文尤为感触,历史上的那些过往的收藏和藏家。

生而活之,生活只是死前的一段旅程。是的,对于生活,收藏只是一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生活满意与否,完全是每个人的思想左右的,因为思想决定生活,生活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面对。

人们追求快乐,但快乐对每个人的都是奢侈的。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烦恼,精英有精英的烦恼,富人更有富人的烦恼,收藏人分布与这些群体当中,各有各的烦恼,只是经历的痛太多就痛并快乐了。所以,烦恼不分彼此。

标签:

杂谈

元代瓷器

元青花

收藏

鉴定

分类: 中国元青花瓷器



如何正确鉴定元青花瓷器

文/西风

 元代中晚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手工业逐步进入市场,促使国内国外贸易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特殊商品”,尤其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最为突出。元代景德镇瓷器从元初的传统青白瓷、黑釉瓷、铁绘瓷等较单一的品种,过度到高质量的枢府瓷、白釉瓷、釉里红瓷、高温蓝釉瓷、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红釉瓷、红绿彩瓷和其他装饰瓷器。而元青花瓷器的流行,从国内大量出土的整器和残器标本以及国外传统馆藏(主要是土耳其和伊朗)、海捞(东南亚至肯尼亚)和陆上出土器来看,国内和国外消费各占据一部分,国外皇宫贵族和寺庙赏赐器也占据一部分。从这些分布来看,元青花瓷器因其与中国传统瓷

标签:

西汉

汉废帝

金石学

汉代收藏

考古发现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海昏侯墓的发掘物印证了西汉古器收藏热

文/西风




江西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海昏侯墓主人身份的确认和大量文物的展现,可谓是2016年最热门的话题。但是,值得历史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和研究收藏史的学者兴奋的是此墓出土另类文物的出土。如数以千计的竹简、木牍恐怕要改写了《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的“汉废帝”不学无术之误,尤其出土的西周提梁卣、战国时期的缶、春秋战国编钟等古器物,其制作年代跨越近千年。如此穿越时空之大的器物同时出现在西汉墓葬中,意味着这位“汉废帝”

标签:

张澍

鲁迅

杂谈

收藏

文化

分类: 文献史料汇集

鲁迅与陇右派大学者张澍

文/西风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鲁迅的文学成就盖过了他的其他,有不少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收藏颇丰的藏家和学问家。王锡荣先生写的《藏家鲁迅》一书,系统的介绍了鲁迅的收藏,涉及了国画、书法、瓦当、砖刻(汉砖为主)、汉画像、碑铭、古帖、古陶瓷和杂项、印章、古钱币、中同版厕、外国版画、藏书票、油画、笺纸、雕塑、剪纸及明亿片等等。他收藏的数量虽不算最多,但是门类却非常众多。在北京期间,他也是琉璃厂古玩圈经常逛摊的常客。

标签:

高古瓷

陕西

耀州窑

富平窑

银沟

分类: 中国古陶瓷前沿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对陕西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重要的制瓷窑场

博文
标签:

墨竹

苏轼

文同

郑板桥

瓷板画

景德镇近现代瓷板画

民国 王琦画照镜图瓷板座屏
嘉德香港
估价:400,000-600,000 HKD
成交价: 1,003,00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汪野亭画粉彩山水纹瓷板坐屏
嘉德香港
估价:80,000-120,000 HKD
成交价: 129,80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徐仲南画粉彩竹图瓷板挂屏
嘉德香港
估价:40,000-60,000 HKD
成交价 108,56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 冯大陀徐天梅画粉彩仕女瓷板挂屏 (两件)
嘉德香港
估价:15,000-20,000 HKD
成交价: 33,04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 万云岩画粉彩四美图瓷板挂屏 (四张)
嘉德香港
估价:45,000-55,000 HKD
成交价: 80,24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 粉彩人物瓷板挂屏 (一对)
嘉德香港
估价:60,000-80,000 HKD
成交价: 70,800 HKD (含买家佣金)

民国 田鹤仙画粉彩梅花瓷板
嘉德香港
估价:500,000-700,000 HKD
未成交
民国 汪小亭画粉彩山水人物瓷板挂屏
嘉德香港
估价:40,000-60,000 HKD
未成交

民国 田鹤仙画粉彩梅花图瓷板挂屏
嘉德香港
估价:40,000-60,000 HKD
未成交

20世纪50年代 粉彩山水人物瓷板 (四张)
嘉德香港
估价:10,000-15,000 HKD
成交价: 29,500 HKD (含买家佣金)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2019-09-26 00:21)
标签:

墨竹

苏轼

文同

郑板桥

中国画

外国人眼里的竹子



外国人越来越喜欢竹子,一中国姑娘在农村制作竹器家具的直播视频(不管咋样,动手能力超厉害),老外简直看呆了,留言不计其数,纷纷拜倒(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5715278853645048146)。一项西方调查,列举中国最有影响的十大项里,其中长城和竹子并列首位。根据调查,全球有竹子品种达1400多种,在我国有250余种。但和中国同期,欧洲大陆就有竹子,其它洲也有,只有中国人把竹子各种功用和文化及饮食发挥到全球极致。

我国早在《诗经》里对竹子有许多赞美,女孩的心目中的男子就是竹子象征。秦国长安大搞园林时期,从南方移栽修竹之后,竹子成为园林的配景。真正痴狂爱竹子的,是王羲之儿子王徽之,爱竹如命。估计也是受魏晋影响。记载曹丕前期,文人拿品性和个性比喻松,之后再是竹。再之后是竹林七贤,这个团体赋予竹子太深刻的文化属性。要说传承,也是建安文学曹丕,他提出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批评和批判精神,尤其对文人的批评和反思,这在中国历史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三国第一谋士贾诩后来极力辅佐他,也是看到他独特的一面)。竹林七贤也是对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虽然夹杂了一些玄学和好几人无奈“逃回”儒家体系,但这种文化反思和超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绝唱,甚至今天都没有超越。

关于竹子进入中国文人画精神层面,尤其墨竹。墨竹画史里说墨竹画始于吴道子和王维。但从目前可看到的记载,萧悦画墨竹是唐代多人记录的。

唐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萧悦画的竹十分推崇,说他“工竹一色,有雅趣”。唐代朱景玄也在他的《唐朝名画录》记载:“萧悦,工画竹,有雅趣。说者谓墨竹肇自明皇,萧悦得其传,举世无伦。”

白居易特别喜欢竹,写过《新栽竹》、《东楼竹》、《玩松竹二首》、《竹楼宿》、《洗竹》等。有一次,萧悦画有十五竹图送给白居易,白居易见到以后很高兴,以一首《画竹歌》诗答谢萧悦。
  
白居易在《画竹歌》序中说:“协律郎萧悦画墨竹,举时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八十六字云。”

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宣和画谱》中,对萧悦明确有记载,说他“唯喜画竹,深得竹之生意,名擅当世”。《宣和画谱》中收录了萧悦的2幅《乌节照碧图》和《梅竹鹑鹩图》、《风竹图》、《笋竹图》5幅作品。

毫无疑问,北宋墨竹画,是在唐五代墨竹画中不断完善起来的。北宋文同的墨竹和五代李坡的墨竹非常接近,李坡更有“大写意”姿态。当然文同和苏轼,毫无疑问把墨竹这一绘画推动到独立派系的高度,历代文人画家莫不推崇。

国际时尚大师阿玛尼,特别喜爱中国竹兰绘画,举办多次竹兰题材的时装秀,反向很大。之后还在成都建了高层双兰楼,在北京建了山水花园建筑,看来是迷上竹兰文化了。

先随聊这些。总之,老外喜欢竹子,不仅仅是中国人赋予它坚韧不拔和不畏严寒的精神,另一原因是,竹子也是开启西方二次工业革命的“功臣”,爱迪生开始发明的“竹丝电灯”,材料就是中国移栽到日本的一种独有竹子品种。有人说竹子开启了二次工业革命,话虽很大,可见其伟大的贡献。就目前而言,竹子在建筑设计和家具及诸多应用方面,西方和日本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因为它的快速再生性和环保特质,越来越让西方人喜爱。

注明:三幅传统绘画都五代传世画。
2019.9.25西风随笔


风竹图轴  五代  李坡   纵91.5厘米横13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南唐 徐熙 雪竹图 立轴 绢本 纵151.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后蜀 黄筌 雪竹文禽图 绢本 设色 纵23.6厘米 横45.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下,外国竹文化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收藏

文化

文物诈骗

元代

元青花

过去的一年,因写书和考察,加上手机微信占用时间太多和诸多杂事,更新博客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书稿终于完了,上博客看了下,私信留言的网友这么多,没有及时回复,非常抱歉!

网友关心最多的是近年来赝品文物古董诈骗案的频发,受害者越来越多。关于这些问题,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收藏领域最关注的问题。因为相关法律和法规严重滞后,致使许多受害者依靠行业行规和个人之间解决已经没有了可能,即便通过法院起诉也是非常扯皮的事,因为法院判案不管真假。我还是建议,搜集相关证据,直接报警来的直接,就按诈骗来报案。下面的案子也许可以作为参考。

 

 南京警方破获千万特大古董诈骗案 “老朋友”精心设局托人卖赝品给“土豪”

来源: 金陵晚报 作者: 徐宁 秦公轩 丁筱蒙


受害人花1000多万买的古董家具赝品。 警方供图

  近日,南京的古玩爱好者方老板花1000多万重金购买收藏的古董家具,经鉴定为赝品。

  经警方介入调查,发现背后竟另有玄机。随着真相浮出,方老板损失的不止金钱,还有和朋友二十几年的“深厚”友情。

  1

  真假古董

  1000多万买的古董因一条微信被质疑

  今年8月份,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月牙湖派出所接到报警,有市民称怀疑自己花1000多万买到了假古董。

  经了解,报警人方老板是个生意人。几年前,他无意中接触了古玩圈,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方老板这几年陆陆续续买了几千万的古董,平时也有固定的购买上家。

  去年,他在古董收藏家杨某那里花1300万元买下一套海南黄花梨家具。

  当时杨某介绍,这套家具用料上乘、制造年代久远,是他好不容易搞到的“好东西”。“我和杨某老熟人了,这两年我收藏的瓷器、字画基本都在他那买的”,方老板反映,他见家具工艺精湛,而且杨某推荐得准不会错,当即把全款汇给对方。

  入手后,方老板对这套“宝贝”爱不释手。

  报警前几天,他刷微信朋友圈时,看到有“玩友”转发了一条关于“辨别梨花木制品真伪”的文章。他读了之后不禁对号入座,觉得自己珍藏这套家具越看越像假的。

  方老板起了疑心,随即联系杨某。杨某支支吾吾,言语搪塞,对他的态度也不像之前那么“热情”。几次沟通无果后,方老板一气之下拨通110报警电话。

  2

  两年“玩”龄

  老友带“入行”先后买2600万古玩

  方老板告诉民警,杨某是两年前经朋友老吴介绍认识的。他和老吴是20多年的老友,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两家之间有困难都互相帮忙。也是因为对朋友的信赖,方老板才会对杨某比较放心。

  几年前,老吴开始鼓动方老板投资古玩,向他科普各种古董知识。方老板被说得心动不已,同时也觉得是个商机。随后老吴带他到杨某家做客,说杨某是一位已逝收藏大师生前的私人管家。因为在大师身边干了多年,对于古玩也很在行。大师去世前,将珍藏的古董全都托付给了杨某。

  方老板见杨某家四处陈列瓷器、青铜器等摆件,墙上挂着一幅幅字画,提起古玩说得头头是道。此后,老吴经常带他到杨某家“学习”,久而久之,方老板对古董的兴趣日益浓厚。

  方老板知道古玩市场水很深,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买到假货。无意间,他得知杨某也做古董生意,便在他这买了几块玉石。

  随后,老吴又主动引荐一位古玩鉴定师给方老板。经对方鉴定,方老板买到的玉石是上等货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初次试水成功,方老板彻底放下戒心。自2014年至今,他经杨某推荐入手玉器、字画、瓷器等共计2600万元。

  3

  身份疑云

  水电工摇身变大师的“私人管家”

  了解情况后,警方将涉事古董家具移交专业部门进行鉴定,同时对涉事人员展开调查。

  警方了解到,杨某所述的过世收藏家确实在古玩行业名气很响。民警将杨某传唤至所,他一口咬定家具为真品,不断强调自己是收藏大师的“半个徒弟”。

  民警深入追查,发现该大师的家庭情况等隐私信息,确实和杨某所述一致。但是民警发现,古玩大师的管家却另有其人。

  那杨某究竟是谁?他为什么对大师的信息了如指掌?民警深入摸排,揪出他的真实身份。原来,杨某只是收藏大师家的一名水电工,而杨某妻子则常年在他家做保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杨某对雇主情况这么清楚。

  调查中,一个细节引起民警注意。警方发现,几乎每次方老板和杨某交易之前,老吴都会先单独和杨某会面。

  从监控录像来看,他到杨某家时总带着东西,有时是拎着沉甸甸的大包,有时是抱着几个包装精美的礼盒。而老吴返回时,手上却是空的。民警仔细回忆发觉,这些和警方在方老板家见到放字画的手提袋、装瓷器的盒子十分相似。

  同时,警方通过工作了解,帮方老板进行古董鉴定的“专家”,只是古玩行业的普通从业者,根本没有任何鉴定资质和专业证书。他只是根据经验帮方老板“友情鉴定”,并没资格给出权威鉴定结果。

  4

  幕后真相

  精心设局托人卖赝品给“土豪”

  与此同时,鉴定部门传来消息。经专业检验,方老板的“海南黄花梨”家具实为南美伯利兹黄檀所制。这种黄檀木,市面价格仅为黄花梨的十分之一左右。

  面对种种的证据,老吴和杨某只好如实交代犯罪事实。原来,不仅杨某身份造假,就连这几年方老板的古玩收藏之路,从一开始就是老吴精心设计的局。

  嫌疑人交代,他见老朋友“下海”后发达起来,心理越来越不平衡,就动了歪心思。老吴先用尽方法带方老板涉水古玩市场,使他越陷越深。随后,他找到杨某串通一气。嫌疑人把“搞到”的古董交给杨某,再由杨某联系方老板,说成是收藏大师生前的藏品,高价卖给他。几乎每次看货时老吴都主动陪同,经他这么一鼓吹,方老板出手十分爽快。

  嫌疑人告诉民警,这几年来方老板视若珍宝的古玩,全是他假借杨某之手卖出。为了不让方老板发现,他还找人冒充文物鉴定专家。而这套1300万的古董家具,是他花160万元买的檀木制品。老吴深知,方老板爱好古玩却不精通,用相似度极高的黄檀冒充海南黄花梨,肯定不会被识破。

  目前,警方已将方老板其余从杨某处所购字画、玉器等古玩送交鉴定。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被警方刑事拘留。

  警方提示

  专业鉴定也能作假

  文玩字画、古董家具因着稀缺性、专业性,不仅是身份、内涵的象征,在投资潜力上也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所谓的专家鉴定有时也是友情鉴定、金钱鉴定的一种,这在行业内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秘密。然而大多数人并非专业,只能相信专家的一纸鉴定。于是,便给了部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民间古玩收藏属高风险、高收益行业,不同于普通商品买卖,行业交易。个人卖家不能对古玩物品的真假提出有效保证。在鉴定方面不能单纯听取对方一面之词,要尽量听取不同渠道的鉴定意见。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收藏

元代

元青花

文化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印度德里皇宫遗址出土庞大数量元青花

 

近80件残器,基本是盘碗,立件少有最大直径接近60公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元元青花最大直径。

那些鼓吹西亚说的学者,面对南亚印度大量出土元青花和泰国近10件完整器元青花怎么说?也是印度说吗?

我之前一直坚持以为,元青花是元朝的文化输出“软实力【核武器】”或“法拉利”,它代表元朝本土文化(佛教为国教)最后的“实力”和“国力”,跟西亚纹饰和工匠没有任何关系。在元代时期,统治西亚的蒙古人把土耳其皇宫或神庙都“汉蒙”化了(保留有中国传统绘画),再说元青花纹饰与构图,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纹饰(中原传统纹饰、宋金版画、宋金古陶瓷纹饰与藏传佛教纹饰为主),何来西亚纹饰与工匠来华说?

印度德里皇宫遗址出土如此庞大数量的元青花,意义非凡,这对研究元青花瓷器的输出和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感谢黄青华夫妇邀请的考古专家带来的资料!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收藏

甘肃

元青花

元代

丝绸之路

分类: 中国元青花瓷器
甘肃出土的部分元青花瓷器

甘肃地区作为陆路丝绸之路重要必经之地,尤其在元代,地理位置更是特殊。除武威,临洮等地区发现元青花瓷器之外,兰州清理河道时期,也发现元青花残碗底部标本,天水官方也发现收藏有数件元青花瓷器,民间发现标本也有些许。回头等忙完好好梳理数梳理。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收藏

鉴定

元代瓷器

元青花

收藏的门道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西风《收藏的门道》出版 



 

出版社昨天送来刚刚入库的新书,仔细又读一遍,确实有一点小感慨和淡淡的忧伤。感慨的是,每次编写都是一次学习和反思;忧伤的是,每个人,每个收藏家在各个时期所要面对的困难与困惑。尤其在写‘’中国历史上的收藏面貌‘’一文尤为感触,历史上的那些过往的收藏和藏家。

生而活之,生活只是死前的一段旅程。是的,对于生活,收藏只是一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生活满意与否,完全是每个人的思想左右的,因为思想决定生活,生活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和面对。

人们追求快乐,但快乐对每个人的都是奢侈的。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烦恼,精英有精英的烦恼,富人更有富人的烦恼,收藏人分布与这些群体当中,各有各的烦恼,只是经历的痛太多就痛并快乐了。所以,烦恼不分彼此。

而人们喜好收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当中,因为兴趣、专研或一种责任,多少转移了一部分烦恼,同时主动获得诸多知识和物藏,便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存在感。如果说文家的道德最终是知识,那么真正藏家则收获了知识与文化物质的两方面。遗憾的是,许多人只看到代表财富与身份的一面,从而不顾一切。

这样看来,收藏就不只是简单的一个爱好,它有很大的风险与破坏在里面,这也是我写这部书的初衷。

全国各书店和网店全面上市,万望各位前辈、同道和爱好者多多赐正!在此感谢许多朋友的支持,感谢《出版商务周报》原业伟老师的厚爱,感谢文化发展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及全体人员的全力付出,感谢家人的无私奉献!

 












《收藏的门道》

定价:69.00元

出版:文化发展出版社

开本: 16

ISBN: 9787514212921

 

网购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85131.html

京东网:http://item.jd.com/11966560.html

亚马逊 :https://www.amazon.cn/收藏的门道-西风/dp/B01HAT7L28/ref=sr_1_1?ie=UTF8&qid=1467464206&sr=8-1&keywords=《收藏的门道》

 

 

 

 

------------------------------------------------------------------------------------------------------------------

 

 

本人以往的著作




《收藏的江湖》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收藏的江湖-西风/dp/B00HLYJHCK/ref=sr_1_1?ie=UTF8&qid=1389454075&sr=8-1&keywords=收藏的江湖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99664.html#ddclick?act=click&pos=23399664_4_2_q&cat=&key=�ղصĽ���&qinfo=26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40111231247675185194997573154300&ref=&rcount=&type=&t=1389453189000

京东商城:http://item.jd.com/11384853.html




《中国瓷器鉴赏与收藏》

定价:280.00元

京东商城:http://item.jd.com/11593229.html

当当网上架

亚马逊上架

全国各文物书店、古玩城书店



《解码元代青花瓷器与高仿》

定价:780.00元

藏友优惠价:420.00元(签名本)

微信:xifeng2013505(注明购书)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杂谈

元代瓷器

元青花

收藏

鉴定

分类: 中国元青花瓷器



如何正确鉴定元青花瓷器

文/西风

 元代中晚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手工业逐步进入市场,促使国内国外贸易有了很大的提升。作为“特殊商品”,尤其景德镇瓷器的生产最为突出。元代景德镇瓷器从元初的传统青白瓷、黑釉瓷、铁绘瓷等较单一的品种,过度到高质量的枢府瓷、白釉瓷、釉里红瓷、高温蓝釉瓷、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红釉瓷、红绿彩瓷和其他装饰瓷器。而元青花瓷器的流行,从国内大量出土的整器和残器标本以及国外传统馆藏(主要是土耳其和伊朗)、海捞(东南亚至肯尼亚)和陆上出土器来看,国内和国外消费各占据一部分,国外皇宫贵族和寺庙赏赐器也占据一部分。从这些分布来看,元青花瓷器因其与中国传统瓷器在色彩和纹饰绘画上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也迅速流行开来。但由于制造成本和官方的控制,导致价格很高,在国内和国外只局限与上流社会、寺庙和商业阶层。即便是远在非洲的肯尼亚出土的非常普通的日用元青花瓷器,也是仅限于重要遗址和有身份的墓葬区域当中。当然,元青花在元代晚期大量生产的历史成因(尽管目前馆藏数量有限,但从景德镇窑址区域历年出土大量废品及印尼出水大量海捞残(器)片,还有国内外一些私人收藏),这是个各国研究学者和藏家共同探索的话题,有待更详细的学术论证和发现。

 

 

元青花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二十年的发展阶段,并非迅速就成熟了。比如,从1319年湖北黄梅县出土的延佑六年褐彩釉塔式盖罐(还没有确证是否含钴,但风格是元青花的鼻祖),到元统三年(1335年)铭文青花供碗(景德镇出土),再到至正七(1347年)铭文成熟青花料盖罐(1996年雅安市文化路窖藏出土,雅安文管会藏),在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大威德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非常成熟时期,经历了1319--1335--1347--1351四个阶段32年多的漫长时期(元代才不到100年)。鉴于关注和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群体很多,并且许多爱好者在某些伪鉴定、伪研究和伪收藏的误导下,呈现纷乱的局面。根据笔者近10年的调查研究和搜集大量实物标本的基础上,在此姑且就元青花瓷器的鉴定谈如下几个重要的关键点。

 

1、元青花独有的艺术气质:

 

每个时代的器物有其时代特征,元代瓷器更是如此,也有它的时代艺术气质,这种感悟元代艺术气质的能力,必须经过长期对元代各类艺术和元代相关联的各类器物的研究才能获得。鉴赏是两个层面:鉴,是缜密的实践技术行为;赏,是对美学深刻体会的艺术行为。两者合二为一,才算达到真正的器物鉴赏之境界。好比看一副墨竹国画,竹干是不是有隶书的味道,竹节是不是有草书的味道,树叶是不是有楷书的味道,竹枝是不是有线条的力度,整个墨彩是不是有丰富的层次,整体构图是不是很合理,运笔是不是一气呵成等。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说明这个绘画的人根本不懂书法,不懂书法就根本谈不上文人绘画,这些就是起码的印象和感受。元青花瓷器的艺术气质,就是大气的器物轮廓线条、绘画的洒脱与古朴、构图的疏密得当,青花的透亮及丰富的层次感等给人的初步艺术气质。这种气质是有其内涵的,何况背后还有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

 

 

 2、元青花瓷器器形的把握:

 

元代元青花瓷器对器形的塑造是建立在一定的美学基础之上。因为元代是宋代精致美学的延续和各民族艺术、西域艺术及民俗艺术的大熔炉时代。但由于元代中晚期的蒙元统治者接受较高的中原传统艺术熏陶,尤其仁宗、英宗、文宗及顺帝都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加上景德镇浮梁瓷局作为朝廷直接管理的制瓷机构,可以说元代政府举全国之力征调水平高的制瓷师傅到景德镇浮梁瓷局,并且实行连坐责任刑罚。其中《通制条格三》规定:“匠不离局,其管匠官吏,头目、堂长人等,每日绝早入局,监临人匠造作,抵暮方散。提调官常切视,如无故辍离者,随即纠治。”另外,《元史》卷一百五禁令记载:诸锄获宿藏之物……得古器珍宝之物者,闻官近献,约量给价,若有诈伪隐匿,断罪追没(隐瞒私藏者罚一百七十鞭,多会丧命)。可以说朝廷拥有大量征集的社会古物。这也为元代制作各类产品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器形上借鉴商周以来的古器造型,下传承宋金和南宋以来的器物造型,对儒家主体艺术、佛教艺术、道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民俗艺术和外来艺术造型的综合创造。所以,元青花瓷器的器形,是集这些艺术追求完美的创造,基本达到同时代造型艺术的经典。如象耳瓶、铺首大罐、樽瓶、梅瓶、玉壶春瓶、高足杯、爵杯、匜和盘碗等,造型都很完美。元代中晚期,元青花瓷器从1319年萌芽到1340年左右才逐渐成熟, 但从元代早中期的青白瓷各类器形,都体现了较高的美学造型,而元青花只不过从体型上进行了大胆的技术突破和综合发挥。

 

3、元青花底足胎相的把握:

 

俗话说鉴人要见心,鉴瓷要看胎。元青花瓷器基本上都是露胎(极少裹足盘和杯除外),一般情况下,传世器相当有限,基本都是出土器或海捞器。由于700多年的岁月侵蚀,鉴别元青花瓷器最重要的是胎相和釉子必须要开门。传世有旧相(老皮壳包浆),出土胎相有各类土皮子(出土特征的老皮壳):生坑有生相,熟坑有熟相,水坑有水沁相,泥坑有泥相,墓坑有葬气相,窖坑有窖相,窑址有窑相,海捞有盐蚀相等等。针对各个坑口判定胎体是否具备自然老化胎相(皮壳)特征。还由于元青花底胎修足的随意性(景德镇历来发现出土元青花瓷器标本的地方有近70余处,估计各窑场对于修足有差异性),也就是说没有完全一样如明清官窑那样规范的修足。当然,胎体瓷化程度、出土地域和坑口及埋藏深浅、含盐碱程度的不同,所反映的胎相也各有不同,这需要大量上手各类坑口的标本和查看馆藏底足的特征,才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我们看到许多文博专家或社会一些明星专家频频打眼,其原因是根本不熟悉坑口和胎相所致,还有一些鉴定专家纯粹是职业操守的问题所致。

 

 

 4、元青花构图纹饰的把握:

 

元青花有它特定的构图规律。也许早期的构图很凌乱,到中后期非常注重构图,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元青花的构图和纹饰的选择是根据器物的大小、形制来安排的。无论是密集型构图或是疏朗型的构图,除了突出或者暗含的故事内容特别注重构图之外,绝大数(一小部分普通民窑日用小件瓷除外)纹饰都是极其讲究用笔的神韵和走笔的流畅度。所以,我们看到元青花就像古代行草书法,就像写意绘画,当你真正懂得传统艺术,才会领会元青花的构图和纹饰艺术魅力。这主要原因是元代青花料(苏麻离)基本依赖进口,加上烧炼、提纯、研磨、分级、试验(烧)等工序非常繁琐,当时就堪比黄金金贵,所以要求画工必须有深厚的传统绘画能力,免得浪费材料,以保证成品率。今天我们看到的成熟期的元青花绘画非常娴熟,笔触非常老辣。需要注意的是,元青花的绘画仅仅在鉴定当中只是其中一个参考项目,并非一点代面地作为鉴定标准的唯一性。

 

 

 5、元青花青料发色等级的把握:

 

首先,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属于伴生矿物质,主要由氧化钴和氧化铁基本构成,使用前需要加工和提炼成不同等级的成品,根据绘画需要而加以研磨和调制,然后分别采用火照的方式试验烧制青花发色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由于700年前古代烧炼和提纯技术的制约,青花料在窑烧后,基本都多多少少呈现铁锈斑现象(相当极少数除外),但这些铁锈斑的分布,多都聚集在笔触重的地方,也有局部分散的。与现代合成化工料的区别是前者自然分布或集聚,并且非常自然(伴生矿特性)。后者则氧化钴料和氧化铁人工合成后,有强烈的排斥性,后描画的氧化铁更是极其不自然,许多有相互咬合或漂浮特征,更没有数百年空气或湿气对氧化铁斑点形成的慢氧化特征(尤其下塌坑边缘非常明显)。现在仿家从西亚进口的原生矿钴料(或者非洲矿料),即便发色等非常接近,但这些自然老化特征是无法做出来的。

 

 元代工匠对青花料加工完成后,从出土的火照实验品得知,头青料和二青料绘制到大罐、大盘、梅瓶等大件器物上,也可能用在精致的中小件器物上。次青料(姑且为“好料”和“奇青”)主要绘制日用碗、小盘、小盏、高足、小罐、小壶等器物上(高档胎体的小盘、高足杯用优质青料),甙料(不理想的末等料)主要用于大量生产的民用日用粗品器物上。除了青料的等级决定青花的发色,还有釉面(地釉和面釉)薄厚、当时的气候、窑温的高低和还原气氛也决定着青花的发色。鉴定的时候必须明白,青花的发色呈现多样,所谓“一窑烧百器,形色各不同”。

 

 6、元青花瓷器矿料和胎体的把握:

 

俗话说:"制瓷过手七十二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很重要"。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到宋代就已经形成专业化体系,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料加工、制泥、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七项工序。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陶 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元代因烧造大件瓷器和保证成品率,故胎料中加入高铝麻仓土矿料,尤其导致立件制坯由拉坯转为印坯工艺。元代就胎料加工而言,从矿料开采,水碓坊加工成(朴子)到窑场按比例和泥、洗泥、腐泥、踩泥、打泥、成泥,再到坯泥,需要数月或半年多的一个周期。就揉泥而言,景德镇称“挪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元代瓷器大多因挪泥不到位,尤其大件瓷器也许还因为印坯按压不均匀的缘故,或者手工料颗粒大小不一的缘故,胎体中多有气孔(并非全部都如此,也有气孔非常少的现象)。不过不同的大小件器物所用的泥料不同,精细的器物和普通的器物所用泥料也不同,官用器物和民用器物所用泥料也有所不同。所谓的(瓷石麻仓土)二元配方在大件瓷器烧制中并不成功,必须再加上三宝蓬的瓷土才能不变形。实际上是三元配方才比较恰当。并不是所有元青花胎质都疏松有气孔,也有致密、瓷化程度很好的胎质。这主要决定于泥料淘洗精度和烧结温度的瓷化程度。鉴定时,古代瓷器和新仿瓷器有明显手头(重量)区别,这需要长期的实战锻炼,方能驾轻就熟。

 

 

 7、元青花瓷器成型工艺的把握:

 

由于大件类元青花胎料需要增加三氧化二铝来增强胎体的耐温度,在宋代以来原有可拉坯成型的泥料中必须添加其他矿土。由于麻仓土和其他矿土的添加,泥料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大大减弱。只有使用印坯工艺才能成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元青花瓷器基本都是印坯接胎的痕迹。虽然缺失了拉坯的柔美性,但印坯成型可以制作复杂的器形,可以相对保障同类器型的大小一致。尽管同类同期印坯成型器物大小都一致,但坯胎薄厚、温度的不均匀等还是要影响瓷器的收缩比。一般情况下,陶与瓷的干燥及烧成收缩比总计约为:粗陶20%左右,普陶l8%左右,细陶15%左右,炻瓷l8%左右,普瓷16%左右,细瓷14%左右。所以,元青花成型工艺的的特殊性,也是我们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但这也不是绝对,因为现代高仿都在努力恢复传统工艺的各种细节。

 

 8、元青花瓷器的釉子的把握:

 

釉是瓷器的外衣,同样元青花瓷器的釉是青花得以明亮显示的重要法宝。一般情况下,元青花瓷器首先是白底釉或者青白底釉上面画青花,然后再罩上透明釉或者影青透明釉(少量的枢府釉上也有青花,但多都不理想)。釉的薄厚、流动性、与底釉的结合度,都是影响青花发色的因素之一。我们再鉴别元青花瓷器釉层是否具备老瓷特征的时候,必须考虑综合因素和釉层薄厚、烧结温度的因素。再就是釉的自然腐蚀,使得釉面的玻璃质面是整体或局部受损,但这种受损是多局部和多层次的缓慢受损,并不是现代采用化学方法的一次性全面受损。各个坑口出土元青花的釉面都有所不同,有大旧如新的,有釉面不同局部蚀失的,也有完全失釉的,不同的坑口要对釉面有不同的对待,熟悉各个类型的坑口釉面特征才是关键。这些特征的掌握,必须大量观察和实践,并非纸上谈兵就能掌握。

 

 

 

9、元青花火石红形成原理的把握
 
在这里想说一点的是瓷器的底胎、口沿、出茎釉薄、漏釉泛红现象。元青花瓷器这种现象很普遍,许多人对这一现象进行大量论证和推测,但与实际形成的原理差别很大,更有甚者,竟然把元青花有无火石红作为鉴定依据,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二。关于火石红现象,在唐宋时期一些窑口中就已有之。这种现象起初的形成是自然窑烧现象,并非人为。根据窑址标本和窑具大量调查,加上现在仿烧实验,现在慢慢解开了困扰已久的答案。同一件匣钵重复烧制同一批同类特征的器物,先后出窑所呈现的器物有不同深浅火石红现象。尤其器底露胎、胎釉结合处、口沿出茎部位和局部釉薄、漏釉的地方不同程度有火石红现象。最困惑人们的是有些有火石红,有些却没有火石红,有些火石红很深,有些火石红很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火石红形成原理。新匣钵首次投用,(假如使用新垫渣)匣钵胎体内水分(水分气体、含铁成分)与匣钵内器物加温所排水分不同步,也就是说在同等高窑温下匣钵内的器物早已经无水分进入磁化状态,而厚重的匣钵和垫渣还在继续排水分,根据不同比异性相吸的原理,匣钵内器物必然要吸收匣钵的排出的水蒸气,所以在器物露胎出和薄釉处最容易留下(二次吸水)氧化痕迹,即火石红或者泛红“紫口”特征。这种新匣钵和新垫渣所烧的头窑、二窑瓷器火石红或者泛红“紫口”特征非常明显;第二、无火石红形成的原理。随着二窑和三窑的高温窑烧,致使匣钵和匣钵内垫渣的水分(含铁成分)完全分解“干净”,匣钵和匣钵内器物达到高温后完全进入平衡状态,器物也进入单纯的瓷化和釉化熔结状态,因无外界物质侵入或吸入,故而不会发生胎体吸收水分反应后的氧化痕迹,也就无火石红或者泛红“紫口”现象了。

 

简而言之,火石红、泛红、“紫口”这种现象的是否产生,主要取决于匣钵内在高温环境下,是否保持干燥平衡状态。只要不平衡就会产生变化,也许是窑裂,也许是釉变或者火石红、泛红、“紫口”特征现象的产生。往往新匣钵首次进窑使用或者使用新的垫渣(垫饼),一般都有火石红、泛红、“紫口”特征。多次使用过的匣钵和老垫渣同时使用的基本都没有这些特征。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也许还要取决于胎料中含铁量的多少。已经在景德镇经过多次试验,证明这种论证是正确的。再有,许多宋元窑址相同地层出土的相同器物标本,有的有,有的没有,而且是多数没有火石红、泛红等特征,也间接印证这种特征的合理性。

 

10、元青花瓷器综合判断的把握:

 

任何古陶瓷鉴定都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需要对器物进行综合判断之后,才可以最终下结论。元青花瓷器也是如此,而且要更加注重综合判断,才能符合其鉴定标准。以前人们往往不注重核心的胎体和成型工艺,只把标准定在青花是否有透明感,是否有晕散,是否有大小分布的颗粒状,是否有下榻吃胎骨的聚集坑点等等,好像只要具备这些因素就可以认定是否是元青花。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最好的湛蓝型(顶头青料)元青花青花特征因烧炼精细和除铁干净,并不具备这些特征。还有现在景德镇的地下高端仿家,也使用西亚进口钴矿料,对这些特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攻克。真正的高仿元青花,不是资深人士,单纯的依据这些绝对会吃大亏。

 

为此,根据笔者自己多年的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做点总结,鉴定元青花瓷器:必须从器形、底胎、构图、纹饰、绘画、青料、成型工艺、修胎、釉面、烧制工艺、坑口和是否动手脚等综合鉴定因素才能最终下结论。尤其器形别扭、底胎不老,成型工艺有问题,纹饰绘画缺乏元代气质,其他都可以放弃。元青花瓷器鉴定能力的真正具备,不是光靠理论和图片资料学习,需要大量接触不同的馆藏器(最好上手研究),大量接触窑址出土标本和各个地域、各个地层、各种环境下出土标本对比研究,才能具备一些这种实际经验。还有一项更重要,那就是玩命的研究各个层次、各个时期的高仿品和各种做旧特性。真假“黑白两道“通吃,才会真正具备鉴定能力。与时俱进,实践再实践才是永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西风)。

 

注明:1、元青花铺首大罐及所有局部图(安徽本埠博物馆藏品,上手自拍);2、元青花凤纹大盘为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品;3、标本上为印尼出土,下为美国大都会收藏(出水于东南亚海域);4、元青花火石红大盘底为香港天明楼馆藏。

 

【元代瓷器鉴定说明】长期有大量网友在本微博发私信及图片要求鉴定元代瓷器,在此说明一下:不是本人不回复和关注,是微博图片像素太小,容易错判错鉴。最好发到我博客邮箱(百度搜索:西风元代瓷器,然后进入博客首页左边),器物正面、正面局部、底部及局部、口沿和口内各拍清晰大图,或拿实物到工作室。鉴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请尊重别人劳动。算统一回复,见谅!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西汉

汉废帝

金石学

汉代收藏

考古发现

分类: 重要信息发布

海昏侯墓的发掘物印证了西汉古器收藏热

文/西风




江西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海昏侯墓主人身份的确认和大量文物的展现,可谓是2016年最热门的话题。但是,值得历史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和研究收藏史的学者兴奋的是此墓出土另类文物的出土。如数以千计的竹简、木牍恐怕要改写了《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的“汉废帝”不学无术之误,尤其出土的西周提梁卣、战国时期的缶、春秋战国编钟等古器物,其制作年代跨越近千年。如此穿越时空之大的器物同时出现在西汉墓葬中,意味着这位“汉废帝”还是一位琴棋书画精通的贵族收藏家。这不仅对金石学发端产生重大思考,而且对西汉社会收藏活动进行了有力的证实。

 

盗墓,又是盗墓,这个古老的职业!2011年3月23日下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接到新建县考古队队长的电话,说这里有群众举报发现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土堆上有盗洞。到现场后,发现盗墓贼挖出来了三四十厘米厚的椁木,还有炭、白胶泥等。根据这些现场物分析,应该是一座西汉墓。从打洞的准确性而言,这些专业的盗墓贼手段确实很高,他们从封土顶上打了14.8米到了墓葬的正中央底部,准确无误(不是江湖传说)。按道理应该有巨大收获,但盗墓贼对汉代墓葬的形制和结构还是没有研究到位,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墓葬是汉代居室化的结构,正中心墓室恰恰是空的。费了老大牛劲,这锅支的漏底了,估计现在后悔的撞了8回墙。

 

据考地方史料记载,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在建昌县西北六十里昌邑城内,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旧称百姥冢。史料记载的刘贺墓位置与此次被盗位置非常接近。于是考古队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相关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并且在墓内研究了近5年,对考古的发掘和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2015年11月4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

 


海昏侯墓葬出土青铜酿酒镇流器、青铜火锅、青铜无烟灯


2016年3月2日,江西官方发布新闻,经考古证实,该墓是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考古发现,在海昏侯墓内棺尚存墓主人遗骸痕迹,遗骸腰部位置见“刘贺”名字的玉印一枚;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中,有一枚写有“海昏侯臣贺”字样的墨书金饼;海昏侯墓内还出土了写有“海昏侯臣贺”等字样的奏牍。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最值得关注的是墓葬中还成套出土的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数以千计的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惟妙惟肖的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的青铜镜等。根据考古发现,木牍上有些内容是奏折,分别落有刘贺以及夫人的名款。考古发现的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其中大多是刘贺生前喜欢读的书,其中不乏《易经》、《礼记》,还有《方术》等。

 


海昏侯墓葬出土写有“海昏侯臣贺”字样的奏牍

 

据《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海昏侯的爵位世代承袭,一直延续到东汉,其中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生平最为曲折,作为汉武帝的孙子,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帝、民、侯四种身份的转变,人生如过山车。当初被权臣霍光扶上帝位后,龙椅都没有捂热,仅27天就遭废黜。成为汉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经历了天上掉地下的跌宕。《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海昏侯刘贺被废的原因:“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臣敞等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后汉书》中,东汉颇具名望的尚书卢植也曰:“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馀,故霍光废之。”以载可见海昏侯继位之后的表现非常之差,是个典型的不学无术和荒淫可笑的混混。

 

但仔细读《汉书·霍光传》则会发“废帝”并非那样简单。刘贺入长安即帝位时,有“昌邑群臣”二百馀人随行。霍光开始谋废刘贺,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都是刘贺的心腹,很难收买。于是“与群臣连名奏王”,所指罪责包括“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馀人,常与居禁闼内敖戏”,以及“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霍光等对此“昌邑群臣”入朝岂不害怕?霍光在监国的期间,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揽权。刘贺继承皇位带去了大量的官员,对霍光是有非常之大的威胁。


我们在看看当时军权在握的霍光在废帝现场的表现,就知道这是一场精心策划下的“逼帝退位”。据载,大将军霍光“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霍光首先表态:“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和车骑将军张安世的支持。群臣“会议未央宫”结束时,“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此时霍光的亲信田延年则离席按剑,以“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相威胁。在这中情形之下,朝臣只有“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了。这个时候,就连皇太后也看在眼里,这位强势权臣不好惹。以“诏曰‘可’”的形式无奈批准了霍光的决定。但皇太后依据“古者废放之人屏于远方,不及以政”的传统作为对霍光集团更加要命的决定,做出了“请徙王贺汉中房陵县”的建议,才保住了刘贺的性命之忧。

 

刘贺登基像

 

在霍光军权独揽,爪牙满朝的背景之下,我们立刻会想到历史上许许多多个羽翼未丰的皇帝,在面对强大的权臣政治对手之时,要么装疯卖傻,要么听之任之做个随意摆布的傀儡。刘货显然两者都未选择,而是选择了“心急吃热豆腐”。但老谋深算的霍光,这类嫩苗子看多了,甚至越发知道对手是个难缠的皇帝。所以,在27天就斩除祸患,先废掉在说。我们想想,在位27天的皇帝,能做什么?东汉尚书卢植所附录前人记载的罪过千馀更是太不符合常识。也就是说,刘贺平均每天要干30件以上的坏事,这可能吗?不知道江湖险恶的刘贺,离开京城长安,回到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继续做昌邑王,霍光还多次派遣秘密“朝阳大妈”监视,再随后又被贬到江西做海昏侯。史书往往是“败者为寇,强者为王”的顺笔,刘贺一身不学无术的臭气从西汉时期,一直臭到2016年。


但此次海昏侯墓葬出土的陪葬器物表明,刘贺应该是一个喜好琴棋书画,并且收藏三代青铜器很牛的青年人,是那个记载所说的性格乖张暴虐之昏君?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还有这次挖掘的最大发现就是孔子的“户口本”,主椁室内发现一组屏风,上面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屏风上的铁钉和大铁环依然清晰可见。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照西汉尺来算,孔子高约2.21米。网民调侃:“这孔子比肩姚明,惊呆了有木有?”关于这个问题,作为独尊儒家圣人的西汉集权王朝,拔高孔子的任何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刘贺不仅生前对儒家孔圣人顶礼膜拜,而且艺术修养也反映在遗物陪葬当中。


海昏侯墓葬出土的奏牍,对西汉书法的认识具有历史性意义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刘贺海昏国封地的尊贵的政治地位;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金币金板等,说明了西汉海昏国封地的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加上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刘贺海昏国封地的文化生活状态;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与豪华奢靡,也间接的反映了刘贺海昏国封地的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对于西汉宫廷和贵族收藏活动而言,根据历史记载,汉代建立“天禄”、“石渠”和“兰台”,这三个机构实际上就是皇家的三大图书馆和文物馆。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曾创置“秘阁”,搜求天下法书名画及古器。此后,历朝均有购求书画的专门机构。汉献帝建立了一个专为他的朝廷大臣们画像的“黄门画室”,召集天下画师和书法家进行创作和研究前人作品。并对当时的宫廷用器进行造型和装饰设计。这些都说明汉代收藏活动,上至朝廷,下至封地贵族及名流异常活跃。



海昏侯墓葬出土西周时期的提梁壶(应为刘贺生前收藏品)

为了再印证西汉社会活跃的直接证据,笔者在举个例证。2012年3月20日晚9时,宝鸡市渭滨区石嘴头村民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批文物。经过两天的发掘,一共出土了175件文物。令人惊奇的是,这一批文物出自周代青铜器和汉代两个朝代的文物,时间上竟然相差了近千年。据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很可能是一位汉代古董收藏家的墓,他的藏品和当时的随葬品一起跟他下葬,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其他汉墓中也有过发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个窖藏,收藏着古代人的藏品。这批文物目前陈列在宝鸡市博物馆内,对研究汉代的文物收藏历史面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海昏侯墓葬出土战国时期的缶(应为刘贺生前收藏品)

我们看到的许多资料和文章,认为传统金石学源于唐宋。但《四库总目提要》说:“自梁元帝始集录碑刻之文,为《碑英》一百二十卷,见所撰《金缕子》,是为金石文字之祖”。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最早收集碑石拓本为书的是晋代将作大匠陈勰,辑有《杂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尽管梁元帝《碑英》既不见于《隋志》,估计因梁元帝藏书和焚毁大量历代典籍有关。看来晋代将作大匠陈勰是目前见载最早涉及金石学的人。

 

这样看来,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韦述(?-757年)被誉为金石学先驱就晚了许多。不过唐代的金石学,尤其韦述的贡献,对宋代的金石学跟进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韦述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并《史例》一卷。其中记载:“家聚书二万卷,皆自校定铅椠,虽御府不逮也。兼古今朝臣图,历代知名人画,魏、晋已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名公尺题,无不毕备。及禄山之乱,两京陷贼,玄宗幸蜀,述抱《国史》 藏于南山,经籍资产,焚剽殆尽。”

 

但更多的人认为把古代器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属于北宋仁宗以后的事。史载:(北宋真宗)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21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

 


商周青铜夔纹提梁卣(故宫博物院藏)

 

而对北宋金石学起到推动作用的无疑是北宋仁宗时期的欧阳修,而北宋仁宗时期的刘敞也被认为是北宋金石学的开山之人。刘敞在金石之学方面造诣深湛,对金石学非常痴迷,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把家藏的十一件古器物,使人摹其铭文,绘其绘画,刻之于石,名为《先秦古器图碑》。

 

北宋在金石学方面有巨大贡献的还有吕大临,再还有突出贡献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二《谷口铜甬铭》跋中写道:“盖收藏古物实始于原父”,原父即北宋刘敞。可见刘敞在整个北宋金石学方面确实有着特殊地位。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欧阳修撰写《新唐书》、《新五代史》时,亦求教于刘敞。王安石、曾巩(均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对刘敞也很钦佩,说他博学多才。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尤长于史学,曾助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还著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春秋传说例》、《春秋意林》、《公是集》等,还与弟刘攽、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

 

从上述这些资料,我们基本梳理了金石学的一些大概源流和概况。但不可否认,自西汉建立,各王分封,这些各郡国大搞建设,所以“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多载铭文;碑碣刻辞,出土尤众”也是必然。收藏也罢,考证和研究也罢,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海昏侯墓出土西周与战国青铜器,可以确信是刘贺生前的遗留物,也是典型的古器收藏行为(历朝王侯有把生前爱物陪葬的习俗)。至于来源,无论是刘祝生前购买、别人进贡或本地出土物,说明刘贺喜欢古器收藏。而喜欢古器起码有一定的学问和修养才行,否则作为一个不知道古器有何价历史值的的人,是很忌讳这些前朝遗物的,要说古器能卖钱,但刘贺缺钱吗?更别谈死后带入阴曹地府了。姑且大胆假设,海昏侯墓出土西周青铜礼器,至少把金石(学)的雏形,从唐宋提前至西汉时期。并且与宝鸡市渭滨区石嘴头村发现的汉代收藏前朝的古器证据,形成西汉收藏古器活动的有力互证。从这一点来讲,意义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上诉的记载和出土物,加上刘贺所在海昏国经济和文化生活状况表明:刘贺是“不学无术”及“荒淫爆裂”的昏君之罪名或许要翻案。期待江西考古专家的后续研究。目前考古队相关专家也推断:“从目前出土的的海昏侯墓乐器、砚台、棋盘、屏风等风雅之物,刘贺所受的教育应该比普通家庭要好得多。他作为皇孙,从小应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喜欢舞文弄墨,又爱好收藏,可见他过着优雅且很享受的生活。这应该属于当下所说的文人生活。”

 

 

 

注明:由于前几天草草发文,对倒数第五六段文字未仔细校正,其中有许多错误,今进行了改正,谢谢网友的提醒,非常感谢!另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望告知本博,首页有联系方式,谢谢!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张澍

鲁迅

杂谈

收藏

文化

分类: 文献史料汇集

鲁迅与陇右派大学者张澍

文/西风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鲁迅的文学成就盖过了他的其他,有不少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收藏颇丰的藏家和学问家。王锡荣先生写的《藏家鲁迅》一书,系统的介绍了鲁迅的收藏,涉及了国画、书法、瓦当、砖刻(汉砖为主)、汉画像、碑铭、古帖、古陶瓷和杂项、印章、古钱币、中同版厕、外国版画、藏书票、油画、笺纸、雕塑、剪纸及明亿片等等。他收藏的数量虽不算最多,但是门类却非常众多。在北京期间,他也是琉璃厂古玩圈经常逛摊的常客。

 

鲁迅还有一项爱好可能被忽视,那就是鲁迅从青年以来一直对典籍的收藏与研究。不仅花大工夫抄录典籍,而且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抄录,早在南京的时候他就手抄过汉译的赖耶尔的《地学浅说》两大册。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他又开始抄《穆天子传》、《南方草木状》、《北户录》、《桂海虞衡志》、《释虫小记》、《燕子春秋》、《蜂衙小记》与《记海错》。

 

说到鲁迅的典籍方面的研究和刊刻著作,必然要提陇右派学术大家张澍的《二酉堂丛书》了。这部书对鲁迅影响很大,对他立意辑录乡土文献,古代史地文字,字体等学术方法,可以说完全是陇右“二酉堂”的一派。我们都知道,鲁迅在青年时期,在北京绍兴县馆编就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就是参照“二酉堂”一派的学术方法和思路。

 

周作人在其写作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往南京》一书中就对张澍的《二酉堂丛书》对其胞兄鲁迅的影响作了回忆。如“伯宜公于丙申(1896)年九月去世,鲁迅往南京是在戊戌(1898)年闰三月(鲁迅时年18岁——笔者注),这中间原是有一年半的光阴,还是住在家里的。但是我于丁酉年初即往杭州,看在狱里的祖父去了,到了鲁迅走后的戊戌年秋天才回家,所以这一年半的事情我大部不知道,不能另立一章来细说,只好摘重要的来带说一下。伯宜公没后这几个月里,家里忙于办丧事,鲁迅并没有余暇去买什么书,但是在第二年中却买了不少重要的,便是说与他后来的工作有关的书籍。单据我所记得的来说,石印《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王韬的《淞隐漫录》,都是继承以前买书的系统来的,新的方向有《板桥全集》等。这些普通的书他送到杭州来给我看过,但是在我回家之后,却又看到别的高级的书,不是一般士人书斋里所有的。就我记得的来说,有木刻本《酉阳杂俎》全集,这书在《唐代丛书》中有节本,大概看了感觉兴趣,所以购求全本的吧。有《古诗源》、《古文苑》、《六朝文絜》、正谊堂本《周濂溪集》,这算是周家文献的关系,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类编》则是仿宋复刻本,最是特别的则是一部《二酉堂丛书》了。这是武威张澍所刻的辑录的古书,与后来买到的茆泮林的《十种古逸书》同样的给予鲁迅以巨大的影响。鲁迅立意辑录乡土文献,古代史地文字,完全是二酉堂的一派,古小说则可以说是茆氏的支流了。《二酉堂丛书》还有一种特色,这便是它的字体,虽然并不完全依照《说文》来复原,写成楷书的篆字,但也写得很正确,因此有点别扭,例如“武”必定用止戈二字合成,他号“介侯”,第二字也必写作从户从矢。鲁迅刻《会稽郡故书杂集》的时候,多少也用这办法,只可惜印本难得,除图书馆之外无从看得到了。”

 

鲁迅的《会稽郡故书杂集》最终完成全部是在北京绍兴会馆,收有古会稽郡史地佚书《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等八种,尽是乡邦文献。但初版于1915年在绍兴以会稽周氏的名义木刻刊印,属于自费出书的那种。这本书早在鲁迅任绍兴师范学堂校长时就开始着手进行,目的是为家乡父老"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殷殷故乡情溢于言表,可见鲁迅对家乡文化的重视和责任。由于这些渊源,鲁迅对张澍的一些著作也有关注,尤其对《二酉堂丛书》非常珍视,对他以后的考据学、汉砖和碑铭研究或许起到启示作用。毕竟张澍是乾嘉学派重要‘博通经史’学者,在考据学、金石学和文学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尤其张澍的敢于批判现实、较真和官场不合作精神,当时就评为“性亢直,所至辄有声”。

 

张澍的《二酉堂丛书》,又名《张氏丛书》,二十一种,二十七卷。初主讲兰山书院,纂《五凉旧闻》四十卷,后收关陇著述,所辑上自周、秦,下至隋、唐,有关陕西、甘肃人著作与陕西、甘肃古代地理书辑佚本,共二十四种。即籍乡邦,孤本罕见,亦为收集,得十二种。道光元年(1821)刊刻,余十五种,未能续刻。西北地方文献重要资料,略见于此书。有道光元年武威张氏二酉堂刊本。张澍辑佚方面的成就都体现在《二酉堂丛书》中,收集了唐以前甘肃人的著作和甘肃古代地理书的辑佚本二十一种,是研究古代甘肃乃至西北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关于甘肃陇右派学术大家张澍,史料记载很多,他和甘肃陇南武都的邢澍,被学界并称为“陇右学派二澍”,主要是指学术成就。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将张澍列入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之列;梁启超也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中说:“整个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中,就甘肃来说,以他(张澍)卷轶浩繁。”他学识渊博,经史之外,旁及天文、算术、舆地、军事、农业,不仅通达,而且深刻。他尤其精于声韵、训诂学。

 

《辞海》,有张澍的专列辞条,该辞条如是记述:“张澍(1782-1847),清学者。字伯瀹,号介侯,甘肃武威人。嘉庆进士。历任玉屏(今属贵州)、泸溪(今属湖南)等县知县。他好游历,远游晋、鲁、豫、江、浙等十余省。博览经史,留心关陇文献,辑乡邦遗籍数十种。及其他阙佚书为《二酉堂集》,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

 

张澍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姓氏学和方志学两个方面。他的《姓韵》、《辽金元三史姓氏录》(《附西夏姓氏录》)、《姓氏寻源》、《姓氏辩误》、《古今姓氏考证》,曾被当时国内称为‘绝学’。张澍在仕途中,注意搜集地方风俗人情和历史地理资料。他曾主持修纂了《屏山县志》、《泸溪县志》、《大足县志》。他寓居西安后,同样‘留心关陇文献’,又在以前写的《五凉旧闻》基础上,撰写了《凉州府志备考》,遗稿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这部遗稿对研究五凉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张澍在金石学方面也有研究,他写有《大足金石录》以及许多篇金石题跋之类的专著,均收入《养素堂文集》。

 

张澍在文学方面也很突出,他的《养素堂诗集》中收录诗3051首,内容丰富,有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有写学习精神的,有写农民疾苦的,也有写山水景物的。张澍的诗,有现实主义的,但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钱仪吉在《养素堂诗集》中说:“介侯(张澍字)之才囊括千古,其气一世无所屈,凌纸勃发,多为俗目骇怪,或以唐宋格律绳之,辄不得,以为疑。而予独见其有望古遥集湛深幽抑之思,与夫奥峭詄荡之风致,吴越讴怆凄窈眇之音节,盖有近于骚人之哀怨者。旧尝读其黔楚间作,怀贾吊屈,往往而然,予之得于介侯诗者在此。”在清代诗苑,张澍的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整理这个文字,并非要借鲁迅抬高家乡的学者,实际上他们先后都各有成就。主要是敬畏这些前辈的同时,本人对浙江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浙江的历史人文,还是越窑、南宋官窑和龙泉窑,更重要的是浙江的一大批务实的收藏群体多有交往,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许多。这些都是我每每想起来,感慨不已。

2016.4.26


后记:

朋友说问我怎么关注起“史学”?嗨,哪敢言谈史学http://www.dfgms.com/images/smilies/default/lol.gif
其实是收藏的回归和本位,我们要思考的是回顾过去再审视当代,清国民国的过去就是我们的当下,也是我们的明天和后天。如果100年后,没有人提及,无论怎样都是白玩。


物不是最终,是物后面的心性,解决不了这些,人则困惑不已和疲惫不已
犹如经济问题,最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最终是人的心性问题,这是我发帖的初衷
古人所云“眼前无物”不是不去收藏,藏只是过程,过程的背后是去关照心灵和身后。
古人所云“藏无止境”是说如果没有解决心层问题,则不能沉淀,永远在路上奔忙。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高古瓷

陕西

耀州窑

富平窑

银沟

分类: 中国古陶瓷前沿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对陕西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重要的制瓷窑场

央广网西安3月23日消息(记者雷恺)记者今天(23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考古人员对陕西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采(征)集到瓷器863件。考古人员认为,通过科学考古研究探讨文献记载中的唐代“鼎州窑”、五代“柴窑”与富平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破解“鼎州窑”和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或将使得现有“中国陶瓷史”重写。
      
据介绍,从2012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确认了银沟遗址面积为2.3平方公里,遗址内遗存有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在文物调查过程中,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质地各类型标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包括青瓷648件、白瓷87件、黑瓷66件、茶叶末釉瓷19件、浅黄色瓷5件、酱色瓷9件、灰色瓷2件、彩色瓷2件、素烧瓷25件,种类十分丰富。文物勘探过程中共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古代墓葬88座、大部分为汉唐时期墓葬。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会同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等采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对银沟遗址陶瓷标本进行测试、对制瓷工艺开展研究,并利用科技手段对陶瓷标本进行断源、断代,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银沟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标本无论是白瓷、青白瓷还是青瓷和黑瓷,其原料都可以采用就地取材,这里具有制造各类瓷种所必需的全部原材料。这里的窑工从五代时期时已分别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这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该窑场曾同时生产青瓷、黑瓷、白瓷和青白瓷,以青白瓷水平最高。该窑场发现之处还发现瓷土,这与中国唐宋时期窑场设立在原料产地的习惯相符。从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该遗址出土的标本,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胎薄、均匀、圈足十分规矩。器型丰富、规整,说明工具、模具水平高超,辘轳车精度高。特别是一类青白瓷,胎体细腻,瓷化程度整体较高。其透明度、胎体之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等均 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特别是白瓷(青白瓷)的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说,陕西银沟遗址出现的窑业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专家认为,通过科学考古研究探讨文献记载中的唐代“鼎州窑”、五代“柴窑”与富平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揭开尘封千年的“鼎州窑”之谜,有望破解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鼎州窑”和“柴窑”问题的解密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或将使得现有“中国陶瓷史”进行重写。

考古队发布资料














































民间发布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