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宝昌老师写的《蒋祈与唐英》论文
(2010-04-29 00:28:50)
标签:
昊十九釉里红款识器形唐英政和杂谈 |
分类: 文献史料汇集 |
蒋祈与唐英
耿宝昌
蒋祈与唐英同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历史名人。他们为中国的陶瓷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亦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景德镇瓷都历史的纪实史料。蒋祈的《陶纪》或《陶纪略》,唐英的《陶冶图》、《陶人心语》及《陶成纪事碑》、《瓷务事宜示谕稿》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蒋祈有著作传世,但未见其制作的陶瓷真品,仅见有伪托款。唐英却留下了不少创作及他亲身制作并署个人名款之器,如他在清雍正、乾隆时期创作的前朝所未有的各种新颖的单色釉、彩釉、彩瓷和其自写自画的诸多器物及幕宋代各大名窑之器,凡例不胜枚举,尤在仿古方面有显著的成就。下面仅以其较为突出的仿古名器选例简述。
仿政和窑
釉里红海水鱼纹洗,口径24.6、底径20.8、足距18.5、高5厘米。葵花式口略向外卷,直墙,底部微敛,底面向里收卷呈平面,连接器底部有弯曲形三乳足,有一伤残。里外为釉里红色描绘的海水纹,里心绘有双鱼,色彩晕散,底为青白釉,环底一周有九个支烧钉痕,以色泽艳丽的釉里红色从右向左楷书横写“政和窑”,其下角竖写“至正元年蒋祈仿第二”(图一)。
图一
1984年曾再发现与其同样的一件洗的底部残片,纹饰、字文全存,款识是“政和窑至正元年蒋祈仿第四”。
仿宜和窑
釉里红霞斑葵花式洗,口径24.4、底径212、足距18.5、高3.7厘米。器形与前者相同,唯三足残缺不存,且经过磨工处理,露胎细腻,器的里外釉面呈黑褐不匀的釉里红色,底部釉面青白微显不平,有与前者同样格式的釉里红色楷书“宜和窑”,下角竖写“至正元年蒋祈仿第一”。
上述两件釉里红洗为传世品,在60年代前几经辗转,多次易手,前后被北京义兴和、可观阁、明华银行童今吾、张子厚等收藏过,
大都认为是蒋祈所仿,被视为珍品。前者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为故宫博物院所藏。此乃历史上的流传经过。
笔者曾对两件瓷器的造型、胎釉、颜色精心观察与分析,并用几件旁证器物佐以对照,认为是乾隆时期所仿制。因为其造型与乾隆时期官窑作品的青花、仿汝、仿官、仿哥、仿定、天蓝、茶叶末釉的葵花式洗的器形完全一致;其色调又与乾隆釉里红龙并涂釉里黑云的云龙纹梅瓶的釉和色彩极为相似。根据以上几件实物的考证,完全可以证实两件洗的时代问题。
1966年于北京市文物店韵古斋门市部,耿朝珍先生为探讨“宜和窑”,曾出示一件清乾隆釉里红缠枝莲双耳瓶,底部以釉里红色
从右向左横写“宜和窑”,下角竖写“至正元年蒋祈仿第一百零十三”款识。
嗣后又见一乾隆釉里红凤凰牡丹洗口瓶,颈部绘海水、蕉叶,肩上五蝠,腹部凤凰牡丹,足上水纹,肩折处施绿彩弦纹装饰.底部款识同样以釉里红色书写“宣和窑”,下角竖写“至正元年蒋祈仿第一百零十四”。这两件瓶的高度约45厘米,造型、纹饰均属乾隆时的典型之作,釉里红水纹的画法、色泽及其款识书写体式和上述两件洗、
以及洗的残片的款识等俱相同。通过实物对比考证,上述两件蒋祈仿“政和窑”、“宜和窑”洗均应为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作品,是当时陶务监督唐英在大量幕古时所为。兼之乾隆本人嗜古成癖,从而生产了这一类仿古名窑之器。唐英督陶时期除攀古外,亦有不少创新之作,如《陶人心语》中所述“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
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他曾派员调研钧窑配釉。唐英以实干精神,兼具高度的制瓷造诣,与匠师们通力合作,从而使当时的制瓷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清雍正、乾隆盛世瓷器的精粹和攀古瓷之逼肖可谓登峰造极,其中有些仿汝、官、哥、钧釉之器足以乱真。
清代初期瓷器中即已常有刻款“宣和”、“枢府”的青白釉盘碗,由此可见攀古之习。尚有书写“灵和窑”款之物藏于英伦,暂且不论。至于有无宋、元时期蒋祈的真作,尚待今后古窑址新的发现。
仿吴十九
唐英督陶时以仿古最为突出,有仿蒋祈作品,亦有仿昊十九的器物。
《紫桃轩杂缀》载:“浮梁人昊十九者所制精瓷,妙绝人巧,尝作卵幕杯,薄如鸡卵之壳,莹白可爱,一枚重半株。又杂作永、宣二窑,俱逼真者,而性不嗜利,家素然,席门翁墉,十九自号壶隐道人,今犹矍然。”
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壶公窑,神庙时烧造者,号‘壶隐道人’,其色料精美,诸器皆佳,有流霞盏、卵幕杯两种最著……亦雅制壶类……壶底款‘壶隐老人’四字,相传为昊十九,而籍不可知矣。”
又据吴氏邦振墓志。昊十九系明嘉靖、万历时景德镇人,姓吴氏,邦字辈,以昊十九的排行名于世,因师承家传,技高一筹而成名。
文献中有吴为、吴昊、昊十九、壶隐道人,只见文稿赓续引用,但从未见到其真实作品,或许尚未发现。偶然翻阅日本出版的《东洋陶瓷大观》丛书中的《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藏中国陶瓷图录》,上有白釉凸梅花纹碗,器呈撇口,圈足,底部书写规整的楷款“昊十九制”,款识的体式、笔力神韵具有清代写款特征,乃至器形都具清代乾隆时期之特征。
仿壶隐老人
祭红釉瓶,方形小口,细颈,长圆腹,圈足。底部青花楷书“壶隐道人”,围有方框。红釉色匀。从其造型、胎釉、款识特征看,同
样是雍、乾时期的仿品,一是此种器形为雍正青花、粉青和斗彩小品中所常见。二是其与署政和、宜和二窑的所谓蒋祈作品一样,不符宋代的特征,其产生背景也应与唐英有关。
“壶隐道人”款的宜兴紫砂壶是习见的.昊十九、壶隐道人的明代作品亦只有待今后的发现。
仿汝窑火照
在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中有汝窑环形试火照,环刻隶书“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拗试火照”。国内外学者常谈到此器,并加以引用、研讨与鉴赏。但古窑的试火照没有这样规整,所见古窑址出土物都是正三角或是长条三角形的残破瓷片,一端少涂釉质,穿有一孔,很少有文字出现,汝窑亦然。
这件火照的釉与写刻的文字清楚,不符合古代窑场的实际。就其圆环造型规整,隶书字体工整严谨,书写刻工风格清秀等特点看,很像清代雍、乾时的作品,它与此时期署陶成堂款的青花笔筒隶书文字相似。联系上述乾隆时唐英仿古的一些特殊作品,此火照也应同属此类。
日常所见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清代的试火照片,有规整的长方形、方形、长方圆角形的红釉器,白胎坚致。仿官釉的试火片多是五面施釉,底面露胎,为黑褐色的铁泥胎,并有刻“文秀呢,定光釉,叁月初七日”文字者,制作规整,形如唐、明时期的玉带板。以此考证,仿汝环形试火照肯定也是雍、乾时期唐英所为。
蒋祈与唐英同为陶瓷学者所关心的人物,此文补充并考证唐英仿古的实物资料,以澄清仿品混淆古代名窑的局面。
文献出处:《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9年01期
(编辑:高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