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无义战而有大义

标签:
战国景甜孙红雷司马平邦娱乐 |
分类: 白话:全是大实话 |
《战国》无义战而有大义
司马平邦
春秋无义战的说法源于孟子,《孟子·尽心下》里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本人就生活在战国,坐战国而回望春秋,用一句“无义战”了了整个一个春秋时代。
孟子生活在前372年到前289年之间,而孙膑则死于前316年,孟轲和孙膑之间有过几十年的交集,不过我才疏学浅没找到二人曾打过照面的主证据,孟子居鲁,孙膑居齐,二人其实相距并不远,所以估计他们都不是户外爱好者。
其实,春秋五霸之后的战国七雄,春秋无义战之后的战国更无义战可言,春秋战国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亦全在于仁人志士各为其主合纵连横天下大乱,而如孙膑、庞涓者的兵家差不多是当时最为得意的一派――他们虽然可能在立场上有所冲突,但价值观是一样的:
用战争的手段可以解决一切纷争。
所以,有人说电影《战国》里层层叠叠的卧底战、情报战有违史实,是他不太理解那段历史,庞涓(吴镇宇饰)是魏国的大将却是齐国的卧底,而田忌(姜武饰)是齐国的大将却是魏国的卧底,这一点儿不离奇,历史之混乱并不乱于此,当时年代,或者眼前的这种大国家的观念远未如现在这样深入人心,真正的价值观止于忠诚于个人的层面已经是高尚。
而听孙膑(孙红雷饰)称庞涓为“涓”或听庞涓称孙膑为“膑”也无可厚非,那时候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是最暧昧最朦胧,只是你已不会享受这暧昧、朦胧罢了。
其实,历史中真正的孙膑一开始并不姓孙名膑,族谱上说他姓孙名伯灵,“伯灵”二字读顺了或者与“膑”相差不多,加之后来孙膑被师兄加诸膑刑,削去膝盖骨成了残疾人,也就直接被称为“孙膑”,即“孙瘫子”的意思,看来古代人比现代人的悲悯之心差得远,偏偏爱拿人家的生理缺陷说事。
近来人气颇旺的中戏校花景甜小姐在《战国》里饰演田忌虚构的女儿田夕,一个能文能武有情有义的战国奇女子,在她的庄重和执情面前,孙膑的天真和散淡有时会显得有些无耻,其实最关键的是,那个时代会不会产生这么一个出可以担当国家社稷,入可以亲侍老公孩子的绝世好女人?据我所记得,春秋战国时代能够流芳下来的名女人都是绯闻缠身的,如西施之流,所以《战国》也没放过景甜饰演的田夕,让她一会倒向齐王(中井贵一饰),一会倒向庞涓,一会倒向孙膑,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其实她谁也没倒向。
两千多年前的田夕倒是当代女生们的人生榜样,人生就要奋斗,有奋斗就要有牺牲,那些亲人、爱人、仇人,不过都是你奋斗过程中的匆匆过客,最后留下来的还是你自己。
孔子在更早的年代就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若他老人家与田夕生在同时代,见到她那双迷人的大眼睛,一定会惊得连这句话也给咽回去的。
军事上的天才,爱情上的弱智,义气上的白痴,的孙膑,在《战国》里最后虽仍然和历史故事里所讲的那样,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也报了血海深仇,但还是落了个悲惨的自杀结局,显然,在他那里,为国为民的义其实远远小于为爱为情的义,或者在那个时代,被后世颂为大义的国家民族之义还在形成阶段,而落在个人和人际关系中的小义才最真实而有力的。
这可能也是周润发版的《孔子》令我们看着并不尽爽的原因吧,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其实无论是齐国打鲁国还是鲁国打魏国或者魏国打赵国,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历史的距离破碎了我们对故事中人物与人物情感上本来魅力的感知程度。
不过,《战国》能让我们有一次换一种眼光和体会看待历史的机会,未尝不是一个好事。
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田夕那双两千多年前就如此迷人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