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高速路
(2009-10-29 08:21:39)
标签:
高群书娱乐 |
分类: 人话:关于某一个人的话 |
高群书·高速路
司马平邦
昨天接受北京电台的采访,正好谈到我的“中国电影优质大奖”的2008年度电影选票,我把第一名给了高群书的《千钧。一发》,从记者的嘴里才知道,原来现在大家对高群书电影的了解还如此不足够。
可惜。
《千钧。一发》得了2008年上海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但它也是2008年中国最不卖座的中国电影之一,在北京,它根本就没有机会上院线,如果我是“中国电影院线”,听了这个消息,肯定会脸红。
2009年高群书作为联合导演的《风声》突然大卖,现在已突破2.2亿元人民币的总票房,高群书也因此一跃从《千钧。一发》的超低晋身超高票房导演行列,这又让许多人多多少少有点儿意外――但《风声》的成功又不像撞头彩撞个正着,故事扎实、表演准确、意义煽情,所以我倒觉得与它同期的另一部高票房电影《建国大业》倒是走了捷径撞了头彩。
《建国大业》是中国电影的表相。
《风声》才是中国电影的真相。
《建国大业》的成功不能复制,而且不可复制。
《风声》的成功能够复制,并且应该被复制。
但是,是不是有许多后来的导演肯于复制老高的老路是另一码事――从大量的热播电视剧里起家,在大量而零散的电视剧细节里制造意义,最后在一部电影里出头。中国的电影导演和中国的电视剧导演,其实一直在把电影和电视剧当两回事来做,前者追求艺术后者追求商业,高群书、张黎和高希希是其间少有的二者兼备者,所以,继高群书之后,真正能在中国电影市场创造高票房的可能十有八九都是拍过大量优秀电视剧作品的导演。
高群书,有幸因《风声》的2.2亿票房成为这一批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新好莱坞派”导演的领军人物,他和他们深厚的文本素养(电视剧和电影相比,可不就是文本吗)、精致的讲故事能力还有深刻的对观众观感的把握都是其倚侍的资本,而且这样的资本不是学来的,还是“拍”来的,用数百部电视剧集的累积堆出来的。
其实,在高群书之前,尹力导演已经在开创这样的路子,尹力的电视剧《无悔追踪》曾经是1990年代电视剧的代表作品,他的电影《云水谣》一出也是惊掉了大家的下巴。
但高群书似乎更幸运,因为《风声》有了陈国富的文本支持,还有华谊兄弟这样的电影巨人的市场支持。
所以,先拍电视剧,拍好了再拍电影,看来是条不太好走,但一定能走得通的成功路子――除非你一上来就有充足的电影资源可借驱使,如贾樟柯和陆川这样。
其实,让高群书成功的还有一条,是2008年他抛开自己准备多时的《四大名捕》投入到《风声》,前者从故事到投资,大地震之前就已经准备充足了,但事实证明他放下《四大名捕》投入《风声》的决定是聪明的,用华谊兄弟的这部大制作推着自己进入亿元票房大导演的行列,再回头做自己的《四大名捕》,那可就是和之前不一样的身段了。
《四大名捕》的投资应该来自一直以来支持他拍热播电视剧的那些合作伙伴,老高从国道升级为高速路,也带着这群背后的资本力量从国道升级为高速路,高群书今后可能成为中国最不缺投资的电影导演,虽然贾樟柯或者王小帅这些导演有那么多的国际声誉当后盾,但若论投资资源,他们显然不能和高群书相比。
这也是我断定他会因《风声》开创中国电影“新好莱坞派”大气象的另一个原因。
也期待《四大名捕》(听说片子因为重名问题要改名)。
而关于中国电影的这批“新好莱坞派”,高群书之后最值得期待的还有胡玫的《孔子》,《孔子》若再成功,那些长年在国道上奔驰的优秀电视剧导演们一定大帮大帮地得到资本的支持蹿进电影市场的高速路上横冲直撞,中国电影的变天时刻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