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像奖投名状司马平邦娱乐 |
分类: 海话:海内外和海上下 |
《投名状》的8项大奖让香港金像奖彻底沦为二流
司马平邦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smpb/ejlemr0z-1208162144.jpg
李连杰得了影帝,他只是个武术冠军出身,能打
http://vip.bokee.com/authorEdit/userimg/smpb/q8opqlpi-1208162143.jpg
金像奖应向刘德华请教如何永葆青春
香港电影金像项,如果说还有点儿价值的话,就在人们对“香港”二字仍有留恋和梦想。其它的再没什么了吧,尤其是陈可辛的这部《投名状》一下子得到8个奖项之后。
2007年的中国电影,开首有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落尾有冯小刚的《集结号》,《投名状》顶着大片的名头,但无论从票房(勉强)还是从艺术水准上说,它也顶多是个二流上水准。
故事上,它硬性地曲解和改造了一个曾经真实的清未案件,对现实多少有点灰色的影视,说得通与说不通,到现在也没个结论。
惟一站得住脚的结论是:兄弟都是不可靠的。
再深入一点儿:朝廷操纵着一切。
《投名状》或者也可以代表某一部分所谓香港精英人群的隐秘心态,朝廷的符号意义可以做无限大的放大,而剧中李连杰、金城武和刘德华等草莽英雄们的表面嚣张与最终悲凉,或者也是一批他们的创作者的深层心态的写照。
这是部优秀而矫情的电影,而一流电影从来是真情的。
不过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投名状》的发行公司和宣传者,无论是公映前还是公映后,它给观众的感觉都是一流电影的架子,但电影宣传营销上的越成功可能也反衬了电影本身的无力。
《投名状》与《集结号》之间的较量,让我想到2002年底《无间道》与《英雄》之间的那场票房角逐,当时,《英雄》战胜了《无间道》,但一两年后人们就承认,前者的价值远逊后者,然后,这一次,可以肯定的说,《投名状》与《集结号》之间的差距是无法用时间弥平的,这或者可以看出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的此消彼长。
但本届金像奖仍然把“8项大奖”给了中国电影的二流上作品《投名状》。
当然,它也只能给《投名状》,这或是香港金像奖的“原则”。
本人曾参加了两次香港金像奖的采访,现在想来,印象模糊,因为那两届,其实参加的人,颁奖的人,得奖的人,都差不多,看了本届金像奖,发现还是那些人在玩,在喊为香港电影救市。
能救市吗?你们拿什么救市呢?
金像奖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其一,香港金像奖能上升为除金鸡百花电影节之外超越上海电影节的一个全华人电影的大奖吗?这取决于文隽和陈嘉上、曾志伟等一批人的胸怀,因为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香港电影”早已经不存在了。
其二,香港金像奖能够以更开放的游戏规则面对华语电影的真正主流精神吗?如《投名状》式小儿科一样解释政治与历史的状况显示着香港电影人既想靠近华语电影的主流,又难以接近或达到真正的主流精神,而华语电影的主流精神是什么,是什么人什么电影来主导着的,这都足令香港电影人深思之。
其三,新人馈乏肯定成为香港电影未来(也就10年)最致命的伤,今届为27届,我们看到其实27年来,四分之一个世纪,其实香港电影一直是这批人在玩,而金像奖的辉煌与没落也是随着这批人(文隽、梁朝伟和刘德华的符号)辉煌与没落着,现在这批人老了,我们看,今年的得奖人的平均年龄比10年前又大了10岁。
今年的金像奖主 席陈嘉上先生之前最大的困境是资金,勉勉强强支撑下来了,现在他还面临资金困境,如果香港电影不做大手术,它将从一个华语二流电影节彻底沦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