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年报也是募资说明书
(2021-04-21 11:05:33)
标签:
财经股票三板 |
又到了三板年报季,一段时间以来,抽空阅读三板年报成了一个常规习惯,于我而言,阅读年报就像阅读其他公司的商业计划书或者募资说明书,在其中寻找一些投资机会。三板企业数量众多,虽然找到性价比不错的公司的机会不算多,但是也总能有点小心得、小收获,甚至有时会好于在商业计划书里淘金的概率。
阅读多了,就有些感受,写下来给三板挂牌的企业参考。
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东多,每年要例行披露年度报告,既是监管部门的基本要求,也是公众公司应履行的必要义务,同时也是与投资者重要的沟通工具,其作用不在这里赘述。
三板挂牌公司目前的明确提法是“非上市公众公司”,挂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自身年报披露与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之间的目的和作用差异,不能不思考,也不应该盲目效仿A股公司的行为。
对于大多数三板挂牌企业来讲,自己来三板挂牌的最重要目的是能够有机会获得外部投资,与A股不同,A股目前所有上市的企业都是先发行了新股、融过资再上市的,其现有和潜在社会公众股东多,年报的作用既是维护老股东,也是寻找潜在股东,从而维护流动性与市值,进而支持自己的再融资和其他资本市场动作,维护公司形象。而绝大多数三板挂牌企业,是未经融资和股份扩散就挂牌的,没有社会公众股东,也没有融过资,年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寻求潜在股东,获得融资支持,否则,就夫妻两个股东,那点事都知道,有什么好披露的。
所以,对类似挂牌企业来讲,逐期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年报,就是自己最重要的商业计划书和募资说明书,而商业计划书被传播的越多,越能引起注意,越容易发挥作用。
站在这个角度,说几个细节问题:
第一、
A股公司披露年报有个特点:越是业绩不佳,有问题的公司,越爱把自己年报披露的时间往后推,大家“随大流”,免得被揭露得体无完肤,这非常容易理解。
但是三板公司,你的目的是期待来融资的,你应该主动选择大家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节点来披露并引起投资人的注意,要“跳出来”,而不是“随大流”。比如,4月20日收市后,在股转中心官网披露了年报和年报摘要的公司多达40页,笔者算勤奋的人,也真的看不过来了。但是这还没有到达年报最高峰期。
想融资,就尽量不要“随大流”。
第二、
既然是商业计划书,就要便于提高沟通效率,更好展现自己。
年报封面是第一眼,不知道哪家公司带的头,很多公司纷纷效仿,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发一张不专业的公司大门口或者厂区照片,我想,要是自己实在没得放,也可以把工作环境拍得美好而有吸引力一点吧。
为什么不能把你公司对外展示资料里最想向人传递的信息放到封面上呢?可以是最牛的产品吗?可以是标志性业绩吗?能简洁一句让读者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吗?可以是公司文化的表达吗?你们不是都定了战略,有了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了吗?
第三、
在年报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开篇,一般是公司介绍自己商业模式的环节。很多公司不能先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是干什么的,怎么赚钱,亮点如何,而是套路式地直接展开自己是怎么采购的,怎么生产的,怎么销售的,都说完了,还让人不能获得全貌。就像你帮人介绍对象,总得先概貌介绍一下这个人,再介绍手、脚、心脏、黑头发吧。
第四、
如果你同意年报也是商业计划书,是寻找潜在投资人的工具,你一定会觉得应该在合规范围内,更丰富地介绍自己,而不是相反,再想想一下差别:别人是已经融过资的,不想多说的,你是要融资的,你跟他学习到底对不对?
第五、
这个细节跟年报无关,一并说出来。
公司简称比年报封面还更直接接触潜在投资者,大多数公司全名里既有商号,又有主业,我个人以为挂牌简称中,“品牌”+“主业”,或者“商号”+“主业”的传播效果最直接,最容易让人理解;当然公司有上口的品牌做简称也不错。但是“XX股份”、“XX实业”的传播效果就差了很多,因为大家不知晓你做什么,最为可惜的,是有些主业很有特色的公司,非要用“XX科技”的简称,可能白瞎了你的主业和亮点。
早年,A股是散户市场,概念横行,名字上带了“科技”两个字,就可能被多炒高几块钱。可是,注册制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研究员和机构会因为你的简称多了“科技”两个字,就多给你一分钱的估值。更遑论三板市场从一开始散户属性就不明显。再告诉一下那些主业真有科技含量的公司,您列一下挂牌简称为“XX科技”的公司的表,是不是觉得“科技”二字好像没有那么高大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