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作家日记让朋友圈很分裂,一直想掺和,又觉得怎么说都会被骂个狗血喷头,所以等到今天,仅探讨一些日记现象,不就任何具体内容展开,希望能少收获点口水。
一、情与法
按法来说,一个人不违法,说点啥,不算事儿,愿意说就说呗;
但是,法仅是底线,人活在世,还有人情世故、文化传统、道德背景;
在别人有喜事的时候,非得说点别人的坏事糗事不高兴的事,当事人会很难堪;
在别人有丧事的时候,非得高调整点可笑的事,也会惹人愤怒。
所以不能说我说话不犯法就能得什么说什么。可是有人确实是这样辩解的,我觉得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二、时宜
说话讲究个时候,本来人家挺烦的,挺不舒服的,挺悲观的,想听点高兴的事,振奋的事,能让人看到希望的事,你还要叨叨叨叨说点更烦心的事给人听,当然惹人烦,即便有很多观点对,可以被认同,但是时宜也是很有讲究的,效果不是完全一致的;
三、私人日记还是大小字报
不管是情是法,是否合乎时宜,人家有事,你在自己家唠叨,或者三两知己小范围评价,别人不知道,听不见,也就啥事没有,这个场景大家都有了解;
你真的写进了日记,你不声张,没人知道,这个跟在自己家唠叨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当以日记的形式,出现在媒体和自媒体上,又被粉丝疯狂转载在别人眼前晃,再说仅是日记功能就是掩耳盗铃了,可以叫战斗檄文,也可以叫大字报;
用个经济学名词,这时候就有很大的“外部性”了,不是日记那么简单了。
四、处理问题的次序偏好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如果过程中出现重要问题,而且问题在持续,后果在扩散,大家会怎么处理?
有些领导,会先集中大多数资源和力量处理问题,阻断发展,尽量控制后果;仅把小部分精力用于先阶段性问责,事后才腾出手了解前因后果,信息对称,好好反思总结,该奖励奖励,该处罚处罚,这样犯错误的人得到应有处罚,还能把损失降到最少,极端情况下,由于之前的当事人最了解具体情况,还能戴罪立功,使问题处理得更好;这样的领导是我钦佩的领导,处事果断,敢担责,拎得清!
还有些人,上来就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调查事实,严厉问责,并通过问责处罚进而撇清自己的责任,并以此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此时,一线的人员会人人自危,缩手缩脚,降低灾害损失的良好时机就一错再错,这样的领导是很让我鄙视的,当然,这种人经常能继续升官,因为有些吃瓜群众(非面对灾难的群众)太喜欢了,替他解恨。
五、实事求是
世界是多棱多面的,每个人身处其中,能收获很多事实,但大多数情况下,哪怕你完全深处其中,条件所限,你能拼凑出来的事实仅是一个棱,一个面,并非事实全部;
所以,说真话,不造假,不能跟实事求是完全划等号;
夏虫不语冰,好的争论有助于让大家了解更多的事实,但是固守着自己的棱和面,自己就是真理,你反对我就是阶级敌人,这有点偏执,不好,我希望我余生能少点偏执;
六、双标
同样的事情上,不双标的人,是正直的人;
爱屋及乌,这个人这样是对的,那个人这样是错的,不足以做正直人的代表;
七、每个人心中的英雄
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情节,同样一场战役中,不同的人会选不同的英雄,这很容易理解,世界仅有一个偶像容易出现灾难;
所以,互相尊重选择,再多想想我前面说的几条,理性讨论,相得益彰,会让每个人越来越丰满。当然,我这是一句彻头彻尾一厢情愿的屁话,而且真这样的话,世界会失去很多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