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目前的状况挺简单:挂牌热,交易冷,融资估值冰火两重天。
对于新三板的讨论也挺尖锐,支持的恨不得认为好到天上,看淡的说就是个垃圾。
最常遇到的情况是伙伴们拿着能读到的观点来问我怎么看怎么办?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要想清楚自己是谁?
除去新三板的监管机构,参与者主要有企业、投资机构、券商和其他各类服务机构,不同的参与者,看法应该不同,选择也应该不同。如果你读到的观点持有者跟你不是同类,不妨以兼听则明的心态作为参考。
我们可以把企业简单按照体量大小和行业(商业模式)是传统还是新兴简单分为四类:大新兴、大传统、小新兴、小传统。前两者又可以按照是否短期内(比如一年)符合IPO条件再做细分,相同类别的公司,新三板的影响和作用才可比。
对于前两类又较快能够满足IPO条件的,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尽快排队IPO是理性选择,新三板的各方面的建设还需要时间,流动性和估值问题都难在短期内跟沪深两个交易所抗衡。当然,如果短期内有一轮融资需求,先在三板洗个澡融轮资,马上停牌申请排队也是挺好的方式。
对于前两类中短期内暂时不能满足IPO条件以及明显小新兴的公司,三板无疑是正确选择,别犹豫,快报快上,三板也是红利,不把握就OUT了。
对于小传统来说,三板的影响没有那么大,看看老板自身的选择,有雄心壮志的,应该鼓足勇气上,并认真思考如何通过三板市场的工具尽快把自己发展成大传统、大新兴;天性小富即安的,凑这个热闹其实意思不大,凭空多了很多麻烦。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也可以分成两类:已经投资了未上市企业,手里有标的的,除去马上可以申报IPO的以外,别犹豫,快速推进三板挂牌是首选,即便手里的标的有被并购可能。但是对于持币待购的投资机构,就必须有策略,小传统总体上是不能投的,小新兴适用风投策略,大传统坚持把握低价策略,大新兴?三板还没什么标的,先搞中概股回归,后面慢慢谈策略吧。
对于中介机构来说,以券商服务为例,主要有挂牌服务和做市服务两种,挂牌服务,以控制风险为底线,然后适团队的资历和成本,选择不同企业。做市服务更偏投资一些,思维方式与投资机构趋同。由于三板的特点,注定了围绕挂牌企业的再融资是个巨大的市场,各类机构必须重视这个市场,开拓性的筹划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目前有一种误区:简单视三板挂牌为投资退出行为(私募机构排名统计里也有这个倾向),并以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情形类推新三板。其实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投资机构而言,三板挂牌本身作用没那么大,在三板里想有作为,以市值管理为抓手的动作都是必须的。
市值管理的手段很多,市值=净利润×市盈率,核心手段当然是围绕企业的利润提升,在战略、管理、经营、组织、股权激励等方面持续改进,这个过程是个马拉松,伴随着企业终生,短促突击和投机性改进意义不大。
提升市盈率也是有效手段,比如:不同市场天然有市盈率差别,可以考虑适时转换交易场所;不同行业市场会赋予不同估值水平,那么重新规划商业模式,以新设或者并购等手段进入高成长领域,应该得到重视;通过有效手段,增加股东人数,以提升交易需求和流动性,进而提升估值是必须做的;多刷脸,多路演,广泛获得投资者认同,也是需要持续付出精力的等等。
综合而言,新三板是个更民主的市场、更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市场,也是需要持续努力才能获得资源的市场,坐等红利思维不可取,漫无边际指责和批评无意义,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参与者来说,新三板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机会,新三板就像一列车,在你门口开了个站点,你来不来,上不上,三板的车都会隆隆前行,而且,乘客中坐着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