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闭关式的半年写作之后,一些现象级的大数据事件,已经激发不了我的兴趣。因为各行各业的现象,要么已经在书中提及,要么已经预计到。只是印证了早先的观点而已。所以博客上主要是传播我在某某会议上的发言而已。
例如,早在12年3月份,在一篇点评中,我就说“大数据时代的竞争,事关国家的安全和未来。我们断言,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在一国拥有的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解释运用数据的能力;国家的数字主权体现为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数字主权将是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个大国博弈空间。”
当时此言一出,媒体纷纷关注,但是同行却多嘲讽和不屑。不料想斯诺登同学今年送的的厚礼,证明我所言非虚。
再如对于数据资产评估模型的论述,可以指导各行业审视自己的数据,是否可以达到资产的级别,并据此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遗憾的是,除了先进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数公司对此都是浑浑噩噩,抱着自己的那些历史交易记录,视如珍宝,不愿示人。其实在我看来这些活性不大的数据,恐怕不能算是优质的数据资产。
原以为书籍出版后,可以省些普及的力气。但是互联网上流传的依然是些现象级的文字。我猜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脚踏实地的先行者,无暇他顾。就像管仲忙于治国,却没有留下多少文字一样。第二,怀疑论的人,不在少数。媒体又不愿深究。第三,书的部头太大,大家无暇细读。基于这个三个原因,我想应该再写一些小篇幅的文章,以两三千字为限,大家可以在五六分钟内读完,或有所得。愿意花大段时间的,就去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习惯碎片化阅读的,跟踪我的博客和微信公共账号(搜索“赵国栋”或者“大数据”)即可。
另外,大数据已经在某些行业发酵,譬如金融领域,大家受到余额宝的刺激,一时间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传统金融业风声鹤唳。吵吵闹闹之间,亦需要理性的声音,来总结、剖析大数据思维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譬如,有大型的基金公司,早已和银行合作,先于阿里集团推出类似余额宝的功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领导人深感困惑。但是如果用数据资产评估模型来分析,其势必然,而且也很容易知道下一步发力的方向。
最后,受到计算机学会邀约,加入其大数据专委会,与学术界、产业界的大牛一道,编写《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不得不再把相关的思想拿出来,反刍一遍。这个当口,依然是要写一点,以飨读者。
http://s10/mw690/537e497atx6BpflkfTr39&690
--------------
关注赵国栋的微信公众账号,在微信中搜索“赵国栋”添加关注即可。关注《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一书的官方公众账号,在微信中搜索“dsjsddlsjy”(书名声母缩写)添加关注即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