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十三)——如何做到开放
(2012-10-31 16:15:07)
标签:
管理规律认知哲学文化 |
分类: 行业观察 |
十三。如何做到开放
大家在大学学物理的时候,都应该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讲一个物理系统,如果彻底封闭起来,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用物理学的语言讲,就是系统的熵逐步变得最大。后来大家发现,这个物理原理,也适用与其它的非物理系统。所以现在大家把这个原理作为了一个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系统封闭起来都会死掉,这个已经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开放,但是这个事儿真的很难,难到什么程度?所有人都吵吵我很开放,都是别人不开放,是吗?
我给曾经工程院做了一个讲座,其中就讲要开放。讲完以后我问理解了吗?“理解”,能做到吗?“没问题”。然后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从你们进联想的那天开始,你告诉我,我们会向微软学习,我们向惠普学习,我们会向IBM学习。我们什么时候想过要去向用友学习?想东软学习?想浪潮学习?难道他们不也有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且是在微软IBN等公司学不到的,甚至是更有独特价值的东西吗?你们在座的几个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有人一拍大腿,“你早怎么不说呢?”我说,你们不是觉得自己很开放吗?可见大家自己常常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的。这有点像一个悖论。
开放讲了很多次,都没有效果。我就只好找三个典型的场景来讲。因为发现只讲道理就是这么一句话,而且大家都认为能够做到。所以我列了三件事儿,你们自己反省。
第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你确实都被公认你在这上面很牛。在这样的领域里,你遇到了问题,即使这个问题,你心中有很明确的答案,你是不是还会很自觉地去和别人商量商量,听听别人怎么看?会吗?如果你不会这样做,你很可能就在NO.1的幻想中死掉。你觉得这个事儿我手拿把掐,肯定没有问题,不需要和别人商量。当你一旦形成这种意识之后,它就会误导你。当你遇到其实你未必那么清楚的事情的时候,你依然会这么想,所以你依然不会去问,最后你就死掉了。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常常并不知道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真的到位了,真的正确---如果不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听不同的看法的话。当然,我们听了别人的意见,也未必获得正确的判断,但是听总比不听要好。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无论是什么事情,无论你多有把握,也要养成一个习惯,征求别人的意见,和别人讨论,哪怕有人不如你,远远地不如你。我有一个习惯,很多年了。我出去要见比较重要的人,我从来不一个人去,我一定带一个人去,为什么?你一个人总有偏的时候。无论他是不是比我更高明,都要带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你慢慢会地死掉。因为你事实上判断不出来哪些事情你真的是手拿把掐的。你没有这么强的判断能力。
第二,遇到完全不同的意见,甚至就是明显错误的意见,你是什么态度?建议大家这个时候还是要好好地想想,别简单的排斥,任何人说话都有背后的原因,也许他的道理不成立,没有关系,你理解之后总对你有帮助。
第三,就是你评价自己的时候,是不是用社会的公共的标准评价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评价自己,我们不断地评价自己。但是你能够用社会的标准客观地来评价自己吗?我遇到了一个事情,一个人特别喜欢我写的书,也特别喜欢听我讲,说:“谢总讲得真好,你的书我一直看,你的道理我特别认同。”我问了一句话,你是不是觉得我说的那些道理,你已经都能够做到了?他说是。我当时差点晕过去---真有这样的人,一个人可以封闭自负到这种程度,简直有点匪夷所思。我写那些东西好多我也做不到,只是我觉得有道理所以我告诉大家。人很容易自己骗自己,太容易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骗自己。
这三个原则我希望大家记住,实际上是讲了三个例子,因为你们总会遇到。那么不断地反省,你就会变得更加开放。这种反思原则大家都理解,没有反思你就跑偏了。我们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的时候主观努力,失败的时候客观原因是吧?这样总结没有任何意义。真的是客观的总结这些事情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