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2021-10-25 09:38:54)
标签:

碑帖

历代碑帖法书萃编

文物出版社

印本

不跳舞

分类: 藏之法书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这篇书评纯粹是被“问”出来的。

在我入手这两册之前,已经接到N多朋友在微信、论坛询问质量,文物社一向低调,很多时候新书都是突然冒将出来。论最有“惊喜感”的出版社,我认为文物社当仁不让https://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itter.gif

关于萃编系列的很多特点在第一批评测时都说了,这回主要谈谈新本带来的变化。我认为从这两本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个动向:

1、最最重要的,是萃编真正成为文物社一个品牌化运作的产品线了,未来黑白的法书选和原色的萃编齐飞,如再加一个精装的系列,这个产品组合就更完美了;

2、萃编会将选本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各种馆藏与个人藏品;

3、萃编不会是以碑目或帖目为纲的一个系列,而是会呈现更多可能(包括同一碑不同拓本),走更多样化的路子。

我相信这三点对书友们来说都是好消息。当然,其价值是建立在平价、简装、适合临习这核心基础概念之上的。

此番推出的两册新本都是石门颂,由同一家出版社同时在一个综合系列中出版同一碑品的两个不同拓本真是相当罕见的,我能相到的上一个例子还是故宫社的欧斋系列。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在说书的内容之前,还是忍不住再赞一次萃编为了能全面摊平做的这个“活”书脊,据官方称比一般书脊得多费半个印张。但我想,为了赢得书友的心,值了!

《石门颂(启功本)》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底本时代:4星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
素材质量:4星半

第一册采用启功旧藏本,拓时较早,和现在几本早期拓大约相近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很熟悉的早期拓淡墨样貌,说来有趣,今年嘉树堂系列中也有一本早拓石门颂,再加上前几年的名品大红袍和故宫大红袍,且几件拓时上下仿佛,铁杆迷友一定会大呼过瘾。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印淡墨本,不是一味地淡,而是墨要分得出浓淡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说明文字虽篇幅不大,但颇客观,营养价值刚刚好。


《石门颂(徐复仲本)》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底本时代:3星半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第二册徐仲复本,亦淡墨拓,时间比启功本略晚,但拓工更精,清中期的淡墨不是早期云里雾里的感觉,而是紧实、细致。

这册装本巨大,到底有多大呢?看下面的图,连启功本的大16开也显得很袖珍: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以石门颂这样的字径,5X3字的装本真是少见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字脚保持优于一众早拓,这册其实是更适合临习来用的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而且原素材的素质也更出众,锐度、细节都极佳,基本上是平价本的天花板了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和贵价N倍的高端本来掰掰手腕?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跋文也微距一个,这种微涂纸正好在弱反光和笔墨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

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二)

最后,想再聊两件事情:

一是关于开本:我个人认为平价本不用做成本本不同的什么原装尺寸,但适应不同装本裱卷可以规定几种标准尺寸,比如以石门启功本的开本为小,徐复仲本的开本为大,再设计一种中间开本,基本应可满足95%的古代书法作品原大出版了。这样以后在书柜中存放也较为整齐,便于寻找(书评出街后,有江湖书友戏称三种开本为S款、M款、L款,颇为形象)。

二是关于一碑多本:前些日子又有书友论起习学碑刻一本字帖足矣,我一直如骨鲠在喉,实在不吐不快。首先,古人是不是个个都想当碑帖鉴定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每个人都孜孜不倦收集和赏鉴,得见一早拓精拓便称人生大幸?因为拓本这个东西虽也是同源所出,但和现代印刷不同的是,其中各种因素影响非常多,所以每件拓本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以两两相比,没有哪件会字字优于另一件,古人也是为了习学才看多个本子,一本中拓制不佳或损泐较多的就去另一本中找,拼拼凑凑才能将全碑样貌把握个八九不离十。今人也是一样,一件拓本不管多早多精,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多本参照不是歧途,这才是正途。印一碑多本,收一碑多本,不光是为了校碑鉴定,更是为了确实地习学,把握真相。所以我的态度很明确:一碑多本,赞!

(待续)

系列前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