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碑帖出版物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第七辑(上)

标签:
不跳舞碑帖印本字帖翰墨瑰宝 |
分类: 藏之法书 |
先来一个全家福:

在翰墨过去的几辑中,本辑的封面纹样是我个人最爱,素雅而精致。
第六、七辑在选本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诸多佳作宝贝的入选,还有多次应用合册的方式使含金量提升。尽管第一辑也曾有水前、水后鹤铭合册,以及王居士与程夫人合册,但其后就无缘得见。直到第七辑又让人惊喜地看到两种合册:黄初二碑和十三行。其中十三行更是三册(四件)大合集,使实际收入这一辑的选本达到八件。
第六、七辑在选本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诸多佳作宝贝的入选,还有多次应用合册的方式使含金量提升。尽管第一辑也曾有水前、水后鹤铭合册,以及王居士与程夫人合册,但其后就无缘得见。直到第七辑又让人惊喜地看到两种合册:黄初二碑和十三行。其中十三行更是三册(四件)大合集,使实际收入这一辑的选本达到八件。
《十三行四种》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还是从热门谈起。
《善本碑帖过眼录》中公布的上图馆藏单帖洛神赋十三行有三册(四帖),这回和盘托出,一次饕餮过瘾。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还是从热门谈起。
《善本碑帖过眼录》中公布的上图馆藏单帖洛神赋十三行有三册(四帖),这回和盘托出,一次饕餮过瘾。
首册为甘翰臣藏本,内含两件玉版。
第一件“採”字未损本,此本原已割裱为小本,后拼合恢复成整拓,并配淡墨拓翁、杨二跋。
此二跋在印本中极少见,据我的不完全统计,自清末起计,已出版的三十余种玉版印本中,目前带此二跋的只有三件,而两件都收录在翰墨这一册中,值得珍惜。
淡墨拓非常漂亮
本中时代判断有误,这第二件其实是“晋”字已损而经填描的,据其它辅助考据可断,拓出样貌显得比较肥一些。
原本也是先竖割三段作裱本,后拼合恢复为整拓的。
其实上图还有一件真“晋”字未损本,装于晋唐小楷合集之中,希望能看到未来出版。
原本也是先竖割三段作裱本,后拼合恢复为整拓的。
其实上图还有一件真“晋”字未损本,装于晋唐小楷合集之中,希望能看到未来出版。
小字跋文局部,点画精神
这件可算是杨守敬极晚年书迹
二册为谢伯鼎藏本,也是玉版
此乃“晋”字初损本,后配浓墨拓翁、杨二跋
三件玉版中这件最为精神,除拓工因素外,可能与未经揭裱也有关。
三册是个柳跋本,可以对照参考,至于说是否翻自元宴斋本,大家不用太认真
《上尊号、受禅表》
底本时代:5星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3星半
素材质量:5星
黄初二碑一直是共生的关系,自当初书碑(很可能是一手所书)、立碑(同地并立)到如今风雨两千载,依然相邻而居。如今二早拓又合入一册,真是登对。
这二拓都是珍贵的传世最早本之一,再加此二碑本就出版极少(《增补校碑随笔》未记任何印本),虽均有残缺,但早拓气息与晚拓全然二致,实不可替代。
能选出这两件,体现了上图和编辑团队打破陈旧碑帖选本观(求全求完)的有益尝试,开始真正重视和挖掘特色藏品的独有价值,我要给点个赞!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3星半
素材质量:5星
黄初二碑一直是共生的关系,自当初书碑(很可能是一手所书)、立碑(同地并立)到如今风雨两千载,依然相邻而居。如今二早拓又合入一册,真是登对。
这二拓都是珍贵的传世最早本之一,再加此二碑本就出版极少(《增补校碑随笔》未记任何印本),虽均有残缺,但早拓气息与晚拓全然二致,实不可替代。
能选出这两件,体现了上图和编辑团队打破陈旧碑帖选本观(求全求完)的有益尝试,开始真正重视和挖掘特色藏品的独有价值,我要给点个赞!
上尊号是小本装,金农旧藏,封面有金农漆书刻题。此明未剜本,瘦硬精神,张彦生称拓最精。
有额
书法角度看,不论真正书者为谁,我认为这二碑可以称是三国时代的乙瑛,庙堂气象,不仅字径,连格局也要比孔羡碑大。
微距一下,制版印刷质量十分稳定,墨色浓淡可见
来个小彩蛋,我访碑时自己手拍的如今原石样貌
沈树镛这跋写的也很有趣
受禅表大本装,莫棠旧藏,亦明未剜本。拓工面貌和前本上尊号如出一辙。
有人上号,有人受禅,但当初的魏文帝庙如今已成汉献帝庙,千载之下被记得的是谁?哈哈,历史很具讽刺性。
有人上号,有人受禅,但当初的魏文帝庙如今已成汉献帝庙,千载之下被记得的是谁?哈哈,历史很具讽刺性。
可能是存世拓时最早的受禅表

也补一张我访碑所摄原石,受禅表清晚期碑额即断失,碑首角亦损,碑额现藏北京故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