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碑帖出版物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第六辑(上)

标签:
碑帖不跳舞印本字帖翰墨瑰宝 |
分类: 藏之法书 |
有朋友说距我上一批集中书评过去将近10个月了,果然,时间过得是飞快,觉得自己只是停下来做了些别的事,喘了口气,结果竟然一年溜走了。
这10个月中的工作其实和书评也是密切相关,终于决定将自己的各种帖子汇集付梓,结果本来是想着简单整理一下就好,竟然干上了瘾,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写书不同于写网帖,对材料的重新核查研判成了最花功夫的事,幸亏有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才勉强能硬着头皮写下去,但写了改,改了写,工作量即使分到每天份,都像是永远完不成的任务。总之,已经完稿了十五万字,还有十几万的目标,得有蚂蚁精神一点点啃掉。耽搁了那么久,总得给大家一点交待,所以多说几句,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可以让大家拿着书批判。
------------------------------------------------------ 10个月前后的分割线 -------------------------------------------------------
言归正传,新书书评那是欠下许久的债了,所以努力码字才是正道。

目前新书最热的当属“翰墨瑰宝”的第六、七辑两大盒子,刚刚刚刚……刚上市,可算新得发烫。书是十一节前收到的,本准备节期开评,结果光酝酿就酝酿了许久。
总有朋友说,拿到书赶紧说两句呗,简单点就行,可是看书对于我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事儿。我拿到新书后的标准步骤————拆箱看内外包装、装帧、制作工艺、翻折收放实验、通览全书页面一遍、细读介绍册、再逐册技术检验(色彩、网点、细节等等)、版本对照研究、同底本印本比对、重点方面剖析……………………都做完还要放上至少两天,然后拿起来二次校准各种主观感觉,重新捕捉客观参数,进行记录和数据库更新。到这里,才开始可以构思书评的大致定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拖长至数天,比如这回“翰墨瑰宝”光版本对照就足足用了三天,当然又有新的收获,暂不再这里絮叨,回头都会在新书稿里与大家见面。

其它包装、织字、贴木皮工艺与前相似,说是五种,李玄靖其实分两册(那么大体量的册页,如果还是一册会非常不便翻阅)。
这回的盒子尺寸上似乎都多留了一些宽度空间,可能是为了避免取书费力(如果大家还记得第一辑时为了取书与外盒做的种种斗争…………),但又留得过多了些,这样书盒面长期缺少支撑,会有内弯的可能。
这10个月中的工作其实和书评也是密切相关,终于决定将自己的各种帖子汇集付梓,结果本来是想着简单整理一下就好,竟然干上了瘾,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写书不同于写网帖,对材料的重新核查研判成了最花功夫的事,幸亏有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才勉强能硬着头皮写下去,但写了改,改了写,工作量即使分到每天份,都像是永远完不成的任务。总之,已经完稿了十五万字,还有十几万的目标,得有蚂蚁精神一点点啃掉。耽搁了那么久,总得给大家一点交待,所以多说几句,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可以让大家拿着书批判。
------------------------------------------------------ 10个月前后的分割线 -------------------------------------------------------
言归正传,新书书评那是欠下许久的债了,所以努力码字才是正道。

目前新书最热的当属“翰墨瑰宝”的第六、七辑两大盒子,刚刚刚刚……刚上市,可算新得发烫。书是十一节前收到的,本准备节期开评,结果光酝酿就酝酿了许久。
总有朋友说,拿到书赶紧说两句呗,简单点就行,可是看书对于我从来都不是个简单的事儿。我拿到新书后的标准步骤————拆箱看内外包装、装帧、制作工艺、翻折收放实验、通览全书页面一遍、细读介绍册、再逐册技术检验(色彩、网点、细节等等)、版本对照研究、同底本印本比对、重点方面剖析……………………都做完还要放上至少两天,然后拿起来二次校准各种主观感觉,重新捕捉客观参数,进行记录和数据库更新。到这里,才开始可以构思书评的大致定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拖长至数天,比如这回“翰墨瑰宝”光版本对照就足足用了三天,当然又有新的收获,暂不再这里絮叨,回头都会在新书稿里与大家见面。
再说就凡尔赛了,总之我对这两辑的初步印象总评打分如下:
- 选题与选本:9分
- 素材与印刷:9.5分
- 编辑与装帧:9分
- 选题与选本:9分
- 素材与印刷:9.5分
- 编辑与装帧:9分
印象总评:9.3分
评分项惯例:
一、选题与选本:评价范围包括碑帖品种选择、品种内底本的选择(时代、独特性、知名度、历史出版情况等)、底本质量(纸、墨、工、保存状况与完整度等)
二、素材与印刷:评价范围包括包含素材来源、图像捕捉质量(清晰度、稳定程度、信息量等)、印刷制版技术、采用纸墨、效果表现力(立体感、细节力、色彩等)
三、编辑与装帧:评价范围包括编辑体例、附加信息量、开本、装帧设计、用材、工艺质量、完成度
单项满分10,最小进阶单位0.5,以此三项加成作为总分基础(目前暂定加成系数为“选题与选本”30%、“素材与印刷”50%、“编辑与制作”20%,结果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未来可能根据行业动态调整加成系数比例),并可针对有杰出表现或贡献之处给予特别加分,每项最小单位0.1,亦可对重大失误或缺陷遗憾给予特别减分,同样每项最小单位0.1。
一、选题与选本:评价范围包括碑帖品种选择、品种内底本的选择(时代、独特性、知名度、历史出版情况等)、底本质量(纸、墨、工、保存状况与完整度等)
二、素材与印刷:评价范围包括包含素材来源、图像捕捉质量(清晰度、稳定程度、信息量等)、印刷制版技术、采用纸墨、效果表现力(立体感、细节力、色彩等)
三、编辑与装帧:评价范围包括编辑体例、附加信息量、开本、装帧设计、用材、工艺质量、完成度
单项满分10,最小进阶单位0.5,以此三项加成作为总分基础(目前暂定加成系数为“选题与选本”30%、“素材与印刷”50%、“编辑与制作”20%,结果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未来可能根据行业动态调整加成系数比例),并可针对有杰出表现或贡献之处给予特别加分,每项最小单位0.1,亦可对重大失误或缺陷遗憾给予特别减分,同样每项最小单位0.1。
说六、七辑不能不回顾过往,从十数年前的试探市场到如今的洋洋半柜,这个目录已足可说明本系列的体量和历史地位。
最新两辑还是五种一盒,这回的盒子开窗又回到了第二、三辑的横宽窗形式,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样的,取书不用倒,顶出即可。

其它包装、织字、贴木皮工艺与前相似,说是五种,李玄靖其实分两册(那么大体量的册页,如果还是一册会非常不便翻阅)。
这回的盒子尺寸上似乎都多留了一些宽度空间,可能是为了避免取书费力(如果大家还记得第一辑时为了取书与外盒做的种种斗争…………),但又留得过多了些,这样书盒面长期缺少支撑,会有内弯的可能。
十种一览
总要说到选本,这是翰墨一贯以来的老传统,每次出过一批,我都会为下一批做个假想的选本推荐目录,第一次在2010年,提了10种,第二次在2017年,提了43种,第三次在2019年,提了20种。那这些假想品种有多少被选入了第六、七辑呢?
整整7种,而且这7种均是首次出版面世。
总要说到选本,这是翰墨一贯以来的老传统,每次出过一批,我都会为下一批做个假想的选本推荐目录,第一次在2010年,提了10种,第二次在2017年,提了43种,第三次在2019年,提了20种。那这些假想品种有多少被选入了第六、七辑呢?
整整7种,而且这7种均是首次出版面世。
说实话,翰墨系列经历了四、五辑比较有争议的选本之后,六、七辑是一次重新定位的机会,能否更好反映藏本的深度和价值,以及能否拉近与书友需求的距离,在此一举。
我认为这次的选本比较成功,相比之前两辑有较大改观,看来出版社同仁是听到了读者的呼声。
我认为这次的选本比较成功,相比之前两辑有较大改观,看来出版社同仁是听到了读者的呼声。
先来看第六辑:
说明册版式依旧,很熟悉的风格。
其中末页附装了带限量编号的藏书证,为套装增添一个小趣味。
既然有新面孔、有老朋友,就先来会会新人,然后再谈“洗牌”计划。
《颜真卿书李玄靖碑》
知道这一辑中大家最好奇的就是李玄靖,所以先说说它。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4星
素材质量:5星
针对茅山碑,我还是要再强调一次:临川李氏本是翻刻!那个本子实在太有名,出版又太多,流毒已久,早该正本清源了。所以上图的王楠本登场正是时候。
在颜书诸碑传世拓本中,我认为适合临习又有一定体量的不过多宝塔、郭虚己、颜勤礼、颜家庙、八关斋、中兴颂、李玄靖几件而已(大麻姑暂时只能算作帖本),其余要么损泐严重,要么面貌全失。而李玄靖原石拓本与翻刻不仅笔划形态不同,结字亦有相当大区别,临川本肥腻软滑,实在不宜作范。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4星
素材质量:5星
针对茅山碑,我还是要再强调一次:临川李氏本是翻刻!那个本子实在太有名,出版又太多,流毒已久,早该正本清源了。所以上图的王楠本登场正是时候。
在颜书诸碑传世拓本中,我认为适合临习又有一定体量的不过多宝塔、郭虚己、颜勤礼、颜家庙、八关斋、中兴颂、李玄靖几件而已(大麻姑暂时只能算作帖本),其余要么损泐严重,要么面貌全失。而李玄靖原石拓本与翻刻不仅笔划形态不同,结字亦有相当大区别,临川本肥腻软滑,实在不宜作范。
完整的资料性必须从封面开始…………
此本是断后未毁本,上限南宋,下限明中期,目前出版的颜书茅山碑原石拓本只上博本(文物社“中国书法”系列《颜真卿》合集中)与此上图王本,别无分号。
与上图本比较,王本填描极少,是一大优势。另外,上下碑断处的拓本接合对位也更好。
与上图本比较,王本填描极少,是一大优势。另外,上下碑断处的拓本接合对位也更好。
第六、七辑的细节力与网点控制相当到位,尽管我总在努力从技术指标上作些评价,但其实我的梦想是不必再谈技术细节,当表现力进入稳定高质的轨道,我们就可以安心忘掉它们,转而聚焦于内容了。
王本中有一开多缺字,装本是以晚拓未损字先补部分,然后再以双勾补其余,颇为用心。
现在新印本层出不穷,但一些很难得的底本印出来由于经验缺乏而导致色彩偏差大,特别是印色和纸色,而翰墨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色彩表现已很稳定。
碑面改刻
扶碑记,证明是断后之本
墨迹跋文细节饱满,色分浓淡(我这相机自动调对比度,拍黑了,勿怪哈)
后装有小字缩刻碑文帖,可与前文对照:
………………有封底才算完整。
虽然翰墨是最早提供封面图版的碑帖印本系列之一,但早期并不收录封底,现在已臻完善,各种规制已齐备。
虽然翰墨是最早提供封面图版的碑帖印本系列之一,但早期并不收录封底,现在已臻完善,各种规制已齐备。
《武氏祠画像题记》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5星
素材质量:5星
这册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愿意在这里推荐给更多书友。
首先这个题材应该多出多印,武氏祠享名已久,是汉刻中绝代名品,但过去的出版资料多数集中在对画像的陈列和艺术研究,题字部分的书法价值一直被低估,印象中以字帖形式印行题记的仅有二玄“书迹名品丛刊”。
其实武氏祠题字中几乎包含了各种汉隶的表达形式和面貌,从小字到大字,从民间风格到庙堂风格,几乎是时代大全,且与画像相结合,有我们熟识的各种先贤史迹。
其次,这件底本也是极佳之选,由武氏祠的二次发掘人和早年最重要的研究人黄小松自藏,不仅拓时早,精拓精裱,且有大量注释与长篇跋文论述,实是此题记藏本最理想的组合。
出版稀缺:5星
底本质量:5星
素材质量:5星
这册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愿意在这里推荐给更多书友。
首先这个题材应该多出多印,武氏祠享名已久,是汉刻中绝代名品,但过去的出版资料多数集中在对画像的陈列和艺术研究,题字部分的书法价值一直被低估,印象中以字帖形式印行题记的仅有二玄“书迹名品丛刊”。
其实武氏祠题字中几乎包含了各种汉隶的表达形式和面貌,从小字到大字,从民间风格到庙堂风格,几乎是时代大全,且与画像相结合,有我们熟识的各种先贤史迹。
其次,这件底本也是极佳之选,由武氏祠的二次发掘人和早年最重要的研究人黄小松自藏,不仅拓时早,精拓精裱,且有大量注释与长篇跋文论述,实是此题记藏本最理想的组合。
题签:
武氏祠题记分多间、多件,首先是武梁祠堂,题记皆小字:
这页要留个影,古人替咱刻了这么多方私章,小可只好笑纳了。
都是老熟人,看着图恍惚觉得自己不是在写书评,而是在说评书~~
小松的长篇精解
祠中另一件——祥瑞图:
孔子见老子画像,此件现在已不在原址,而是移至济宁博物馆小金石馆中了:
接下来是石室题字,先是前室:
这是册中唯一收入的小画像:
这件是大字,小松所考为后室,实际并无后室,就是武家林:
左室:
阙铭,又是另一番面貌了:
大字也不能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