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回归的文物社——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一)
标签:
不舞碑帖印本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萃编 |
分类: 藏之法书 |
-
选题与选本:9分
- 素材与印刷:8.5分
- 编辑与装帧:9分
- 特别加减分:版权材料平价原色精印+0.1分
印象总评:8.9分
在技术性打分之余,我更想庆祝一下那个我们曾经如此熟悉而亲近的文物社的回归。
上书画社已经通过大红袍名品系列完成了新时代重生,之后更以“铭刻”、上博等系列向多样化展开触角,而我们在文物社近年的动作里也慢慢咂出了变化的味道:经典的“历代碑帖法书选”不断有新修订版上架,图版持续优化中;从张猛龙开始的碑拓对照本不仅宣告了“2.0时代”的到来,而且传奇很可能会有续篇;然后,就是低调地三弹连发让新系列“历代碑帖法书萃编”成为事实,也让我们这些陈年铁粉都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
回归当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新时代找到“新长征”的道路,那个曾经给我们展现过极致珂罗印本之美的文物社,那个用最长寿的法书选系列成为广大教化主的文物社,我们所期待的是那个“他”的王者归来。
初初看到砖塔铭册上“历代碑帖法书萃编”的名字,还不敢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可以赋予期待的系列,待三本一一面世,才慢慢归纳出些“萃编”的特点:
一、跨藏馆的版权原色素材
二、为临习而设计的形式:大16开本,微涂层纸,可展平的脱脊上线装
三、平价
我想,这已经具备了在新时代成功的关键要素组合。
- 素材与印刷:8.5分
- 编辑与装帧:9分
- 特别加减分:版权材料平价原色精印+0.1分
印象总评:8.9分
在技术性打分之余,我更想庆祝一下那个我们曾经如此熟悉而亲近的文物社的回归。
上书画社已经通过大红袍名品系列完成了新时代重生,之后更以“铭刻”、上博等系列向多样化展开触角,而我们在文物社近年的动作里也慢慢咂出了变化的味道:经典的“历代碑帖法书选”不断有新修订版上架,图版持续优化中;从张猛龙开始的碑拓对照本不仅宣告了“2.0时代”的到来,而且传奇很可能会有续篇;然后,就是低调地三弹连发让新系列“历代碑帖法书萃编”成为事实,也让我们这些陈年铁粉都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
回归当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在新时代找到“新长征”的道路,那个曾经给我们展现过极致珂罗印本之美的文物社,那个用最长寿的法书选系列成为广大教化主的文物社,我们所期待的是那个“他”的王者归来。
初初看到砖塔铭册上“历代碑帖法书萃编”的名字,还不敢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可以赋予期待的系列,待三本一一面世,才慢慢归纳出些“萃编”的特点:
一、跨藏馆的版权原色素材
二、为临习而设计的形式:大16开本,微涂层纸,可展平的脱脊上线装
三、平价
我想,这已经具备了在新时代成功的关键要素组合。
《唐王居士砖塔铭》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4星半
装帧形式肯定是本系列的一大核心亮点,锁线而脱脊,令具有厚度的书册能随时平展不需手扶,我想这一定是同样写字的人才做得出的设计,实际使用效果超过二玄中国法书选的标志性“线+胶”模式。
底本时代:4星半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4星半
装帧形式肯定是本系列的一大核心亮点,锁线而脱脊,令具有厚度的书册能随时平展不需手扶,我想这一定是同样写字的人才做得出的设计,实际使用效果超过二玄中国法书选的标志性“线+胶”模式。
大16开本受到很多临帖用户的坚定追捧,虽然空间的限制让一些部分难以全括(比如裱边),而且以“字帖”概念为核心使得很多较空白的页面不得不精简,但编辑还是尽量将各种藏本元素提炼出来紧凑呈现,包括全部题签题跋,与文物社经典系列多只印拓芯相比,可以说是很全的配置了。
辽博藏初拓本首次原色正式出版,终于可以和各种老珂罗、凹版说再见了。这册中收录不同时期塔铭拓五种,真能让爱好者一次过够瘾。
后面是吴湖帆旧藏一册、心香阁旧藏一册
前装精临本一件,非常漂亮
各种时代各种纸墨所拓,像个塔铭万花筒。
这种装帧还有一个优点,可以将连页拓本与墨本轻松再现,不用担心割断或接缝部图像受损的问题。
这种装帧还有一个优点,可以将连页拓本与墨本轻松再现,不用担心割断或接缝部图像受损的问题。
菜好吃还有餐后甜点,五种塔铭后有来了老朋友,程夫人似乎总是与王居士有着宿命式的联系
再加上个罕见的品种:海禅师方坟记。
虽然体量小,但书法价值实不可等闲视之,是龙藏寺一路入唐最具代表性的余绪,强烈推荐一下。估计很多朋友看到“化度寺”三字都会眼睛发亮的…………
虽然体量小,但书法价值实不可等闲视之,是龙藏寺一路入唐最具代表性的余绪,强烈推荐一下。估计很多朋友看到“化度寺”三字都会眼睛发亮的…………
对了,忘记补张说明页,老版法书选的有些说明页我当年都能倒背下来。
《唐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
出版稀缺:4星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近年版权材料的引进让褚粉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阴符经真面貌,文物社选择在这个系列推出这件作品,也是为了适应市场更普及的需求。
底本质量:4星半
素材质量:5星
近年版权材料的引进让褚粉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阴符经真面貌,文物社选择在这个系列推出这件作品,也是为了适应市场更普及的需求。
紧凑的元素呈现
原材料的确非常精到,文物版的色彩处理值得赞许,墨色很正,但又不淤,纸面细节也可以清楚把握,是一个平价的好选择。
且不论真伪,作品中确有特别动人之处,学墨迹也要注意过滤一些习性上的问题,所以我一直认为“墨参碑”或“碑参墨”才是最可行的习学路径。
跋文部分纸墨相当精神,来个局部看下
《汉张迁碑》
底本时代:5星
出版稀缺:3星
底本质量:4星
素材质量:4星
像这样几乎曾经一统天下的顶级底本,印本的比较就在于你能不能比别人强上那么一点,而这本张迁还真不只强了一点。
首先是平价原色。别看出得多,但真正原色的(伪彩色和翻印不计)其实过去只有文物8开蓝皮和故宫红皮放大本,萃编可称是新的最优选
然后是材料完整,从题签、题首到拓芯、跋文,萃编可称是完全版
最后是适合临习,这个前面已经介绍不少了
出版稀缺:3星
底本质量:4星
素材质量:4星
像这样几乎曾经一统天下的顶级底本,印本的比较就在于你能不能比别人强上那么一点,而这本张迁还真不只强了一点。
首先是平价原色。别看出得多,但真正原色的(伪彩色和翻印不计)其实过去只有文物8开蓝皮和故宫红皮放大本,萃编可称是新的最优选
然后是材料完整,从题签、题首到拓芯、跋文,萃编可称是完全版
最后是适合临习,这个前面已经介绍不少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即使与二玄原色法帖比,萃编也更多一个题签
每次翻到首页看着汇集一处的签条,就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像是在翻着民国的老印本
每次翻到首页看着汇集一处的签条,就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像是在翻着民国的老印本
我个人挺喜欢这些出血版的设计,即能尽量保持跋文原大,又不用过度裁切周围留一圈白边,视觉舒服多了
碑额
图版素材是故宫的大反转片,与前面两册的新时代材料相比确有不足,不过大家都知道,故宫的东东不能太过较劲
以印出效果看,与贵价的原色法帖选还是有一拼的
跋文笔墨变化的信息量也是不错的
长年以来,我们习惯了看大社写高度概括性的说明文字,翻到这册张迁碑末页,我却被编辑执着的小努力感动了:为了说明跋文摹写之来源,竟将原迹照片附于其后。在“编”、“辑”之余,能为知识提供不同层次的素材,才是作编辑的真境界,赞!
三册巡礼一遭,看得出走向回归的文物社在萃编系列中不断试新的积极态度,而我相信,众多书友的期盼是能有一套易用、过硬的原色丛刊,就像“历代碑帖法书选”的升级版,再现辉煌。
---------------------------------------------------------------------------------
附:印本评价体例(暂行版):
印象总评评分项:
一、选题与选本:评价范围包括碑帖品种选择、品种内底本的选择(时代、独特性、知名度、历史出版情况等)、底本质量(纸、墨、工、保存状况与完整度等)
二、素材与印刷:评价范围包括包含素材来源、图像捕捉质量(清晰度、稳定程度、信息量等)、印刷制版技术、采用纸墨、效果表现力(立体感、细节力、色彩等)
三、编辑与装帧:评价范围包括编辑体例、附加信息量、开本、装帧设计、用材、工艺质量、完成度
单项满分10,最小进阶单位0.5,以此三项加成作为总分基础(目前暂定加成系数为“选题与选本”30%、“素材与印刷”50%、“编辑与制作”20%,结果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未来可能根据行业动态调整加成系数比例),并可针对有杰出表现或贡献之处给予特别加分,每项最小单位0.1,亦可对重大失误或缺陷遗憾给予特别减分,同样每项最小单位0.1。
除系列印象总评外,分册以推荐形式介绍优秀者,不限书体。每个推荐单册评四项技术星级:底本时代、底本历史出版稀缺性、底本质量、素材图像质量(墨迹本不评底本时代项)。
针对目前体例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附:印本评价体例(暂行版):
印象总评评分项:
一、选题与选本:评价范围包括碑帖品种选择、品种内底本的选择(时代、独特性、知名度、历史出版情况等)、底本质量(纸、墨、工、保存状况与完整度等)
二、素材与印刷:评价范围包括包含素材来源、图像捕捉质量(清晰度、稳定程度、信息量等)、印刷制版技术、采用纸墨、效果表现力(立体感、细节力、色彩等)
三、编辑与装帧:评价范围包括编辑体例、附加信息量、开本、装帧设计、用材、工艺质量、完成度
单项满分10,最小进阶单位0.5,以此三项加成作为总分基础(目前暂定加成系数为“选题与选本”30%、“素材与印刷”50%、“编辑与制作”20%,结果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未来可能根据行业动态调整加成系数比例),并可针对有杰出表现或贡献之处给予特别加分,每项最小单位0.1,亦可对重大失误或缺陷遗憾给予特别减分,同样每项最小单位0.1。
除系列印象总评外,分册以推荐形式介绍优秀者,不限书体。每个推荐单册评四项技术星级:底本时代、底本历史出版稀缺性、底本质量、素材图像质量(墨迹本不评底本时代项)。
针对目前体例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