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2019-06-21 15:34:12)
标签:

林忆莲

sacd

华纳

分类: 藏之雅音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直到现在,依然最对忆莲的华纳时期着迷,这个也就是所谓怀旧吧,毕竟成长过程中的记忆很多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没法像贴吧一样一笔抹销。

华纳时期的专辑,包括粤语与国语,近年均已通过SACD形式发行了。之前博客曾做过详细的一些版本效果比对。今天我们来谈谈SACD形式的精选集。准确地说,前后共有3版:2002年美国压制版(单层SACD+DSD CD,后称美版)、2014年日本压制版(双层SACD,后称日版)和2018年欧洲压制版(单层SACD+DSD CD,后称欧版)。

先来看看各版的选曲差异。三张尽管前后历时16年,但歌单却惊人地相似,其中14首曲完全一样(包括6首三台冠军曲、1首双台冠军曲、1首单台冠军曲和4首其他主打)。不同的部分:美版16首,收录《情人的眼泪》和《逃离钢筋森林》;日版17首,收录《情人的眼泪》、《没有你还是爱你》和《此情只待成追忆》;欧版17首,收录《风笑痴》、《埃及玫瑰》和《可以……可是》。

值得注意的是,在02年美版SACD推出后,04年出版的XRCD选曲与其完全一致,其后2011、2016两次升级均未改曲目,证明这是华纳从发烧角度反复推敲过的一份歌单。而日版与欧版的选曲变化更多的是人为制造产品差异,尤其欧版,三首新选曲无一主打,强制性“换曲”的目的十分明显。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02年美版的登场是当时发烧圈一件大事,华纳为每个歌手出版一套“1加1”,在美国由SONY公司名手(姓名都注在唱片封底上,这是很认真负责的发烧态度)转流、制作Master并压盘。主体用单层SACD,为了保证拾取信号的准确性和通透度,附赠的DSD CD为了没有SACD设备的听众尝鲜。封套设计有点小奢华的感觉,封面有烫金花体签名,内页附歌词。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时隔多年,美版已经断市许久,日版的来临正好赶上了SACD的普及大潮。此时SACD已经从各种竞争格式的战局中脱颖而出,成为人气最高、最具市场接受度的发烧格式,而此时双层SACD由于其兼容性的优势,占据了主流。华纳为重要歌手每人发行1-2张精选,忆莲由于在华纳作品较少,只得1张,限量发行1000张无编号,内页附歌词,但未标注制作人。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林忆莲几张华纳时期SACD精选的试听比较,兼一些杂感

欧版的快速来临有些让人小吃惊,毕竟4年前发行的日版在市场还有部分存量,我想华纳主要是看环球的单层SACD(准确说是SHM-SACD)卖得风生水起,也想赶赶潮流吧。这次又回到“1加1”模式,限量发行500套带编号,内页没有歌词,也没有标注制作人。尽管精选辑在欧美不录歌词是一种常态,但还是令人稍感仓促。

说了这么多,重要的却还没提到,现在谈谈比较试听的个人感受。先不论曲目差异,我们来看看相同选曲的各版不同表现:

总体听感美版很不同,日版与欧版相当接近。

首先SACD以其容量优势,在诸多发烧格式中效果有着最全面的保证,声音稳而自如。如果我们横向对比其他华纳的发烧精选版本:Mastersonic(1996)、XRCD(2004)、UPM(2016),还有再版本如AMCD版《回忆总是温柔的》、DSMCD版《回忆总是跳跃的》,的确SACD是稳稳的排头兵。

同样的录音,通常在比较美版与日版时,比较容易捕捉到美版冷、日版暖的色彩特点,这在忆莲过去的唱片中已得到多次验证,在SACD精选中亦是如此。深入探究这种差异在乐器与人声中的体现,会发现美版金属质感比较纯粹,尤其是打击乐、铜管乐与电声乐器(如电吉他、贝斯、键盘、合成器等),声音清亮锐度高,属发散性的,人声上展开能力强,有力度和速度;而日版质感柔和,尤其是弦乐(木吉他、钢琴、提琴等)和木管乐,音场略有回响感(类似于穹顶反射,声音是有点像从四周弹回来的),属收束性的,人声鼻音、喉音、胸音表现浑厚,有悠然余味。

我一直在猜日本录音师的这种集体倾向也许是来源于其传统的演歌唱法,曲调婉转悠长,调子区间并不广(演歌一般只有五声),讲究装饰音与回响,所以长期积累对声音美感的追求变成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

美版SACD与日版并无绝对孰高孰低的取舍,要看每个听者对声音的要求:

对于忆莲华纳时期的作品,个人倾向于推荐美版,因为歌曲多是现代都市题材,动感强,西化电音配器多,力度充足,而且忆莲正处年轻,声音在高音区也泛着一些金属色,穿透力强,这些特点相对而言是更适合美版表现的。听美版能直接感受那种冲击力,冷调子也适合塑造疏离感,非常过瘾。

同时也得承认,日版的master制作很有诚意,音场的宽度、分离度和通透度更强于美版,每件乐器平衡性和音色更好,但相较下歌声中鼻音和喉音略偏重,柔和有余,不像美版歌声是从音乐中“冲”出来的。

简单概括一下,建议看重人声的选美版,看重乐声与特效的选日版。日版的代表曲如《夜了……没有藉口》,乐器的分离非常好,两侧的声效清脆可闻,编配极美。美版的代表曲如《依然》,按理这是华纳时期大热歌曲中录音最糟糕的一首,之前多个版本人声均显得浑浊乏力(当然是跟同时期作品相比较),美版这曲却是惊艳的,如排山倒海一般的人声涌来,令人难以抵抗。

有朋友要问了,为什么一直没提欧版?

我认为这个欧版并不是在欧洲制作master,而仅是在欧洲压碟。也就是说,欧版可能是采用和日版同一个master,声音的表现很多地方趋同。因为单层的缘故,感觉通透度和稳定性上比日版略好些,但我也不太确定这是不是主观认知的结果。

总之,可以将此欧版与日版同一视之。

再看看各版几首不同的选曲:美版增选的《逃离钢筋森林》正是电声乐器的高峰,编配层次丰富,人声疏离感最为突出,而美版的制作特点更保证了这种效果的发挥,相得益彰;同样,日版和欧版增选的几首则多以抒情慢歌为主,编曲空间留白多、细节多,日版的发挥更能得力。可见这些选曲的确是经过发烧效果斟酌的,并非草草择成。

华纳的精选SACD一向是良心品质保证,同曲效果比起其发行的专辑版SACD来均得胜出,这才是精选的意义所在,不仅曲目要精,效果也要精。而环球的很多发烧精选则显得相当草率,只是曲目拼凑而已。

既然说到了精选,就把华纳其它几个发烧精选一并简述在此:

首先,Mastersonic版是最早登场的发烧版本,当时第一时间入手聆听,印象至今难以忘记,比之前的普通版精选和专辑提升非常明显,尤其是动态和低频的增强,声音有明显的日式味道,是早期难得的佳制。

XRCD曾经是在发烧圈非常受重视的一个格式,其制作工艺包括从模/数转换到压盘的全过程控制,声音信噪比高是显而易见的(这个相当得益于过程标准),很干净,比普通版通透度也得到提升。只不过有了SACD格式后,其特色相比就没有太多优势。但在同样容量的CD标准中,它还是称职的领袖。另外忆莲的前后三版精选XRCD,从第一代XRCD到第二代XRCD2,技术是成熟化的,而到第三代New XRCD,虽然引入了SHM盘基,但放宽了音源的限制,反倒让质量变得不可控(前面说过,XRCD的质量最主要来源于过程的严格控制,所以这个制式不适合松)。如果个人推荐,我觉得2011年出版的第二代精选正合适。

最后就是UPM版了,对于这个格式,说实话个人缺乏特殊感情。经过很多张的试听,倒也并非说它哪里弱点突出,而是实在捕捉不到任何明确的优点。人声处理倒还清朗,主乐器声音却偏柔而闷,总觉得缺点什么,也就不多说了。

另外,AMCD版《回忆总是温柔的》和DSMCD版《回忆总是跳跃的》虽本身内容是精选,但却是以专辑的身份再版的,与上述精选辑不同,不属于新master,而是remaster。巧合的是,两碟都是美国制作,技术设备虽细节不同,但原理可比之于美国版的XRCD,也是通过严格全过程控制,所用盘基都是纯银,巧合不?真有点像姐妹。声音也各自有可圈可点之处:AMCD歌声鲜活,有呼吸感,是近年听过美产格式中较动人的一种,而《温柔的》正是抒情集,适合歌声表现;《跳跃的》则发挥了美版擅长表现电声乐器的优势,劲歌与混音曲动态力度十足,是忆莲混音作品中迄今音效最佳的载体。这两张如大家尚未入手旧版首版,建议可以直接跳过,入发烧再版保证值回票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