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标签:
宝玥斋碑帖不跳舞碑帖法书藏真行穰帖 |
分类: 藏之法书 |
(原发于书法江湖论坛)
首先声明:这篇评述本不该由我来写。评自己参与的项目难免有失偏颇,又或许视角过于由内向外,无法完全照顾观者感受。不过既然动了笔,文字就有它的生命力,权把我当作一台打字机好了。
----------------------------------------------------打字机的分-----割-----线-----------------------------------------------------
近年来碑帖出版已开始焕发时代的全新面貌,各种原色印本层出不穷,然观其本质,除极个别政府重点培植系列(如台北故宫“故宫法书新编”、浙江大学“海外藏中国法书集.日本卷”)外,民间出版佳品都集中在拓本领域,而墨迹本(尤其是早期晋唐宋元墨迹本)的精印一直是千呼万唤出不来。即使同一系列中插有墨迹选题,表现亦常以失望收场。我作书评,记不清多少次劝大家“只看拓本,罔视墨迹”,苦衷天才知晓。其原因固然有馆方对墨迹本的出版管控,而出版机构急于求成、不肯洽购版权材料才是根本之害。翻印风,未能赢得现在,却先输了未来。有鉴于此,长久期待有个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系列,尤其要出好墨迹,给学书人踏踏实实留下些本子。
“碑帖法书藏真”——意择传世法书名作,无论墨迹抑或拓本,创造可习可赏可藏之精印再现。系列的第一步起点相当高,就是大家熟知的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而且是这件名作全球首次原色出版,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当时采取尽量接近原作的册页装帧、全本收录,无反光纸墨、调频网印刷,几乎是总结了之前碑帖出版的各种经验教训而得之最佳组合。一年半过去,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虽原材料已近乎极致,然色彩表现与还原仍有未达之处,在后续选本中尚需努力。
这第二辑重点自美国加州转至新泽西,取普林斯顿大学几件名作为首次原色出版,分别是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跋张大同卷和赵孟頫妙严寺记,而这回的攻坚课题是——如何出好手卷作品。
照往常惯例,应该先将出版形式与技术特征介绍一番,然后再导入页面效果。这回,我打算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是要比,不如先从最核心的制印效果比起,硬碰硬见个高下,相信大家最关心的也是如此。
那么,准备好,让我们就此开赛!
王羲之行穰帖
上一次这样逐本比对还是在新编上市时,许久不做,有点小激动。
本次比对光是准备材料就用了一天半,在各种日光条件下、各种相机、手机实验均与原书差异极大,最后决定采取扫描。首先用600dpi并在扫描过程中不做任何调节,不调色彩、不调锐度、不去网纹和杂点,然后再用所获图像比对原书进行色彩校正,以最大程度接近书册正常日光下目视效果为原则(当然这个还原只能是尽量逼近,不同屏幕显示肯定有差异,即使同一台机器,在不同程序中观图色彩都不完全一样),最终取全页一幅与5乘4厘米一局部做比对样本。开始是用各种书体组合样本,后来为了排除作品特性的干扰,又改用同是大王摹本重新制作样本,耗时颇巨。
样本一:本书
样本二:二玄社《海を渡った中国の书》图录附赠复制行穰帖单页
样本三:二玄社复制品快雪时晴帖册
样本四:台北故宫“故宫法书新编”《晋 王羲之墨迹》册中远宦帖
样本五:二玄社“原色法帖选”《王羲之尺牍集》册中何如奉橘二帖
样本六:本系列《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册
上一次这样逐本比对还是在新编上市时,许久不做,有点小激动。
本次比对光是准备材料就用了一天半,在各种日光条件下、各种相机、手机实验均与原书差异极大,最后决定采取扫描。首先用600dpi并在扫描过程中不做任何调节,不调色彩、不调锐度、不去网纹和杂点,然后再用所获图像比对原书进行色彩校正,以最大程度接近书册正常日光下目视效果为原则(当然这个还原只能是尽量逼近,不同屏幕显示肯定有差异,即使同一台机器,在不同程序中观图色彩都不完全一样),最终取全页一幅与5乘4厘米一局部做比对样本。开始是用各种书体组合样本,后来为了排除作品特性的干扰,又改用同是大王摹本重新制作样本,耗时颇巨。
样本一:本书
样本二:二玄社《海を渡った中国の书》图录附赠复制行穰帖单页
样本三:二玄社复制品快雪时晴帖册
样本四:台北故宫“故宫法书新编”《晋 王羲之墨迹》册中远宦帖
样本五:二玄社“原色法帖选”《王羲之尺牍集》册中何如奉橘二帖
样本六:本系列《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册
样本一全页:
样本二全页:
样本三全页:

按:二玄复制品因为有多色专版,所以对于印色的还原表现是最好的,如前相似,主帖纸色明显比原作浅淡,但这回墨色也偏淡。另外二玄的复制品常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原作中一些纸面变色变深或折痕损痕,复制出来反倒看着像黑色的焦痕,快雪如此,颜的自书告身也如此,这就偏离原貌太多了。很可能是分色时滤镜将这部分有色信息载至黑色版上,造成黑色过溢。
样本四全页:
样本五全页:

按:这是比对中倒数第一的了,图版锐度不足,纸(偏灰黄)、墨(偏淡)、印(极淡)色无一准确。二玄“原色法帖选”偏偏最弱一环就是对原色的再现,如果广义谈“原色”,指彩色印刷,狭义谈“原色”,必须以还原原作为标准,而原色法帖系列中各种的色彩操纵(各册不同)充分体现了编者只看重信息量而忽略还原力的倾向。
还有样本六,主要是为了自己做做benchmark,看看与旧制有没有进步:
继续第二轮,前一轮的重点是整体表现与色彩,这一轮是细节力与网点。
还是先来样本一局部:
还是先来样本一局部:
样本二局部:
样本三局部:

按:复制品的高网的确比样本二要更细腻一些,但旧时代摄影的弊病也显露出来,墨色内里的信息量不足(二玄复制品普遍存在远观好、近看墨色偏实的问题,快雪还是其中质量最好的品种之一)。另外,之前提到的二玄纸面细节过度夸张也影响了字迹信息的正确识别。
样本四局部:
样本五局部:
补充样本六局部,做个参考:
前面两番比较,图像基本已可自证,不需我再罗唣。
从行穰帖开始,藏真系列纳入手卷作品,考虑到工艺质量和成本,还是采用连页的经折形式,既能够方便收纳,展开也可成卷。现在古手卷绘画作品的出版已大规模采用此种形式,证明是被市场认可的。
以册制卷只是外装形式的调整,绝不能影响到内容,前后必须全,粘接必须到位(接页减少错位),各纸色差必须极小,而且接缝尽量避开字迹。还有用纸得有一定韧性和绵度,手卷的收与放也是欣赏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卷改为翻,但用脆纸翻起来会像画册一样哗啦哗啦的,就太煞风景。如果大家自己观察,行穰帖所用之纸就比阴符经绵韧安静,展平性也更好。
从行穰帖开始,藏真系列纳入手卷作品,考虑到工艺质量和成本,还是采用连页的经折形式,既能够方便收纳,展开也可成卷。现在古手卷绘画作品的出版已大规模采用此种形式,证明是被市场认可的。
以册制卷只是外装形式的调整,绝不能影响到内容,前后必须全,粘接必须到位(接页减少错位),各纸色差必须极小,而且接缝尽量避开字迹。还有用纸得有一定韧性和绵度,手卷的收与放也是欣赏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卷改为翻,但用脆纸翻起来会像画册一样哗啦哗啦的,就太煞风景。如果大家自己观察,行穰帖所用之纸就比阴符经绵韧安静,展平性也更好。

另一个卷改册的挑战是如何收录外包首的装潢信息,有的编辑是置一合卷照,但实在看得不过瘾,藏真采用了完整展开照收于册首,位置关系(一正一反)亦符合原卷包首与内卷的相背性,很有心思。
而且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每册书的封面就是用原汁原味的包首纹样,最大限度以册为卷。
这是相机拍出来的效果,色彩加重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