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2019-01-02 13:21:00)
标签:

宝玥斋

碑帖

不跳舞

碑帖法书藏真

行穰帖

分类: 藏之法书
(原发于书法江湖论坛)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首先声明:这篇评述本不该由我来写。评自己参与的项目难免有失偏颇,又或许视角过于由内向外,无法完全照顾观者感受。不过既然动了笔,文字就有它的生命力,权把我当作一台打字机好了。

----------------------------------------------------打字机的分-----割-----线-----------------------------------------------------

近年来碑帖出版已开始焕发时代的全新面貌,各种原色印本层出不穷,然观其本质,除极个别政府重点培植系列(如台北故宫“故宫法书新编”、浙江大学“海外藏中国法书集.日本卷”)外,民间出版佳品都集中在拓本领域,而墨迹本(尤其是早期晋唐宋元墨迹本)的精印一直是千呼万唤出不来。即使同一系列中插有墨迹选题,表现亦常以失望收场。我作书评,记不清多少次劝大家“只看拓本,罔视墨迹”,苦衷天才知晓。其原因固然有馆方对墨迹本的出版管控,而出版机构急于求成、不肯洽购版权材料才是根本之害。翻印风,未能赢得现在,却先输了未来。有鉴于此,长久期待有个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系列,尤其要出好墨迹,给学书人踏踏实实留下些本子。

“碑帖法书藏真”——意择传世法书名作,无论墨迹抑或拓本,创造可习可赏可藏之精印再现。系列的第一步起点相当高,就是大家熟知的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而且是这件名作全球首次原色出版,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当时采取尽量接近原作的册页装帧、全本收录,无反光纸墨、调频网印刷,几乎是总结了之前碑帖出版的各种经验教训而得之最佳组合。一年半过去,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虽原材料已近乎极致,然色彩表现与还原仍有未达之处,在后续选本中尚需努力。

这第二辑重点自美国加州转至新泽西,取普林斯顿大学几件名作为首次原色出版,分别是王羲之行穰帖、黄庭坚跋张大同卷和赵孟頫妙严寺记,而这回的攻坚课题是——如何出好手卷作品。

照往常惯例,应该先将出版形式与技术特征介绍一番,然后再导入页面效果。这回,我打算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是要比,不如先从最核心的制印效果比起,硬碰硬见个高下,相信大家最关心的也是如此。

那么,准备好,让我们就此开赛!


王羲之行穰帖


上一次这样逐本比对还是在新编上市时,许久不做,有点小激动。

本次比对光是准备材料就用了一天半,在各种日光条件下、各种相机、手机实验均与原书差异极大,最后决定采取扫描。首先用600dpi并在扫描过程中不做任何调节,不调色彩、不调锐度、不去网纹和杂点,然后再用所获图像比对原书进行色彩校正,以最大程度接近书册正常日光下目视效果为原则(当然这个还原只能是尽量逼近,不同屏幕显示肯定有差异,即使同一台机器,在不同程序中观图色彩都不完全一样),最终取全页一幅与5乘4厘米一局部做比对样本。开始是用各种书体组合样本,后来为了排除作品特性的干扰,又改用同是大王摹本重新制作样本,耗时颇巨。

样本一:本书
样本二:二玄社《海を渡った中国の书》图录附赠复制行穰帖单页
样本三:二玄社复制品快雪时晴帖册
样本四:台北故宫“故宫法书新编”《晋 王羲之墨迹》册中远宦帖
样本五:二玄社“原色法帖选”《王羲之尺牍集》册中何如奉橘二帖
样本六:本系列《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册

样本一全页: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经与原作比对(现在原作正在上博展出,大家有机会可以多去看看),墨色基本准确,墨感近似原作,色调基本准确,纸色比原作略深。

样本二全页: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样本二纸色过亮且偏黄,墨色基本准确,印色色调偏黄且淡。调亮纸色以突出墨迹精神是二玄常用的办法之一。

样本三全页: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二玄复制品因为有多色专版,所以对于印色的还原表现是最好的,如前相似,主帖纸色明显比原作浅淡,但这回墨色也偏淡。另外二玄的复制品常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原作中一些纸面变色变深或折痕损痕,复制出来反倒看着像黑色的焦痕,快雪如此,颜的自书告身也如此,这就偏离原貌太多了。很可能是分色时滤镜将这部分有色信息载至黑色版上,造成黑色过溢。

样本四全页: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新编的图版素质是不错的,但色彩还原同样较弱,纸色略偏粉,墨色与印色皆偏淡,而且墨迹边缘处略有镶边的现象,是制版还是印刷时问题,原因待考。

样本五全页: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这是比对中倒数第一的了,图版锐度不足,纸(偏灰黄)、墨(偏淡)、印(极淡)色无一准确。二玄“原色法帖选”偏偏最弱一环就是对原色的再现,如果广义谈“原色”,指彩色印刷,狭义谈“原色”,必须以还原原作为标准,而原色法帖系列中各种的色彩操纵(各册不同)充分体现了编者只看重信息量而忽略还原力的倾向。

还有样本六,主要是为了自己做做benchmark,看看与旧制有没有进步: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现在就作品自身还原来看,虽第一辑当时几经尝试,但颇有些顾此失彼:纸色过黄,墨色明显偏淡,印色则偏粉,也算是受了一些二玄的“流毒”。这些方面在第二辑制作中都已极力避免。

继续第二轮,前一轮的重点是整体表现与色彩,这一轮是细节力与网点。

还是先来样本一局部: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取各印本尺寸完全一样的局部特写。本书不管放大多少倍,依然纸是纸、墨是墨,调频网本就没有网点,不会产生随着放大而来的明显杂讯干扰。

样本二局部: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放大后鱼鳞网点的干扰自然增加了,尤其纸墨交接处已不是平滑过渡,但整体细节力是不错的。

样本三局部: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复制品的高网的确比样本二要更细腻一些,但旧时代摄影的弊病也显露出来,墨色内里的信息量不足(二玄复制品普遍存在远观好、近看墨色偏实的问题,快雪还是其中质量最好的品种之一)。另外,之前提到的二玄纸面细节过度夸张也影响了字迹信息的正确识别。

样本四局部: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新编的网点也比较明显,影响线条连续性,由于墨色处理过淡,在黑色部分出现了栅格现象。

样本五局部: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像蒙版玻璃一般,信息量最少,甚至有重影出现(看左手复字末笔),唯一值得表扬的是网点比样本二与四细腻,应该与其所用纸张有关。

补充样本六局部,做个参考: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按:同理于样本一,不仅是在网点表现上占据优势,因为以疏密来区分明暗,调频网的墨感呈现也多胜出。

前面两番比较,图像基本已可自证,不需我再罗唣。

从行穰帖开始,藏真系列纳入手卷作品,考虑到工艺质量和成本,还是采用连页的经折形式,既能够方便收纳,展开也可成卷。现在古手卷绘画作品的出版已大规模采用此种形式,证明是被市场认可的。

以册制卷只是外装形式的调整,绝不能影响到内容,前后必须全,粘接必须到位(接页减少错位),各纸色差必须极小,而且接缝尽量避开字迹。还有用纸得有一定韧性和绵度,手卷的收与放也是欣赏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卷改为翻,但用脆纸翻起来会像画册一样哗啦哗啦的,就太煞风景。如果大家自己观察,行穰帖所用之纸就比阴符经绵韧安静,展平性也更好。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另一个卷改册的挑战是如何收录外包首的装潢信息,有的编辑是置一合卷照,但实在看得不过瘾,藏真采用了完整展开照收于册首,位置关系(一正一反)亦符合原卷包首与内卷的相背性,很有心思。

而且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每册书的封面就是用原汁原味的包首纹样,最大限度以册为卷。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凭这一角就可看出藏真系列的勇气,国内书法印本千千万万,有几个敢这样明述自己的身世背景?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唯一遗憾的是主帖前瘦金题签无法表现,我专门认真观察了原作,只有左侧部分笔划能通过变换反射角度依稀看到泥金,字的辨认已是不能。看来不管采用什么印刷技术,除非以荧光摄影等手段做特版,否则均难以有所突破。

这是相机拍出来的效果,色彩加重了: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董跋的这段绢是略带青绿的,而且此种幅面的绢题在几件晋唐墨迹中均有,同样材质。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这是手机所拍,色彩又过灰白,所以前面比对干脆舍弃拍摄,采用扫描,才能更精准再现实物差别: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再来几张相机照: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赴美的很多书画都有大千题跋,他的字墨分浓淡,也比较考验印本的层次表现力。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全貌至为重要,一枚印章也不能少。

闲谈碑帖出版物之二十三:宝玥斋编古吴轩出版社“碑帖法书藏真”(二)

本书遗憾还是略有,在监制的过程中,从头至尾我就想追一个“古”字,结果我愿给它打95分。

行穰帖可能是海外除日本藏品外最重要的一件中国书迹,能够以这样的努力向它致敬,此生足慰。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