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2014-06-16 08:00:11)
标签:

集字

圣教序

宋拓

王羲之

张应召本

分类: 藏之法书

大家看帖最关心的是结论,而我写帖最感兴趣的是命题与讨论的过程。其实有的时候,有疑问比无疑问好,没有结论胜过强下结论。今天我们来谈谈传说中北宋早拓本的证明问题。

问:能不能用前文确定的宋拓标准件来帮助解决北宋早拓的问题?

答:当然可以,这就是标准件存在的意义。比如诸家记述北宋早拓的特征中,多有一条关于裂纹的:碑裂纹仅见末行“文林郎”之“林”字处,廿九行“尚书高阳县”之“书”字无裂纹;北宋晚期拓本裂纹则至“书”字。然而要解证“书”字的准确裂纹状况,仅在原地找证据是不够的,必须要向更大的信息库里面探寻。

我们先来看看北宋时期的裂纹发展,这里是从上图张应召本中选出的图像: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我们看到的是裂纹一路由左下向右上,经卅行“林”字、廿九行“书”字、(廿八行碑无字)、廿七行“多”字到廿六行“无”字,如果继续循着拓本中的痕迹向前找,还可以看到裂纹在(廿五行“空”字补纸无法查断)、(廿四行碑无字)、廿三行“赞”字、廿二行“添”“流”二字间、廿一行“传”字的明确踪迹,北宋时裂纹最少可证的就有这么长!如果说前人看出了两行裂纹,我们却可看到至少十行。这就是标准件强大的信息量!

了解了裂纹的准确位置与北宋晚期底限形态,我们再来看看被誉为北宋早拓第一本的国博张应召本。卅行林“字”已裂,廿九行“书”字是寻不到明显裂纹的痕迹,但如果跳过无字的廿八行,我们其实可以清楚地看到廿七行“多”字的裂纹,与北宋晚期特征完全一致。裂纹的生长必须是连续性的,这些铁证说明此本廿九行“书”字是经过填描的。如果依载国博另一北宋早本特征与此完全相同,只能说明两本“书”字都是描出来的。而这一著名的考据点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问:既然“书”字失效,那北宋早本最有名的断据六行“以”字有效性如何?

答:首先,这个字是所有被各家提及的北宋早本唯一共通的特征,这包括了国博张应召本、国博裴景福本、故宫朱翼盦本、上图蒋衡本和上博(据王壮弘先生记)王文治补缺本。五本六行“所以空有之论”之“以”字均为右半起笔处未泐粗(其中蒋衡本、王文治补缺本六行“耶正于焉纷纠”之“纷”字分部首笔已损,另三本未损,以为早晚之分),这个考据点的存在是北宋早本的生命线。

“以”字右半起笔处的确原本为细笔,后而泐粗。北宋晚本呈现已泐粗的面貌,而泐粗前的原本面貌我们可以从同碑的众多个“以”字中得出。值得讨论的无非是泐粗的时间和这五个未泐粗本的“以”字面貌是否有效,现在我们已见的可靠图像资料加起来却只有三个半份(蒋衡本图片尺寸太小):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国博张应召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裴景福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蒋衡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朱翼盦本

直观地看,蒋衡本字形与他三本有别;朱本此字为单剪,初时以为从他处移来,后经与全碑无数个“以”字比对,并无相近者,方排除了怀疑;然张本、裴本与朱本在起笔处皆不甚洁净,是北宋初已开始显现微泐的迹象?还是三本均动过手?未公开的王文治补缺本又是什么模样?答案依然在风中飘扬~~~

大家可能觉得平白无故怀疑三本均描(应该说是五本皆描)没什么道理,其实这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告诉您还有至少七本宋拓“以”字都确证被填,跨度从北宋到南宋(他们分别是:刘正宗本、刘溎年本、韩逢禧本、墨皇第二本、赖古堂本、朱卧庵本、李瑞清本),您又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古来集王圣教多以瘦为美,又多用于习字,习字帖字形完整很重要,所以多填描,而填手总是因其喜好风格来修形,因此在很多现存的本子中都可看出这种“塑身”式的处理,将笔划泐粗与绽石花处描成细瘦。议题二中收录的南北宋考据中三行“盖”字、五行“而”字、十三行“褒”字的填描都是这种实践,而更多几乎每本皆填的地方我甚至都没有收录(因为根本找不到足够的良性样本)。

“以”字的谜题也要靠比较方能摸出些线索,确证的北宋晚期“以”字形态是这样的:右起笔处泐痕向右上发展呈方角状,泐痕内尚存极小点状石面,随纸墨差别有的可见有的不见,此特征南北宋完全一致。此处泐粗十分显眼,因此填描修改亦是常情,确证的本子中主要有两种填法:一种是偷懒,直接将右上角描掉,但起笔处目视仍有粗的感觉(如刘正宗本、刘溎年本、韩逢禧本、李瑞清本);另一种是参考了碑中其他“以”字的形式精描,整体“瘦身”(如墨皇第二本、赖古堂本、朱卧庵本)。正因为是依自身理解而描,所以形态上均小有不同。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上图张应召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刘正宗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赖古堂本

了解了这些,再来看北宋早本的“以”字,有没有经精描的可能?起笔处为什么不洁净?形态为什么有所差别?在此不做结论,大家可自由心证。

在一些校著中提到过北宋早拓的另一考据三行“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之“然”字,其实还有三行“贤哲罕穷其数”之“数”字等不少未经发掘的差异点,都可以用上述的多本比对法得出存疑的结论。

问:如果“以”字也成疑,那北宋早本的最后防线“纷”字又如何?

答:对于北宋早本的认定,故宫似乎与民间比较通行的考据系统不同,所看重者为三行“然”、八行“重”、廿一行“显”、“缘”等诸字。从前几个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轻松排除“重”、“显”二字的有效性,“缘”字本无实际分别,“然”字最多是存疑。那么再以民间的考据系统看,“以”字前一个问题已讨论过了,现在核心焦点是六行“耶正于焉纷纠”之“纷”字。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国博张应召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裴景福本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朱翼盦本

再与标准件对比一下,其差别只体现在分部撇笔左侧的空间(我们且称为A空间)中,其他部分特征完全一致。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五)北宋早拓的那些事儿  上图张应召本

此三件“北宋早本”内均有相当量的填描,证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仅与“纷”字相关可查断的即有:国博张本与朱本上部石花处都经过填描,墨色与它处显然不同,朱本右侧甚至捺点填失;更重要的是:裴本与朱本A空间墨块的下沿均明显有白线痕(国博张本也有相似迹象),使得此处墨填的嫌疑大大加重。本来,如A空间原有石皮而北宋后期剥损是可以造成这样现象的,但三本图像中此处石面形状均不同,无法互证,这在相近时期的拓本中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更合理的解释是:三本此处均为臆想填墨,而实际与号称北宋晚本的标准件上图张本并无不同。

经过以上各项比对,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所谓北宋早本根本是一个传说呢?


结语:关于北宋早本的讨论尚未至结论之时,但通过越来越多新材料的披露和研究,真相大白已指日可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