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一)宋拓本中的填墨与描补

标签:
怀仁王羲之圣教序集字拓本 |
分类: 藏之法书 |
终于还是要说说集王圣教,其实本打算跳过这个选题的,实为历代先人成论已定,无新声可发。我这个人很不喜欢掉书袋,抄书这个事既没营养又浪费空间,与其看我转引各家之论的“拼盘”,还不如本本分分去读书。
然而历代碑刻中以唐碑追随者最众,唐碑中大欧九成宫与怀仁集王圣教序又是最在风口浪尖的,捶拓多、传世多、修习多、研究多、出版多,无出此二碑之右者。为避免这“名碑佳拓”之论存此永恒缺憾,我也只得勉力向学,试论一二。
一个当头的问题即是:为什么可以论?难道我们的眼光与修养已高过前贤?当然不是。然而站在时代与科技的肩膀上,我们又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去重新审视一切。不论历代藏家还是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的碑帖专家(向我们的群体偶像致敬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gif),他们的校碑方法都是“加1法”,通俗地说即是以A与B比高下,然后以B与C比高下………………以此类推,这是时代的限制,不论多大的名家,也没有可能拥有多种佳本同时并观的机会,最多不过三、四本而已,其他全靠笔记与记忆。然而,在缺乏稳定图像的时代,靠笔记与记忆得出的结论往往既不精确,也不准确。像我们都玩过的击鼓传花,队头至队尾消息可以全传到走样,“加1法”校碑也是如此。A某处比B佳,B某处比C佳,能说明A一定比C佳么?这其实是不完全成立的。新时代的印刷术与版权开放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精印佳本,允许我们以真正多本并观的“几率研究法”取代“加1法”,一个考据点如果能经受住15到20本宋拓的检验方可称确。
具体到集王圣教,不同于一些冷门或已失传的碑拓,此碑世存宋拓的最佳印本基本都诞生于当代,近年更是有井喷之势,我辈何能继续趟在前人之论上睡懒觉?天赐佳时,迎头而上可也!
围绕集王圣教的争论多与填描有关,试想此碑石质良好,长期捶拓尽管石面磨降,但碑断前字损差距较为细微,这就给填描留下了相当的发挥空间。
有言曰:早拓未见不填描者,此诚经验之谈。填描虽普遍,但仍有着目的、手法、影响程度的差别。先举常见者几类:
(一)为书圣名誉而填:这是极有集王圣教特点的一种填法,因为此碑代表大王之正宗,在追随者眼中是不能有误、必须正确的,所以常有藏家依自身理解予以加工,其中最典型的是四行“况乎佛道崇虚”之“崇”字山部下的一小横与廿三行“深以为愧”之“深”字氵部上的重点。看来都似多余物,于是除之而后快。
传世宋拓中“崇”、“深”均填的有朱卧庵本、韩逢禧本、王镛本,“深”字单填的有殷铁盦本。
王镛本(已描)
此类填法好心程度8分(尽管是多余的),对校碑结果的影响也是8分(如此一来,未细辨的人会直接判为翻刻,岂不冤哉?)。
(二)为眼目清洁而填:与九成类似,集王圣教拓本亦是最流行的习书字帖之一。每日临睹,多望黑白分明、字形齐整,于是在石花处下墨填底以及裂纹处描补充实。填法又有精填与粗填,还有的填而不描。最典型的是末两行当裂纹处“礼部尚书”之“书”与“文林郎”之“林”字,多将裂纹补实。
传世宋拓中此二字均补的极多,如朱卧庵本、王镛本、(三井)“崇恩本”、刘溎年本、郑板桥本、刘正宗本等。
刘溎年本(已描)
与之相似的还有十五行“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的裂纹,不少本子也仅将裂纹处理掉而未描及笔划,如刘溎年本、王镛本、郑板桥本、刘正宗本、朱翼盦本等。其中朱翼盦本整体浓墨填底,经折简装,显见长年以作习书范本。
此类填法好心程度7分,对校碑结果的影响2分,属无伤大雅(但后文会提到在判断北宋早拓时很让人挠头)。
(三)为补残处而填:去宋久远,很多本子历经重装、分合等变故,纸墨旧敝。出名的墨皇第一本,纸墨最疲,个别部分纤维已裂开,不得不用略加描补的方法维持字脚,与书画修复的补笔同理,然而很多针对墨皇本的误解均来源于此,尤其过去没有原色精印本,旧印本采用滤光摄影失去众多细节,误导了不少人。这些描补多与考据无涉,同样的状况也可见于(国博)张应召本中。
此类填法好心程度5分,对校碑结果的影响3分。
(四)为充考据而填:如果说以上填法尚算善意,这一类就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了。目的就是冒充早拓以提高身价,南宋拓出现考据填描的极多,我们且以朱卧庵本为例。此本是地道的“填描大王”,这里所述四种填法它就占了三种,一眼看去的确精神奕奕,怪不得能骗过槐安居,将之目为北宋珍本,二玄社“原色法帖选”也是最早视同国宝一般印出此本。
除“崇”、“深”、“书”、“林”外,朱卧庵本中所填考据点另有:四行“在智尤迷”之“迷”字、十五行“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不仅填了裂纹处,且上部笔划均描)、廿一行“自非久植胜缘”之“缘”字、“何以显扬斯旨”之“显”字,等等不一而足。
朱卧庵本(已描)
此类填法好心程度自然0分,而对校碑影响至大,不可不察。
总而言之,观集王圣教,需特别提防填描之事,一点往往不实,多点比对方较为稳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