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碑帖出版物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翰墨瑰宝”第二辑
标签:
拓本法帖翰墨原色宋拓文化碑帖字帖出版物书法楷书圣教序法书 |
分类: 藏之法书 |
(发于“中国书法江湖”论坛)

“翰墨瑰宝”已经成了碑帖印本事实上的一块金字招牌,甚至有山寨印本盗用其名欲得青睐。
距离第一辑已过数年,此回上海古籍与上图卷土重来,隐隐中是一场不能输的仗。如果说那时是以后进之姿挑战先贤,现在首先要翻越的却是自己这座山。
最近坛里一直有关于印本“椟”与“珠”的论辩,原则上大家都不喜装帧过甚的,尤其是内外不能兼修的,但直觉上几乎所有人又都期盼国内的印本在此方面能有所突破。
回顾一下第一辑的装帧,外纸套(极紧)、内纸封(极易污损),可幸内册页粘胶基本过关。而第二、三辑最大的功夫就下在这装帧上,小的革新处处可见:
- 函套采用更硬的纸板,真正起到了保护作用,在这里偶非要表扬编辑一下的是:尺寸非常合适,即不旷又不紧,书可以平滑出来的。
-
外套都升级成了印花纺织材料镶包,封面上的“翰墨瑰宝”四字和印章更是绣上去的(偶刚开始还不大敢信,及至摸过才算服了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biggrin.gif,这血本儿下的…………),过去的纸质签条也一概换成真木刻字,这回规格上总算超越了日本。
- 有一个创意值得击节,函套的背面开了个小窗,便于大家取书时“推背”,这在过去的书法印本上尚未见过,很潮很到位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h.gif

内册同样的纺织材料包面,手感挺细腻(而且耐污),纸签条上添了点撒金的效果。如大家所见,第二、三辑封色不同,一浅一深,偶个人是更偏爱深色的,花纹与二玄新版中书选相类。
也许是面世时间尚短,我看过的册里还未发现有“Z字型”的变形现象,这在第一辑中相当常见,尤其是开数较多的分册。
在编制体例上,与第一辑也有不少变化。
首先是各册的说明部分集中在一本附册中,每辑一册。五篇导言还是颇有读头,与之前相比,似乎更注重在自身版本说明(尤其是校碑的凭据)而少了些横向的分析对比,书法艺术角度未做过多阐述,导言中也不再包含参考图版。有趣的是,这些论述虽略有“自说自话”,但尚算不得自吹自擂(第一辑中就难免有这样的倾向),结论一般是可商可讨的,也算知无不言了。

我理解编辑的指导方针是尽量保持拓本本身面貌不被干扰,使其更具备“收藏”价值。因此,导言被集中,也因此,释文被取消了,我想这个还是很多书友需要的,其实可以将其印在附册中,没有总觉不美。
之所以第二、三辑现在才面世,有个重要的原因是纸张的选型一直在摇摆中,一方面想改进第一辑中大家反映纸太白(尤其是二、三印)、拓本又太暗的现象(真实还原拓本必须有适度的光泽方显精神),另一方面成本高企,定价压力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样平衡的结果,据说是从日本进口的特种纸(道听途说DI,这个还要编辑同志来确认一下),光感略近前些日作家版的神策军,但无论厚度、强度和纤维细腻程度都胜于神策军。
以最终呈现效果来说,与第一辑各有所长,较好的解决了拓本光感的问题,印章也不再一味暗哑,但现代味多了点,笔墨味少了点。
第一辑的成功离不开界龙和制版团队的努力。当初听说由于日本合资方动荡,团队可能面临分解,着实曾为后续翰墨瑰宝的质量操过一段心。所幸尘埃落定,界龙和团队坚持下来了,而且在这两辑中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小有不足处(很可能与用纸也有关系),以偶一贯鸡蛋中挑骨头的放大镜式细查,网点似乎比之第一辑略明显。下面是各分册述评与图赏:
《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
10册中唯一的一本小芯儿,有的童鞋又要说浪费纸张了,但这个本子绝对是好东东。据导言所载,是仲威从上图库中偶然翻得,对照之下竟然是文明书局影印的底本。
魏志中这件算很有风骨的,我个人爱之颇甚。不像很多其他魏书,要么棱角惊人,要么望多生厌。很好的掌握了变与不变之道,多可学之处。
难得的初拓本,《金石萃编》有录,拓工精到,莫较淡,细节捕捉非常好,字脚锋锐,基本没有晚拓中漫漶的现象。摄制既不过锐(比如某些日系印本)也不含糊,是我所见出版过的唯一一件初拓本。为新一辑的翰墨瑰宝开了个好头,值得推荐。



一张与其他日本印本的对比图

《道因法师碑》
果然是潘宁藏宋拓本,被我猜到了。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此本有后配的碑额,中有一开为明拓配补,后有王存善的对校手记。以考据论,似优于大家熟知的北京故宫翁方纲跋本,完全可媲美号称世存最佳的台北故宫王良常本(“横”“鹤”二字均完好)。但正如仲威指出的疑点,同样存在于其他几种传世宋拓中(具体可见“小谈唐碑宋拓的印本”一帖: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forum-60-1.html),所以优劣上下委实难断。不想那么多的话,都是值得收入的善本。
道因一向是唐碑中人气相当高的作品,所以也容我们更挑剔一点。这册的摄制除去拓本因素,似乎锐度与对比有些不足(观拓中朱释可有所感觉),能品之上,距妙品一步之遥。
善本不易得,尽管有小憾,但对于喜爱道因的书友来说实不容错过。






《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
唐碑中要论粉丝最多,九成和集王圣教怕是当仁不让,很多人务要将像样的本子统统收入。
此张应召第二本(较公认的世存最早本张应召第一本现在国博)也是大家一直翘首以待的。同为瘦细风格的北宋晚期拓,经多次题跋,极少披露。
摄制上强于道因,近于妙品,仍有可提高空间。

鲜于光祖为鲜于枢之父,由好友赵孟頫来写志实是再合适不过了。通篇小楷,尽展赵字年轻时的风貌,王澍跋中更称是赵楷书之冠。
之前有朋友说希望撤掉此册,实是未观实物之故。第一辑中的章吉老也并非因为是宋志而不为人所重,盖因拓工粗疏,湮墨太甚。且不说习赵者看到此册定当欢欣不已,就是我辈也很难不动容。源自晋唐的靠谱赵小楷和没谱的重刻翻刻“宋拓”晋唐小楷,我怕是会选前者多些。
上图松下清斋旧藏明拓本,为世存二原拓本之一,晚于北大本,却全于北大本。虽志略漫漶,然拓印皆精,又一推荐。

说本子前,先闲扯几句。
一般的碑帖丛书中,晋唐小楷都是关注度很高、市场反应较热的,所以之前看到这个选题着实有些惊喜。直到入手,发现此本容量颇大,给人的感觉却有些怪怪的:说小楷,其中又杂着兰亭,说越州石氏本,又非统一来历。
而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于拓工,小楷精善一半要靠拓工,此本所用棉纸,擦拓大多时候都着墨太薄(只黄庭经的后部拓得出彩),令人遗憾。
偶一向不喜欢细数小楷的本子,这回也同样,九种中值得关注的是孝女曹娥和破邪论。
请大家不要误会,这册的摄制是相当精到的,再现度很高,编辑已尽到了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