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传递的信息
解读此次华为收购港湾的事件以及网上流传的《任正非2006年5月10日杭州会见李一男的讲话》,除了传递出不要梦想靠着海外风投创业的臆想外,另外还有三点:只要回归就有好下场;再有就是团结在大华为的旗帜下一方面有好日子过再有就是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因为华为给大家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华为在改变。换句通俗的话就是留在华为,才会有发展,也会有发展。还有一点,自己打自己最辛苦。
港湾对华为形成的竞争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港湾成立直到2004年,几乎每个产品技术的创新都是对华为的一个重击。而当时的华为的确像任正非提到的是最最危险的时刻,一方面在3G投资是个无底洞,而在CDMA和小灵通这些马上可以套现的中国市场由于前期决策失误,无所斩获。而光通信,乃至整个传统电信市场都增长缓慢。IP带来的所有领域里都受到港湾强劲的挑战,虽然积极研发但是难以短时间在产品上作出有力的回敬。这种危机是战略层面的,一方面长线投资巨大且难以套现,另一方面短线增长点太少,难以提供公司研发和持续发展急需的资金。在华为发展的历史上曾经遇到过这种资金的危机,但当时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还不具备大规模运营下对资金链合理掌控的经验技巧,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中国电信市场不规范(比如拖欠货款,恶性竞争)。较之上次的战术层面失误,此次绝对是战略层面的原因。当时的华为及时地壮士断腕,买掉华为电源,后来又把企业网数通以合资方式经营,加上在海外市场上的成功拓展,的确会出现极大的危机。
港湾给华为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但是除了告港湾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外,最终港湾团队还是获得了善终。而当年投靠UT的那个小小的光通信公司,还未对华为形成很大的影响,但下场却要惨很多,直接付诸法律,派东北警察直接将其抓获归案,要身受牢狱之苦。而此次收购,特别是这篇文章中体现的对港湾华为员工的宽怀态度,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回头是岸,回来不计前嫌,大家力求发展。
写到这里倒是觉得华为的确高明,不论是否从中作梗,最终西门子没有完成对港湾的收购,让华为呼唤游子的行动更完美。你看看想贱卖都没戏,还是踏踏实实回来一起干吧。
此次文章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信息就是华为在改变。“现在华为使用轮值主席,通过轮流执政的管理方式,几年以后达到和谐的管理体系,EMT的决策能力大大增强了。新的方面已取得非常大的机会,两家合作起来一定会有前途的。”这句话非常引人瞩目。
在以往的诸多传闻中,对于华为对数据通信领域的犹豫不决,对CDMA和小灵通发展的决策失误,内外颇有微词。甚至有人说“女人就是缺乏眼光……”我不了解华为,但是倒是知道像孙亚芳这样的女士的确是女中豪杰,个人决不赞同此种看法。但是,也可以看出过去华为战略决策体系的问题,以及公司高层之间的矛盾。记得有人说当初《IT经理世界》刊登的“土狼还是狮子”的文章之所以引起华为高层极度不满,并不是因为把过去的华为比作了土狼,而是因为文章中字履行间中涉及到了华为副总裁之间的矛盾,以及任老板之后,几个最最能干的副总裁在接班人问题上的争夺。似乎让人觉得副总之间的争夺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李一男的离开。而“现在华为使用轮值主席,通过轮流执政的管理方式……”这样的文字代表着华为在决策体系上的改变。其实所谓的矛盾又能有多深呢?也许就是一次纯技术层面的争论,一次本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争论就可能导致日后的血海深仇。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就是两颗心的距离吗?佛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
华为的改变意味着对于高层来说有着更好的交换意见,民主的气氛。也就意味着不是过去那种绝对要少数服从多数的我党传统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创新的空间。
高层的民主气氛,高层决策的尊重个人意见,创新的姿态其实对于上文中提到的30多岁的骨干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虽然不可能马上影响到中层,但是上面变了,低下还远吗?其实很多走出华为,进入到华为系公司创业的人,离开公司并不是对公司大文化的不赞同,也不是没有逆流而上的决心,很多人都想干出一份事业的同时又能够在科技报国、产业报国上做出自己踏踏实实的一份贡献。
多说一句,这些人不是科技创新大潮里的口贩子,在科技创新产业报国的人中他们是务实的、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他们靠行动不是靠关系、自己挣钱而不是靠其他卑鄙手段骗取国家的资金支持。
他们很多人对华为文化的认同感都很强。否则他们的水平完全可以去外企供职。他们离开的一个原因就是有自己创新的思维和想法,不愿意被简单的禁锢,不愿意简单的去执行。而有这样的想法,在华为,在他们所在的职位上是很难实现的。他们希望塑造比华为更为人性的氛围、文化,他们有着和高层不同的技术和战略观点。
再有一点在他们那个年龄下,仅仅去执行,而不是创新他们在华为的职业生涯也会受到威胁。我有个朋友曾经说,华为,第一年充满激情,而后知识和经验增长,但是激情会下降,很多人也就为系三年。每年公司都会进来很多新人,不断有充满激情的人补充进来,如果说做同样的工作,年纪大了就会发现越来越尴尬。
杭州谈话的文章中特别提到了给员工更好的发展空间。华为的改变在传达一个信息,留下来会更有发展。
在此部分需要最后提到的就是,如果说什么能够打倒华为的话,那么就是他自己,自相残杀很辛苦。说句老实话我真不知道华为在2002年2004年怎么击溃港湾的。那个时候港湾在IP
DSLAM,全线以太网交换机产品和路由器产品上,在研发上都要领先华为。特别是高端的以太网交换机,Bighammer
400/800,后来的Bighammer
680x系列推出早,成熟快,特别是后者,而当时华为只能拿Quidway
65系列和路由器出身的Quidway8016系列和港湾死磕,而二者的确有些力不从心。在万兆领域的Quidway85系列成熟晚,初期的芯片选得又有问题,差距近一年的时间。而核心路由器上Powerhammer
系列早就实现了万兆端口,华为自己的NE系列由于NP的问题也无法匹敌,只能靠OEM AVICI来苦苦支撑,直到自己的NE5000e系列推出才有好转。而中低端路由器市场虽然华为曾经非常出色,无奈VRP最核心的人员团队加盟港湾(先去港湾后创立昊海再并入港湾),在产品开发和性能、体系架构上又有诸多创新,也在压制华为。由Bighammer交换机衍生的PowerHammer系列中的城域网路由器也比华为要快。在这种态势下,经过2004年一年的运作,华为不但没有丧失份额,而且靠自己的强大市场能力扭转局面,真是奇迹。老实讲,这一年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商务上的损失估计也会不小,比如直接送设备等等。
从此来看,真正可能对华为形成威胁的除了大行业的下滑,那就要算是自己人创建的创新性公司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