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评论 |
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配置应注重公平原则
早报特约评论员
上海长宁区“五一”期间进行了一次交通调查,结果有近八成的被访者认为,右转弯车辆抢道延误了行人正常通行的时间,客观上导致了行人闯红灯。
这次调查具有一定现实针对性,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但还应该看到,之所以有那么多行人将闯红灯的原因归罪于右转车辆抢道,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是,客观上行人和车辆是道路交通中的博弈双方,如果一方占有更多道路资源的话,势必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进而在这种博弈心理影响下,即便乱穿马路的原因在于行人本身,行人也很容易将责任推到对方头上。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次调查确实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城市道路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道路资源是否有效、合理配置,反过来会左右行人和车辆的行为,进而影响到道路交通法规的有效性。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饱受交通堵塞之苦,甚至有的城市被公众比喻为“大型停车场”。这主要是经济发展迅速,私家车数量猛增,为城市道路规划者所始料不及,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也和城市道路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有莫大关系。在有些城市,明明道路宽阔,车辆也并非多如过江之鲫,但却是无日不堵,致使司机叫苦不迭。细加分析的话,问题经常出在道路资源没有充分、合理利用等原因上,有的问题则是出在红绿灯时间过长、数量过多等细节上。还有的城市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大马路连着小马路,小马路又“来者不拒”,使得车辆通行不畅,还影响了道路使用效率。
可见,增加城市道路容量,并不仅在于多修马路,多造高架,很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对现有道路进行“精耕细作”,达到道路利用最大化、最优化。而道路资源配置合理、有效的话,便能有效减少车辆抢道以及乱穿马路等现象。
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则在于注重道路交通规划、管理的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主管道路交通资源配置以及交通执法的部门,在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规划和管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行人和车辆各自的权益。即机动车道不能过度侵占人行道,同时也不能纯粹出于道路景观的好看,过多修造栽种树木花草的大型隔离带,或者人行道过于宽阔,从而浪费了道路资源。不难看到,有的城市由于规划上的问题,不得不在车辆激增、机动车道不敷使用的状况下,在早已种上大树的隔离带边的人行道上,又划出一条机动车道,结果出现行人和车辆“肩并肩”的局面。
满足大多数人利益同时照顾少数人权益的公平性原则,不仅适用于行人和机动车辆之间,也应在不同类型的机动车辆之间有所体现。比如在私家车与公交车之间,原则上便应以公交车优先。通常所谓的“公交优先”,便是注重道路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原则的结果。但必须注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交优先”,是所有的公交车享有道路优先使用权,这样才能体现为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求而适当损害少数人权益的精神。
日前,长三角某城市开辟了一条专门的快速公交线,全天侯不允许其它任何车辆(包括其它公交车)进入该车道。有专家认为这是真正实现了“公交优先”的现代交通理念。实际上,这种做法的结果反而是满足了少数乘客的高标准服务要求,却侵占了大多数乘客和司机的权益,恰恰违背了“公交优先”的公平性原则。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道路交通矛盾,使交通状况更为恶化。快速公交开通后,有不少车辆由于车道拥挤,结果还是不得不开进快速公交车道。这就是典型的道路资源配置出现问题,致使车辆不得不“违法”的案例。
由此可见,行人和车辆的行为方式不仅取决于其主观上的交通法规意识,也不仅在于交通执法部门依法坚决执法的日常化管理,还和城市道路交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休戚相关,道路交通资源配置越是公平,越能够有效减少行人和车辆的“出轨”行为。
2006年5月8日,5月9日《东方早报》
后一篇:娱乐圈不能是一个“生死场”